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如何认识价值关系?

题目
问答题
如何认识价值关系?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价值关系形成的根据
①主体及其需要是价值关系形成的根据
价值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只有人才是价值主体,是价值的创造者、实现者和享有者。
②客体及其属性是价值关系形成的又一根据
价值总是一定的客体对主体的价值。没有客体,就无所谓主体与客体关系,也就没有价值关系。
(2)价值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之间价值关系形成的基础。
①主体及其需要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②客体及其属性也是在实践中被发现、规定和改造的。
③主体与客体的价值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实现的。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问答题
如何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正确答案: 与马克思创造劳动价值论的时代相比,当今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必须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马克思重点考察的是物质生产领域的生产性劳动。当今时代,生产性劳动还应包括大部分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服务性劳动。第二,深化对科技、经营管理人员在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马克思重点研究的是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当今社会,科技、管理等脑力劳动,在价值创造中起着重要作用。第三,深化对科技、信息等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要坚持马克思关于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的基本观点,同时要充分肯定科技、信息等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价值创造是价值分配的前提和基础,但价值分配不仅取决于价值创造,价值分配首先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
解析: 暂无解析

第2题:

问答题
怎样认识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正确答案: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是:
(1)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上看,两者在本质上一致的。它们都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提高了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3)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的物质基础不同,在资本生产的各个历史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可以使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是以技术的变革为条件的。当代资本主义提高剥削程度,主要采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解析: 暂无解析

第3题:

如何正确认识电子政务管理价值与服务价值的关系。


正确答案: 从根本上改善公共服务是电子政务的终极价值。电子政务最终发展目标及其效益来自公共部门对社会的电子化服务。为公众提供一体化的电子化服务是电子政务最根本的应用。服务是电子政务的第一要务,也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方向。管理与服务本来就是公共部门的两项根本职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不过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和面临的不同社会问题而有所侧重。电子政务服务价值的实现程度反映了电子政务发展完善的程度,电子政务服务价值的实现程度与电子政务发展的历史阶段相联系、与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的基础条件想联系,是一个分步实施、逐步发展的过程。兼顾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是现阶段我国电子政务价值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在服务能力日益成为公共部门合法性来源和决定性竞争力的基本手段之一的信息化时代,电子政务的价值就日益表现为提升公共部门的服务绩效,并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实现公共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

第4题:

问答题
如何认识企业文化与企业价值观?

正确答案: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共同价值体系,源于企业价值观。
企业价值观是在道德准则基础上做出的评价。
企业文化和价值观是企业中最能持久存在的事物。
企业文化可分为物质、行为、制度和精神文化。
解析: 暂无解析

第5题:

问答题
如何认识政治参与的民主价值?

正确答案:
沃科尔和莱恩认为政治参与的民主价值在以下几方面:
(1)那些没有参与政治的人没有被合适地代表,政府就不是建立在最广泛的民意基础之上。如果一些人主动地不享用参政的权力,政府就可能无视他们的兴趣和需要;这样,他们也就愈加没有勇气和信心去获取政治信息和表达自己的利益。结果是他们对政治更加无知,公民的政治能力和警惕性进一步下降。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典型的是那些社会下层最有可能不被代表,而事实上他们正是最需要被代表的部分。
(2)广泛的政治冷漠给那些为所欲为的人提供了更多的控制政府的机会。政治参与的功能之一就是提醒统治者必须专心他们的本职工作,为选举他们的大众服务。若政治冷漠占上风,组织和维持对政府的监督就更加困难,权力的滥用就得不到制止。
(3)参与政治是提高公民的判断水平的最好的工具。在参政过程中,参与者被迫去获取为进行正确判断所需要的知识,认识他们的根本利益所在,了解政治制度的运作方式以及政治制度赖以生存的原则和信仰。这样,参政活动不仅刺激政治学习,而且提高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参与者的政治效能感。
(4)广泛的不关心政治,既是政治制度软弱的表现,又是政治制度软弱的根源。这意味着统治者没有将其统治下的社会公民组织到政治活动中去,没有能力激起公民对政治的兴趣和对自己的忠诚。这种现象有一定的危险性,因为如果公民中的大部分游离于正常的政治渠道之外,不能共同参与决定他们生活的决策,那么这一国家的政治空气就会变得具有潜在的爆发性。
解析: 暂无解析

第6题:

问答题
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如何?

正确答案: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
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内容,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解析: 暂无解析

第7题:

问答题
如何认识教学过程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正确答案: 第一:联系。教学过程是认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顺序与人类一般认识次序是一致的。
第二:区别。认识起点不同;认识对象不同;认识条件不同;认识任务不同。
解析: 暂无解析

第8题:

如何正确认识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正确答案:真理与价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是对立的统一。
(1)真理与价值的区别: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是认识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而价值是之外物对人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
(2)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第一,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人们通过在真理指导下的实践,成功地改造世界,以这种实践的成果来满足人的需要,这就是真理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属性。
第二,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是在真理指导下形成的。
(3)真理的价值具体表现在它的功能上。

第9题:

问答题
如何认识知、行的关系。

正确答案: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发生的前提,即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及其相互作用都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离开人的实践活动,就没有现实的主体、客体及其关系,也就没有现实的认识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不仅指发生学意义上的认识来源,更主要是指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人是在实践中通过视、听、嗅、触等感官活动接触事物的现象,并透过现象发现本质、透过个别把握一般、透过偶然掌握必然,达到对事物的规律性的认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在广度、深度上不断发展的根本。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还在于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手段和条件。认识范围的日益拓展,认识水平的日益提高,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的日益丰厚,都与认识手段和条件的不断更新密切相关,而这正是实践活动的结果。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要生存和发展,首先就要通过实践不断改造自然物和社会关系,以获取物质生活资料和创造其他生活条件。人要在实践中达到预想的目的,就必须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有所认识。各门科学对世界某一领域的探索和认识,并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为认识而认识,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们某种生产、生活的需要。人的认识活动主要有两方面作用:
①是对事物的解释功能,即以规律性的认识解释事物。
②是对人的行为的指导功能,即以规律性的认识指导人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
认识活动的两方面的基本功能,都是为了使人能够既“合规律”又“合目的”地改造世界。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人的认识是否符合认识对象,是否具有真理性,既不能从认识本身得到证实,也不能从认识对象中得到判明,只有通过实践,即通过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才能得到检验。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和认识运动过程及其规律。
解析: 暂无解析

第10题:

问答题
文字和语言的关系如何认识?

正确答案: 文字从本质上看也是一种符号,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是语言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文字有形、音、义三个部分。文字是用“形”通过“音”来表达“义”的,或者说文字是用“形”通过“音”来和语言中的语素或词发生关系的,这是文字的关键。文字和语言既有密切的联系,但它们之间又有着质的区别。
1)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字。语言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同时产生的,而文字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文字是记录符号的符号。
2)语言和文字虽然都是交际工具,但它们在社会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语言是社会必需的交际工具,没有语言,社会就不会存在。而文字对一个社会来讲,则不是不需的,一个社会可以没有文字而照样存在。文字只是辅助语言的交际工具,它只是扩大了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功能。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语言没有文字,当然,没有文字的社会不会是发达的社会。
3)文字和语言发展变化的速度不同。文字和语言都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但文字的发展变化要比语言慢得多,语言的变化不能马上在文字中表现出来。因此常常发生文字与语言脱节,文字落后于语言发展的现象。这样就形成了文字的书写形式与语言的实际发音的矛盾。文字作为辅助交际工具的长处是它能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4)文字可以改革、借用,而语言一般则不能。当文字脱离语言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即影响到交际功能时,文字就得改革,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还可以创造新的文字。文字还可以借用。一个民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可以借用其它民族的文字,如日本、越南、朝鲜等都曾借用过汉字,这些国家直到现在还部分使用汉字。而语言一般是不能借用的,语言往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从整个民族来讲不能没有自己的民族语言。
5)文字对语言具有促进作用。文字把语言记录下来从而形成书面语,人们可以对语言进行加工锤炼,使语言越来越精密细致,甚至有些词汇就是在文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