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王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题目
问答题
简述王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王韬是我国最早的报纸之一《循环日报》的创办人,他在他发表的《倡设日报小引》、《本局日报通告》、《论日报见性于中土》等文章中论述了一下几个重要问题
①论述了办报的目的与意义。“办报立言”发展成为我国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主要传统之一。
②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报纸可以成为博采舆论工具;报纸可以宣扬君王恩德,朝廷政令,增进民众和上层的联络,消除隔阂,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提出可以办外文报纸,开展对外宣传;报纸可以“通外情于内”。王涛十分强调创办报刊介绍西方德国正民情,师其所长,避其所短。
③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
④论述了报纸的文风。
⑤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
王涛的办报主张,不失为出类拔萃的远见卓识,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
他的贡献概括为:为我国政论报纸首开先河,主张变法图强,为以后“文人办报”、“文人论政”起到了先导作用;革新了晚清文风,开创了报章文体,用浅显的文章议论时政,直抒胸己见,为后来报章文体的盛行奠定了基础;对我国早期新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倡导国人办报,主张不但中央办报,各省也要办报,要办中文报,也要办英文报。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请简述王洛宾对西部民歌的贡献


正确答案: 他对西部民歌的挖掘,整理与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被人们誉为“西部歌王”。
1、芦沟桥事变后,王洛宾离开北京,与肖军、塞克、朱南星等到西北进行抗战工作,先后在兰州、酒泉、西宁等地宣传,边收集,译配,改编了维族民歌《达板城》、《依拉拉》、《阿拉木汗》、《半个月亮爬上来》,哈萨克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玛依拉》《黄昏里的炊烟》、柯尔克孜民歌《哈森心里有句话》等。
2、重庆国立音乐院“山歌社”的师生不但在民歌演唱会上演唱,而且改变编成合唱曲,配上钢琴伴奏出版发行,赵渢在《洛宾歌曲集》序言中说:皖南事变逼迫我从重庆而缅甸而昆明的许多年,也是我经常演唱的一个民歌(指《达板城》)继《达板城》之后,《在那遥远的地方》也传到了大后方,在青年中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虽不能说家喻户晓,但可谓有口皆碑。
3、遗憾的是王洛宾一生坎坷,在自己编配的歌曲上没有署名,人们相传为新建民歌、青海民歌等,到80年代后,才知道是王洛宾收集、改编和译配的。同时也才知道五六十年代脍炙人口,广为传唱的《亚克西》《萨拉姆毛主席》等歌曲公开发表的大约有130多首,其中百分之八十的歌曲得到传唱。

第2题:

简述维新派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正确答案:冲破封建言禁,为报刊赢得了实际合法地位·开中国报刊史上政治家办报的先河。重视政论、创造时务文体。

第3题:

瞿秋白对我国新闻事业作出哪些贡献?
1、五四时期,他创办了《新社会》旬刊。
2、1920年,以特派员的身份赴苏俄采访,在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上道苏俄革命和建设的实况,并写下《俄乡纪程》、《赤都心史》等报衙文学作品。
3、1923年回国后,主编《向导》、《新青年》季刊和《前锋》月刊。
4、1925年主编《热血日报》。
5、1927年主编《布尔塞维克》周刊。
6、1931年到1932年参加并指导中国新闻学研究会的活动和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的筹备工作。
7、1932年担任中国工农通讯社的领导工作。
8、1934年担任《红色中华》报社长、编委。

第4题:

简述王韬的文学观及其创作。


正确答案: (1)王韬的文学观与其新闻观密切相关,认为报章文字有代表民众情绪,形成公众舆论的功用。
(2)王韬于《循环日报》刊发大量“社说”和其他文章,使他成为中国首位报刊文章家。
(3)其文章内容关乎时事政务,写作具有时效性,为文感情充溢,文笔奔放。奠定了近代中国报章文体的主体基调,已粗具梁启超“新文体”的一些特点。
(4)其报章文字不是上书当道,而是面对公众,更能秉持公心,畅所欲言。

第5题:

简述王韬的大同理想。


正确答案:王韬是中国最早提出“大同”理想的人物之一。他说的大同之世,是一个消灭了国家,消灭了战争,社会长治久安,人类永享和平幸福的时代。这是针对资本主义侵略扩张提出的,但其内部结构如何,他略而未及。因为中国刚同外部世界按触,对西方国家的内部情况,他尚缺乏深刻的认识。

第6题:

简述王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正确答案: 王韬是我国最早的报纸之一《循环日报》的创办人,他在他发表的《倡设日报小引》、《本局日报通告》、《论日报见性于中土》等文章中论述了一下几个重要问题
①论述了办报的目的与意义。“办报立言”发展成为我国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主要传统之一。
②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报纸可以成为博采舆论工具;报纸可以宣扬君王恩德,朝廷政令,增进民众和上层的联络,消除隔阂,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提出可以办外文报纸,开展对外宣传;报纸可以“通外情于内”。王涛十分强调创办报刊介绍西方德国正民情,师其所长,避其所短。
③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
④论述了报纸的文风。
⑤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
王涛的办报主张,不失为出类拔萃的远见卓识,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
他的贡献概括为:为我国政论报纸首开先河,主张变法图强,为以后“文人办报”、“文人论政”起到了先导作用;革新了晚清文风,开创了报章文体,用浅显的文章议论时政,直抒胸己见,为后来报章文体的盛行奠定了基础;对我国早期新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倡导国人办报,主张不但中央办报,各省也要办报,要办中文报,也要办英文报。

第7题:

简述王韬的报刊思想及其创办《循环日报》的经过和意义。


正确答案: 思想:
1)办报目的是为了宣传变法自强的主张。
2)强调报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言论自由,准许民间办报。
4)强调记者的素质和文风。
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并主编《循环日报》,这是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是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于1959年停刊,是国人早期自办的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他的新闻观点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早期的维新变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以后的康梁等人影响很大。

第8题:

简述王韬的办报思想。
思想:
1、办报目的是为了宣传变法自强的主张。
2、强调报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言论自由,准许民间办报。
4、强调记者的素质和文风。
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并主编《循环日报》,这是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是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于1959年停刊,是国人早期自办的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他的新闻观点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早期的维新变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以后的康梁等人影响很大。

第9题:

简述王韬、梁启超对中国报章文体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正确答案: 王韬在《循环日报》上的写作实践,以纯朴务实的文风把古代政论这种传统文体移植到报刊上,并加以改造,使其更适合于表达崭新的思想内容。这是对中国报刊新闻言论发展的一大贡献。
甲午战后新的报章文体兴起,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故称时务文体。其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为后来的五四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第10题:

试评述梁启超对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多方面贡献。


正确答案: (1)在创办新闻媒体方面的贡献:1895年参与创办《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戊戌期间参与《强学报》、《知新报》、《湘报》,主编《时务报》,
1898-1907年在日本期间主编《清议报》和《新民丛报》,进入民国时期以后主办《庸言》、《解放与改造》等刊物。
2.在新闻文体和编辑方式上的贡献:时务文体和新民文体.新民丛报时期的编辑创新。
3.新闻传播思想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