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初期,《前线》杂志和《人民日报》先后开设“三家村札记”和“长短录”的杂文专栏,分别由()、邓拓、廖沫沙三人和夏衍

题目
填空题
60年代初期,《前线》杂志和《人民日报》先后开设“三家村札记”和“长短录”的杂文专栏,分别由()、邓拓、廖沫沙三人和夏衍、孟超等五人作为专栏的特约撰稿人。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邓拓与吴晗、郭沫若以“吴南星”的笔名写作《三家村札记》。


正确答案:错误

第2题:

《人民日报》是怎样诞生的?邓拓是一个怎样的记者?


正确答案: 1946年4月,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决定出版一份机关报,准备取名为《晋冀鲁豫报》或《太行报》。这个计划报告毛泽东后,毛泽认为不必以地区命名,建议称《人民日报》,并为它题写了报头。1946年5月15日,《人民日报》在河北省邯郸市创刊。
1948年5月20日,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个解放区合并成立华北解放区,相应撤消了原来两个解放区的中央局机关而成立了中共中央华北局。《人民日报》和晋察冀解放区的《晋察冀日报》合并为华北局的机关报,继续沿用《人民日报》这个名称,新的《人民日报》由毛泽东再次题写报头,以示区别。6月15日,作为中共华北局机关报的《人民日报》在河北省的平山县正式出版。194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随着党中央迁往北平。8月,改组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由胡乔木任社长,邓拓任总编辑。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笔名左海,马南屯等,福建闽侯人。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报刊活动家和报刊评论家。早年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进入晋察冀边区,先后担任晋察冀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党报委员会书记、《晋察冀日报》社长、新华社晋察冀总分社社长。1948年任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总编辑。《人民日报》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后,被任命为第一任总编辑,后又任社长。1958年,任北京市委书记兼市委理论刊物《前线》杂志的主编。另外,他还是第一届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邓拓长期从事党的新闻工作,战争年代就有“马背上办报”的佳话。解放后,他更是勤恳恳,兢兢业业,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在《北京晚报》发表的《燕山夜话》和在《前线》杂志发表的《三家村札记》,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深受读者欢迎。1966年5月17日,邓拓被“四人帮”迫害含逝世。

第3题:

六十年代,邓拓与_____合作,以“吴南星”为笔名,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了《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

A、杨朔

B、秦牧

C、碧野

D、吴晗

E、廖沫沙


参考答案:D,E

第4题:

60年代初期,《北京晚报》首先开辟了以“()”为题的杂文专栏,邓拓被邀请为专栏作家。


正确答案:燕山夜话

第5题:

邓拓以“马南邨”为笔名创作的杂文集是()。


正确答案:《燕山夜话》

第6题:

《燕山夜话》与《三家村札记》中的杂文,不仅谈古论今,有渊博的知识,而且体现出鲜明的思想锋芒和现实感,具有学者杂文的独特魅力。


正确答案:正确

第7题:

《燕山夜话》、《三家村礼记》、《长短录》等专栏的作品有何特点和意义?《燕山夜话》等作品的特点和意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1)以杂文为主
2)题材广泛,寓意深刻,表彰先进,匡正时弊,给人以启迪
3)深受读者欢迎。
意义:这样的文体及文风活跃了人们的思想,增加了知识,提高了认识,符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8题:

《燕山夜话》、《三家村礼记》、《长短录》等专栏的作品有何特点和意义?
(1)以杂文为主。
(2)题材广泛,寓意深刻,表彰先进,匡正时弊,给人以启迪。
(3)深受读者欢迎。
意义:这样的文体及文风活跃了人们的思想,增加了知识,提高了认识,符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9题:

《燕山夜话》的作者是邓拓、吴晗、廖沫沙。


正确答案:错误

第10题:

三家村冤案中的“三家村”是指:()()()。

  • A、邓拓、吴晗、廖沫沙
  • B、徐宝璜、李大钊、陆定一
  • C、徐宝璜、吴晗、廖沫沙
  • D、邓拓、李大钊、陆定一

正确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