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关于心房扑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心房扑动是一种室上性心律失常,可分为Ⅰ型和Ⅱ型B 心房扑动的发生机制有折返机制和自律性机制C 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心房扑动-颤动或不纯性心房扑动D 心房扑动不会发生于预激综合征患者E 心房扑动的下传比例可为1:1、2:1、3:1、4:1等

题目
单选题
关于心房扑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心房扑动是一种室上性心律失常,可分为Ⅰ型和Ⅱ型

B

心房扑动的发生机制有折返机制和自律性机制

C

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心房扑动-颤动或不纯性心房扑动

D

心房扑动不会发生于预激综合征患者

E

心房扑动的下传比例可为1:1、2:1、3:1、4:1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支持心房扑动折返机制的证据是

A、心房刺激可以诱发和终止

B、可以被超速起搏拖带

C、碎裂电位

D、心房扑动时,期前刺激后可重整

E、以上均是


参考答案:E

第2题:

关于心房扑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心房扑动是一种室上性心律失常,可分为Ⅰ型和Ⅱ型

B、心房扑动的发生机制有折返机制和自律性机制

C、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心房扑动-颤动或不纯性心房扑动

D、心房扑动不会发生于预激综合征患者

E、心房扑动的下传比例可为1:1、2:1、3:1、4:1等


参考答案:D

第3题:

典型心房扑动的发病机制是

A.心房自律性增强

B.交界区自律性增强

C.触发活动

D.传导异常

E.折返机制


正确答案:E

第4题:

心房扑动的心电图特点包括()

  • A、QRs波群呈室上性,房室传导比例2:1~4:1或5:1以上,2:1为常见,1:1为罕见
  • B、频率250~350/min
  • C、P波消失,f波代替
  • D、心律绝对整齐
  • E、P波消失,F波代替,频率250~350/min,若频率>300/min,称不纯性心房扑动

正确答案:A,B,E

第5题:

女性,54岁,心悸、胸闷2天,心电图检查为心房扑动。对于该病例,以下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 )

A.心房扑动一定发生于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B.预激综合征并心房扑动者心率可以极快,病情凶险
C.按压颈动脉窦或Valsalva动作不能减慢心室率
D.心房扑动外周血管栓塞发生率与心房颤动者相同

答案:B
解析:
心房扑动不一定发生于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按压颈动脉窦或Valsalva动作能减慢心室率。与心房颤动相比,心房扑动一般较少发生外周血管栓塞;心房扑动不稳定,持续时间短,可转为窦性心律或转为心房颤动。

第6题:

关于心房颤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心房颤动是一种室上性心律失常,可分为急性心房颤动和慢性心房颤动

B、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有折返学说和驱动学说

C、心房颤动均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D、慢性心房颤动患者有较高的栓塞发生率

E、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心房扑动-颤动


参考答案:C

第7题:

患者男性,22岁,突发心悸。心电图如图3-11-4所示,应诊断为

A、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

B、窦性心动过速

C、Ⅰ型心房扑动(2:1下传)

D、Ⅱ型心房扑动(2:1下传)

E、心房扑动-颤动


参考答案:C

第8题:

心房扑动患者最常出现的房室传导比例为

A、2:1或4:1

B、3:1

C、5:1

D、6:1

E、7:1


参考答案:A

第9题:

心房扑动的心电图诊断包括()

  • A、P波消失,f波代替
  • B、P波消失,F波代替,频率250~350次/min,若频率>300次/min,称不纯性心房扑动
  • C、QRS波群呈室上性,房室传导比例2:1~4:1或5:1以上,2:1为常见,1:1为罕见
  • D、频率250~350次/min
  • E、必律绝对整齐

正确答案:B,C,D

第10题:

一男性患者,1小时前描记心电图诊断为心房扑动,心律规则,心室率150次/分,给予静注西地兰(毛花苷丙)0.4mg。现在心脏听诊心率为75次/分,心律规则。 该患者经治疗,心律最可能转变为( )

  • A、恢复窦性心律
  • B、心房扑动仍存在,治疗后发生2:1传导
  • C、心房扑动仍存在,治疗后发生3:1传导
  • D、心房扑动仍存在,治疗后发生4:1传导
  • E、心房扑动仍存在,治疗后发生不规则传导

正确答案: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