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以后有哪些新兴的名词词尾?

题目
问答题
五四以后有哪些新兴的名词词尾?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科的拉丁学名词尾是( )。

A.-ales

B.-phyta

C.-aceae

D.-oideae


正确答案:C

第2题:

简述“五四”以后新兴的平行式的应用情况。


正确答案: 平行式:这里指的是平行的能愿动词共带一个动词,以及平行的不同时间的同一动词共同支配一个宾语的情况。 (1)共动:平行的能愿动词共带一个动词:
“她是来享受,她不能,不肯,也不愿,看别人的苦楚。” a.也可以有两个相同的能愿动词,只是所用的副词不同: “就说三条大活骆驼,也不能,绝不能,只值三十五块大洋。”
B.有时候可以用某些动词(或动宾结构)和一个能愿动词来造成平行式,共带一个动词“你仍然像在包厢看戏一样,本身不会,也不必参加那出戏。”
(2)在汉语里,我们虽不能用形态变化来表示时间,但是我们可以用一些副词或副词性结构来表示时间:“发展我国教育的目的,现在是、将来也是服务于深灰主义建设的”;“现在,受过和正在受着殖民主义灾害的国家和人民„„”
(3)共宾:特点:动词之间往往用“和”或“或”来联结
A.“五四”以后,上古汉语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共用一个宾语的结构又渐渐普遍起来:“每人报告着、形容着或吵嚷着自己的事。”
B.有时候,动词也可以有各自的状语,这是原来所没有的结构: “每个领导者都必须善于耐心地听取和从容地考虑反对意见。”

第3题:

英语名词后面加上词尾s或es,这种变化属于语法范畴中的()变化。

A、性

B、数

C、格

D、体


参考答案:B

第4题:

单位词附加在名词后面用作词尾(例如“车辆”、“船只”),起源于什么时代?


正确答案: 1.单位词还有一种用途,就是在名词后面,不加数词,当做名词的词尾。这种名词往往是无定的,至少不是单数:“车辆”、“船只”“马匹”、“书本”“物件”等;
2.这种结构是相当后起的,索然中古时期有“钗朵、钿朵、梅朵”的硕大,但是这些“朵”都是名词,不是单位词,
3.到宋元时代,单位词确已做词尾:“吾手下官员皆不似翼德。”

第5题:

英语没有词尾,汉语词尾很多,二者有很多区别。


正确答案:错误

第6题:

英语表示复数的方法就是在所有名词后面加上词尾s。

A

B



英语大部分名词的复数是附加词尾s,但是还有附加词尾es的情况,还有内部屈折。

第7题:

上古用做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的有哪些成分?其中有哪些一直沿用到现代?它们是怎样演变成为词尾的?(书中只提到了然)


正确答案: (1)词尾:“如、若、然、尔、而”:“如、若、尔”在上古时期较为常见,“而、耳”比较少见:“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2)词尾“然”:
“然”字的寿命较长,从《诗经》时代起,直到“五四”时代止,“然”字始终在书面语言中用为副词的词尾。如:“大丈夫怅然失望”,直到现代汉语,我们还会说“忽然、突然”。
①“然”字还没有成为词尾之前,应该是一个指示性的形容词,略等于现代汉语的“这样”,(“奚以知其然乎?”)连词“然而、然则”的“然”和副词“虽然”的“然”都是从这种“然”字来的。
②“然”字由独立的词发展为副词词尾,带着“然”字的副词,起初词根是单音的,“惠然、斐然、油然、沛然、凄然,”从战国时代起,“然”字前面的形容词可以用叠音了,“子贡蹙蹙然立不安”。
③叠音:
A.形容词原是形式就是叠音:“芒芒然”,“芒芒”广阔无垠,望不清楚的样子。
B.有些叠音词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不在减为单音,而且不能认为由形容词变来。“汲汲然”(很惶恐的样子)

第8题:

电报式语言的特征是________,基本上是由实词构成的简单句,通常是名词和动词。之所以称为电报式语言,是因为这些句子中没有功能词,即没有动词时态词尾,没有名词复数词尾,没有前置词、介词和冠词等。


参考答案:句子简短

第9题:

“五四”以后汉语中产生了哪些新兴的词序?


正确答案: (1)原来汉语的条件式和容许式,都是从属部分在前,主要部分在后,受西方语言影响,从属部分也有了后置的可能:“所以什么谎都可以说,只要说得好看。”
(2)人称代词所代的名词本应该在人称代词的前面,受西方语言影响,先词反而后置,知道目前也还有出现:“在他们逗留在北京期间,总统和外交部长,同随行人员一起,同毛主席会谈。”“他们”在其指代的“总统和外交部长”前面
(3)汉语的文学语言业吸收了西方语言的对话结构:叙述对话时,先把所说的话写出,然后再指出说话人,如果所说话不止一句,先把第一句话或其一部分写在前面,中间指出说话人,其余话放在后面。“完了?”赵太爷不觉失声说,“那里会完的这样快呢?”(鲁迅《阿Q正传》)

第10题:

简述“五四”以后新兴的联结法和插语法。


正确答案: (一)联结法
(1)一般说来,“五四”以前的判断句在统一主语后面不用并行的判断词,当三个以上的人或三件以上的事物联结在一起的时候,按汉语的老办法,是先把它们分为两类或三类,然后把连词插在这两类或三类中间:“凤姐和李婶娘、平儿又吃了两杯酒。”
(2)“五四”以后,受西方语言的影响,渐渐把连词限定在最后两个人或两件事物的中间,三个以上的动词、形容词也用同样的办法联结: “干部、农民、秀才和商人”;“农业、工业、运输事业、商业和卫生事业” “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
(3)用“或”字来联结的时候,按汉语的老办法,是每一项的前面都加上一个“或”字,“快带了他去,或打,或杀,或卖,我一概不管”(《红楼梦》) 现在我们用“或”字时,只在最后两项中间放一个“或”字就够了。
(二)插语法 “五四”以后的插语法和汉语原本的插语法不同。老的插语法往往是插进一两句不相干的话,新的插语法不是这样,如:
(1)附注式插语法
“恰巧有辆刚打好的车——定作而没有钱取货的——跟他所期望的车差不多。”
(2)用“他想、他以为、他晓得、某某说”等等插入一个句子里,好像把句子隔开为两半;或者插在一个复合句的中间,把分句隔开。 “有了自己的车,他以为,就有了一切。” “虎姑娘一向,他晓得,不这样打扮。”(以上均出自《骆驼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