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抒情性作品中,景与情的关系如何?

题目
问答题
在抒情性作品中,景与情的关系如何?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论说景与情的关系。


正确答案: 借描绘景物来抒情,是抒情诗的一个普遍特点,所以,中外文论中均有诗面相通的说法。在欧洲,很早就有“诗是有声话,画是无声诗”的说法。中国宋代文人张舜明认为诗是无行画,画是有形诗。讲诗话相通,是说这两种类型都借助对外在景物的描写来抒情写意,创造意境。但细分起来,诗话是有别的。诗是语言艺术,以时间性的表现为主,话是造型艺术,异空间性的再现为主。诗用语言来表现在实践中承续的事物,即动作。画描绘动作必须划动为静,描绘最富于动感的瞬间,而诗要描绘事物,就应该化静为动,在时间的延续中一个侧面一个侧面的表现事物的整体,或者用暗示的方法来描写。

第2题:

在抒情性作品中,由抒情话语组织和表现出来的,被赋予了情感内涵的画面是()。

  • A、情
  • B、景
  • C、境
  • D、画

正确答案:B

第3题:

抒情性作品是由抒情内容和抒情话语这两个要素构成的,在抒情性作品中,抒情话语和抒情内容是一种直接融合的关系。()


参考答案:正确

第4题:

为什么说抒情性作品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正确答案: 1、抒情性作品可分为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三个主要的结构要素,而情感经验总是要投射到声音或画面上,这样就构成了声与情、景与情的关系;
2、抒情作品的景,不是原本的自然之景,而是由抒情话语组织和表现出来的、被赋予情感内涵的画面;抒情作品的情感,也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东西,而是由景象征性的表现出来的具体情感过程,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抒情性作品的最高追求与境界。

第5题:

王夫之是如何论述“情”与“景”的关系的?


正确答案: (1)王夫之认为,在艺术构思熔铸意象的过程中,情与景不相分离。创作主体的审美情感与自然社会的生活图景,在作家头脑里相互生发、相互诱导、相互包容,生成审美意象,物化为诗的形象,并创造出诗歌的意境。
(2)意象中情与景结合的程度不同,会使诗歌审美意象表现为不同的形态:其一,情与景妙合无垠是他心目中最高的审美意象形态,感性与理性,有限与无限,现象与本质得到和谐统一;其二,景中有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诗人的审美情思,全在景物描写之中;其三,情中有景,指诗中的景物经过诗人审美情思的溶冶,浸润着浓郁的审美情感,实际上是把诗人的审美情思凝聚成为鲜明生动的审美意象。
(3)王夫之的“情景相生”论是建立在对现实生活作深入观察体验的基础之上的,要求它们包孕生活的真实性,只有真实的情感,才能通过景物表现出来,也只有生动的景物,才能蕴含动人的情思。所以王夫之明确提出:“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

第6题:

在诗歌中,“情”与“景”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正确答案:“情”和“景”是审美意象构成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因素,“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所以,诗歌对审美意象的创造不能孤立地写景,使“景”的描绘脱离了对“情”的表现;脱离了“情”的“景”只能是“虚景”。所以“情景一合,自得妙语,撑开说景者,必无景也”。审美意象也不可能仅由情来构成,无景之情也是“虚情”,直接表达情感有时候反而容易流于空泛,难以感动他人。

第7题:

如何理解抒情性作品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审美意蕴?


正确答案: 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诗与画,都是情感支配下表情达意的艺术,诗与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借助外在景物的描绘来抒情写意、创造意境,所以也都对画面具有依赖性。当然,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诗与画由于它们物化的媒介不同,也就有了一些明显的区别:第一,诗是语言的艺术,以时间性的表现为主,主要诉诸于听觉,而绘画是造型艺术,以空间性的再现为主,主要诉诸于视觉。第二,绘画以线条、形状、色彩为媒介,因此更具直观性,而诗歌以文字符号为媒介,其本身并没有可以被人直接感受的形象,所以是间接的,可以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具有光、色、态的具体形象。所以诗中之景存在于人们的想象过程之中,这就给人们提供了更为广阔自由的审美空间。
诗与画在艺术表现过程中,又是可以各取所长,互相融合转化的。这种时空转换,可以使画更多地突破空间限制,拓展其表现空间,而诗歌受绘画的影响,就可能使其抒情更加形象化、含蓄化,读者从诗歌形象的画面中所能得到的审美享受也就愈加生动、丰富。这样,我们就可以从吟诵的诗句中看到画面,也似乎能从画在纸上的图景中听到诗的声音。苏东坡称赞王维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比如他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没有词藻的堆砌,也没有琐细的形容,就运用一横一竖,一横一圆,这极简单的线条组合,便把一幅生动的画面推到了读者的面前,使读者透过简单的景物和词句,看到了北方旷远荒凉之景,感受到了静寂中的雄浑。作者正是发挥了语言的启示性,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联想、想象、再创造的空间,给诗歌带来了写意画的效果,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这正是诗与画两种艺术形式之间转换时所带来的艺术效果。我们可以说,在抒情性作品中,诗与画的结合是通过作品中情与景的结合表现出来的。情与景的完美结合正是抒情性作品所极力追求的,即“艺术意境”。

第8题:

指出李清照作品《永遇乐·落日熔金》中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正确答案:用“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染柳烟浓”、“元宵佳节,融合天气”等乐景来抒写词人的悲凉境遇和落寞心情。

第9题:

在抒情性作品中,景与情的关系如何?


正确答案: 借描绘景物来抒情是抒情诗的一个普遍特点。中外文论中均有诗画相通的说法,但是对诗画关系的看法在不同的民族和时代有不同的含义。诗中之景不是自然景物,而是由抒情话语组织和表现出来的,被赋予了情感内涵的画面;诗中之情也不是空洞和概念之物,而是由景象征性地表现出来的具体情感过程。在抒情
诗当中,景与情原本是不可分离的。情景相生、情景交融就是有意境,这是中国古典抒情诗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中国画注重传神写意,强调抓住景物的某些特征来构筑视觉意象,中国抒情诗也常常借用这种方法,用简洁的画面描写来象征性地表现。但是,抒情诗的画面往往比绘画更多主观色彩,它常通过一些点明情感性质的词语给景物赋予主观色彩。诗人写景意在抒情,所以诗的真实、景的真实主要是指主观感受的真实。为此,诗人有时要打破物理的真实,创造出某种“幻景”,以达到写景的逼真和抒情的真诚。抒情性作品中描写的景物与情感内涵水乳交融般地结合就是情景交融。

第10题:

抒情的途径有哪些?请结合具体作品说明抒情作品中与情的关系、景与情的关系。


正确答案:1、以声传情、声情并茂;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的途径。
2、如冯延己《及晏羊》中的逍遥、相羊是声与情的关系。另外《西厢记》长亭送别时,崔莺莺送张生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一切都是那样的衰败荒凉,一切都是那么令人感伤。凉秋与悲愁融入一体,极其和谐地表现了主人公的离别,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患难恋人依依惜别的痛苦心境,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