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佛教的传播特点。

题目
问答题
简述佛教的传播特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佛教在台湾的传播以及发展情况。


参考答案:台湾佛教最初是由大陆移民传入的,以闽南一带的正统佛教为主流,也夹杂了民间斋教的成分。明末大陆移民来到台湾,带来了神像,建起了寺庙,派往台湾的官吏也建立了很多寺庙。
清末,佛寺遍布台湾全省。这一时期还形成了四大派系,即大岗山、观音山、大湖山和月眉山。因清政府向来实行崇尚和保护佛教的政策,也由于大陆向台湾的移民日益增多,台湾佛教在19世纪后半叶比较兴盛,突出的特点就是各地著名的庙宇甚至一些妈祖庙及道观也多请僧人出任住持。
日据时代,日本佛教传入台湾,开始主要是一些随军的布教和尚,以后日本佛教各派相继传入,主要有日莲宗、真言宗、真宗本愿派等八宗十二派。在台湾就形成了两大佛教系统:一为日本佛教,一为台湾传统的佛教。日本在台湾强制推行“皇民化运动”,中国传统的佛教受到了压制,归属于日本佛教之下。日据末期,日本人为了迅速同化台湾人,强迫传统的祠庙与日本佛教的某些宗派合并。
台湾光复后,日本佛教各派先后撤离,传统佛教开始进入复兴阶段。1949年大陆解放以后,大批的大陆僧人随国民党一起到台湾,使台湾的佛教有了更大的发展,短短几年就兴建了多间寺庙,并在台湾恢复了“中国佛教会”。整个台湾佛教派系复杂,山头林立,主要有四大山头和五大团体。

第2题:

简述汉地佛教发展的四个时期及其特点。


正确答案: (1)两汉之际、魏晋南北朝:译传阶段;
(2)隋唐两代:创造阶段和鼎盛时期,开宗立派;
(3)宋元明清四朝:与中国文化全面融合分阶段,元明清三代精英佛教停滞衰退,大众佛教长足发展;(4)近代:以禅宗为主,且禅净双修;

第3题:

简述佛教在我国传播路线。


正确答案:
(1)北传佛教由古印度向北传人中国大部地区,以大乘佛教为主,也包括密乘佛教; 
(2)南传佛教以缅甸、泰国传人中国云南的傣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以小乘佛教为主; 
(3)藏传佛教从印度和中国内地传人中国西藏地区。它是佛教密宗与西藏当地古老的宗教——苯波 教融合而成的具有西藏地方色彩的佛教派别。

第4题:

简述中国佛教石窟的特点。


正确答案: (1)建筑以石洞窟为主,附属之土木构筑很少;
(2)其规模以洞窟多少与面积大小为依凭;
(3)总体平面常依崖壁作带形展开,与一般寺院沿纵深布置不同;
(4)由于建造需开山凿石,故工程量大,费时也长;
(5)除石窟本身以外,在其雕刻、绘画等艺术中,还保存了许多我国早期的建筑形象。

第5题:

简述魏晋佛教的特点。


正确答案: 魏晋佛教总体的特点是有人称之为格义佛教时期,另外还有一些明显的特点,分述如下:
1、用格义的方法解释佛经,所谓“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为生解之例”。代表人物是法雅。慧远也经常用庄子的词解说佛经,谓之“连类”。这种方法不能正确理解佛经中的思想。
2、以僧肇为代表的中国僧人能正确理解佛教“空”的思想。
3、的宗教体制上,佛教寺院作这一种民间组织,在中国生下根来。政府也相应制定了一套僧官制度来管理佛教。

第6题:

简述隋唐时期佛教的特点。


正确答案: (1)佛学大盛。唐代的佛经翻译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超越前代而达到最高成就;
(2)寺产丰肥;
(3)宗派林立。

第7题:

发酵酒包括哪些。简述中国佛教传播的途径。


正确答案:啤酒,果酒,黄酒。
公历纪元前后,佛教开始由印度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地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南传佛教、北传佛教

第8题:

简述佛教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参考答案:

(1)寺院、僧徒、出家,改变和冲击固有的社会结构、伦理观念,促发着新的生活信念和生存方式。
(2)作为宗教,其精神因素渗透到文化的方方面面,敦煌、龙门、云岗石窟及寺庙建筑中的雕塑,绘画艺术都是艺术中的新景象。
(3)佛理影响着诗歌的内容,佛家感化世人的讲诵和演唱,促使新的文学体载产生。
(4)佛经的翻译,促进了人们对汉语声调的认识。佛经的流传,刺激着印刷业的新变。佛教节日,影响着民间的经济贸易。
(5)寺庙和僧侣其至使一些源于印度的财政制度,如抵押借贷等在中国立足。
(6)而佛教哲学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更是深入持久。佛教的传入,深化了中国固有文化。


第9题:

佛教的基本教义和传播的三条路线分别是什么?各条传播路线所传佛教分属哪个佛教派别?


正确答案: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以宣扬“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学说为中心,主要经典是《经藏》、《律藏》、《论藏》三藏。
佛教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向外传播,传播的路线主要有三条:北传路线自印度北上,先传入中国,再传人朝鲜、日本、越南等国,以大乘佛教为主;南传路线从印度传向斯里兰卡,再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及中国傣族地区,基本上属于小乘佛教;第三条路线是从印度和中国内地传人西藏,并与地方苯教相融合,形成了具有地方色彩的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

第10题:

试述佛教的传播及南北特点。


正确答案:佛教产生于印度,约在两汉之交传人中国。汉武帝通西域,中国与中亚的道路打通,佛教也从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到东土。最早传人的教义是小乘教派的《四十二章经》,而早期的传教者为西域胡僧。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十分迅速,到三国时,据载在今徐州一带就有成千上万的信众。也大概从三国时期开始,中国人有了正式的出家人,以后人数迅速增多。到了魏晋之际,佛教教义已经以大乘经论为主。大体而言,魏晋南北朝佛教教义的流行可分为两大阶段:前期以般若学为主,代表人物早期有道安,之后有鸠摩罗什及其学生僧肇;后期以涅檠学为主,代表人佛教在南北朝的发展,是有南北之分的。
在南朝,皇帝和士族对佛教都有极大的热情。皇帝信佛以梁武帝为最甚。他曾经四次出家,大臣每次都用上亿的钱把他赎回。此外如齐代的竟陵王萧子显,世家大族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庐江何氏等,都崇奉佛法。不过,南朝士人信佛的特点是“偏于谈理”,这实际是延续了玄学清谈的习惯,他们喜好的是佛教所含的哲理部分;对儒、释、道三家义理往往喜欢作调和之论。南朝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基础,所以在接受外来宗教时显出鲜明的本土色彩。南朝虽然也大兴佛法,但舍身出家的人相对北方而言数量要少得多,而佛教与中国固有文化的冲突一般也只表现在理论上。
北朝人信佛的特点是“偏于教”,其含义是北朝人的信教重在照佛教所说的去修行,以摆脱轮回,所以特重禅法。这与北朝多内迁的新兴民族有关,这就使佛教普遍深入民间。南朝信佛喜欢兴建寺院,北朝则喜欢立塔造像。建寺院是重视僧人,以便与之论理谈玄;造佛像则重在礼佛敬神,或往生安乐之士,或求当世福报等。出家在生命的层次,可以摆脱六道轮回;在现实层面,可以摆脱沉重的租税赋役,所以北朝僧人特别多。到北魏末朝,僧人已经多达两百万人,占当时人口的十分之一。由于大量的人口成为佛教徒,使国家既缺少兵源,又缺少税源,大量的土地也被控制在寺院手中,形成寺院经济,直接妨碍了国家利益。所以,在北朝出现了两次大规模地灭佛,一次是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期,一次是在北周武帝宇文邕时期。不过像北周武帝的灭佛,主要在于富国强兵,因而所谓的灭佛实际是只破僧寺,不反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