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弭兵运动发生在()。

题目
单选题
春秋时期的弭兵运动发生在()。
A

鲁襄公22年

B

鲁襄公23年

C

鲁襄公24年

D

鲁襄公25年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弭兵’运动的倡议者是宋国大夫()

A.向戌

B.伍员

C.华元

D.管仲


参考答案:A, C

第2题:

弭兵之盟


正确答案: 春秋晋国、楚国平分霸权之盟。春秋后期,晋、楚两国国内矛盾尖锐,皆有停止争霸、弭兵(休兵)之愿。宋国执政华元、向戌倡导诸侯弭兵,晋、楚皆同意。鲁成公十二年(前579),华元约合晋、楚在宋国西门外相会订盟,约定:晋楚互不交兵,互通聘使,互救灾害,互相援助抗击侵略者。鲁襄公二十七年(前546),向戌因与晋赵武、楚屈建皆友善,再次倡议弭兵之盟,得到晋、楚、齐等国响应。是年夏,晋、楚、齐、鲁、卫、陈、郑、蔡、许、曹、邾、滕和宋,又在宋之蒙门(东北门)外相会订盟。盟约规定晋、楚公为霸主,余国分别向晋、楚进纳贡赋。秦、齐和晋、楚为对等大国,不向晋、楚纳贡,也不受贡赋。第二次弭兵之会后,中原诸侯间的战争得以减少。

第3题:

商鞅变法发生在( )。

A.秦朝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西汉时期


正确答案:C
商鞅于公元前356年(战国时期指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在秦国实施改革,对战国末年秦国的崛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故选C。

第4题:

弭兵


正确答案: 春秋中晚期由霸主国晋、楚主持的止息战争的盟会。公元前595-前594年,楚庄王率师围宋国都九月,使宋国「易子而食,拆骸以爨」。十多年后,宋国右师华元利用其与晋国中军师栾书和楚令尹子重皆为好友的有利条件,在晋、楚间进行撮合。前579年,晋上军师士燮与楚公子罢遂在宋国都西门外订立盟约。盟约规定晋、楚不以兵戎相见,同心怜恤诸侯,互通聘使。但晋、楚均无止息战争的诚意,盟约缔结四年后,两国发生鄢陵之战,弭兵盟约失效

第5题:

“高山流水遇知音”讲述的是春秋时期发生在哪两人之间的动人故事()


正确答案:钟子期和俞伯牙

第6题:

简述弭兵之会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从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卒,至公元前580年的11年间,晋、楚两国进行了激烈的争霸战争,使得两国的实力都大受损耗,疲于应对,所以都有缓和关系、停止战争的愿望。在晋楚争霸的同时,处于两国中间地带的中原小国,基本上全都被卷入战争中,深受战祸侵扰,他们同样有停止战乱、保持和平的强烈愿望。弭兵之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第一次弭兵之会由宋国自公元前579年发起,宋大夫华元向晋、楚两国发出会盟的提议,其后两国派出代表在宋国订立盟约。双方保持了三年的和平,但是三年之后楚国撕毁盟约,向北侵扰郑国和卫国。后晋楚两国大战于鄢陵,楚国战败。
第二次弭兵之会同样由宋国发起,发起人是宋大夫向戌,此时的晋国深陷国内的六卿争权局面,而楚国则因东边的吴国崛起,没有北进的精力,二者都没有了在中原作战的情绪。所以这次弭兵之会得到了二者和其他诸侯国的响应,公元前546年,共十四国会盟于宋,同尊晋楚两国为盟主。
第二次弭兵之会后,晋、楚两国之间保持了四十多年的和平局面,其他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也很少,中原小国不再受大国争霸战争的困扰,为春秋后期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局面。

第7题:

‘弭兵’运动的倡议者是宋国大夫()

  • A、向戌
  • B、伍员
  • C、华元
  • D、管仲

正确答案:A,C

第8题:

弭兵运动是由宋国发起的,共有两次。第一次是由宋大夫()倡议;第二次由宋大夫()倡议。


参考答案:华元;向戍

第9题:

发盘的撤回与撤销的区别在于()

  • A、前者发生在发盘生效后,后者发生在发盘生效前
  • B、前者发生在发盘生效前,后者发生在发盘生效后
  • C、两者均发生在发盘生效前
  • D、两者均发生在发盘生效后

正确答案:B

第10题:

向戌弭兵


正确答案: 到春秋中期,争霸大国势均力敌,都难取胜,战争的深重灾难也使各国强烈要求息兵。公元前597年,由宋大夫华元发起,晋、楚会于宋西门之外,订立互不相侵之约,但不久即告破裂。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再发起弭兵之会,在宋都举行了有十四国参加的弭兵会议,会议确定晋、楚共为霸主,各小国同时向两国纳贡。此次弭兵以后,中原战争减少,各国获得了一定的休养生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