后注浆钻孔灌注桩,注浆总量已达到设计值得75%即可终止注浆。()

题目

后注浆钻孔灌注桩,注浆总量已达到设计值得75%即可终止注浆。()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后注浆的注浆管间应可靠连接并有良好的水密性,注浆器应布置梅花状注浆孔,注浆器应采用单向装置。


粉质黏土;黏土

第2题:

关于高压喷射注浆加固地基施工的基本工序,说法正确的是( )。

A.钻机就位→钻孔→喷射注浆
B.钻机就位→打入注浆管→喷射注浆→拔出注浆管
C.钻机就位→打入注浆管→钻孔→喷射注浆→拔出注浆管
D.钻机就位→钻孔→置入注浆管→喷射注浆→拔出注浆管

答案:D
解析:
2020版教材P93页
高压喷射注浆的全过程为:钻机就位、钻孔、置入注浆管、高压喷射注浆和拔出注浆管等基本工序。

第3题:

关于地下连续墙墙底注浆的说法, 正确的是()。

A.墙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75%后方可进行墙底注浆
B.单元槽内注浆管不应少于2根
C.注浆管下端应伸到槽底200~500mm
D.注浆压力应控制在2MPa以内
E.注浆总量达到设计要求80%以上时,可终止注浆

答案:B,C,D
解析:
地下连续墙墙底注浆:
(1)墙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墙底注浆
(2)单元槽内注浆管不应少于 2 根
(3)注浆管下端应伸到槽底 200~500mm
(4)注浆压力应控制在 2MPa 以内
(5)注浆总量达到设计要求或注浆量达到设计要求 80%以上且 压力达到 2MPa 时,可终止注浆

第4题:

关于高压喷射注浆加固地基施工的基本工序说法,正确的是()。

A、钻机就位一置入注浆管一钻孔一喷射注浆一拔出注浆管
B、钻机就位一钻孔一置入注浆管一喷射注浆一拔出注浆管
C、钻机就位一置入注浆管一喷射注浆一钻孔一拔出注浆管
D、钻机就位一钻孔一置入注浆管一拔出注浆管一喷射注浆

答案:B
解析:
高压喷射注浆的全过程为钻机就位、钻孔、置入注浆管、高压喷射注浆和拔出注浆管等基本工序。

第5题:

关于高压喷射注浆加固地基施工的基本工序说法,正确的是( )。

A、钻机就位→置入注浆管→钻孔→喷射注浆→拔出注浆管
B、钻机就位→钻孔→置入注浆管→喷射注浆→拔出注浆管
C、钻机就位→置入注浆管→喷射注浆→钻孔→拔出注浆管
D、钻机就位→钻孔→置入注浆管→拔出注浆管→喷射注浆

答案:B
解析:
2020教材P137 / 2019教材P138
高压喷射注浆工艺流程:钻机就位、钻孔、置入注浆管、高压喷射注浆、拔出注浆管。

第6题:

下列哪些指标参数对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后注浆效果有较大影响?(  )

A、终止注浆量
B、终止注浆压力
C、注浆管直径
D、桩身直径

答案:A,B
解析:
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第6.7.4条、第6.7.5条条文说明,确保最佳注浆量是保证桩的承载力增幅达到要求的重要因素,过量注浆会增加不必要的消耗,应通过试验注浆确定。根据第6.7.6~6.7.9条及条文说明,终止注浆的条件是为了确保后注浆的效果和避免无效过量注浆。

第7题:

下列关于后注浆灌注桩承载力特点的叙述哪个选项是正确的(  )

A. 摩擦灌注桩,桩端后注浆后可转为端承桩
B. 端承灌注桩,桩侧后注浆后可转为摩擦桩
C. 后注浆可改变灌注桩侧阻与端阻的发挥顺序
D. 后注浆可提高灌注桩承载力的幅度主要取决于注浆土层的性质与注浆参数

答案:D
解析:
D项正确,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第5.3.10条条文说明,桩端、桩侧后注浆是增强端阻和侧阻的一种手段,浆液在不同桩端和桩侧土层中的扩散和加固机理不尽相同,总的变化和土类有关,粗粒土是渗透注浆,细粒土是劈裂注浆,前者的加固效应强于后者;AB两项错误,后注浆并不能改变桩的承载特性,摩擦灌注桩桩端后注浆后还是摩擦灌注桩,端承灌注桩桩侧后注浆后还是端承桩;C项错误,无论是否后注浆,灌注桩侧阻力都先于端阻力发挥。

第8题:

关于高压喷射注浆加固地基施工的基本工序,说法正确的是()。

A、 钻机就位→钻孔→喷射注浆
B、 钻机就位→打入注浆管→喷射注浆→拔出注浆管
C、 钻机就位→打入注浆管→钻孔→喷射注浆→拔出注浆管
D、 钻机就位→钻孔→置入注浆管→喷射注浆→拔出注浆管

答案:D
解析:
2018新教材P79 高压喷射注浆的全过程为:钻机就位、钻孔、置入注浆管、高压喷射注浆和拔出注浆管等基本工序。

第9题:

关于高压喷射注浆加固地基施工的基本工序,说法正确的是()。
A.钻机就位-钻孔-喷射注浆
B.钻机就位-打入注浆管-喷射注浆-拔出注浆管
C.钻机就位-打入注浆管-钻孔-喷射注浆-拔出注浆管
D.钻机就位-钻孔-置入注浆管-喷射注浆-拔出注浆管


答案:D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