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摘要: 王某,女性,18个月。2013年12月10日初诊。 患儿腹泻反复发作1月余,复发1日。患儿1月前因贪吃雪糕致

题目
问答题
病例摘要: 王某,女性,18个月。2013年12月10日初诊。 患儿腹泻反复发作1月余,复发1日。患儿1月前因贪吃雪糕致腹泻,自服蒙脱石散剂后虽有好转,但时轻时重,反复不愈。1日前吃肉食少许后,腹泻发作,服黄连素无明显改善,遂去某院就诊。刻下症:大便日行4~5次,色淡黄不臭,不思饮食,食后作泻。 查体:T36.2℃,P106次/分,R35次/分,BP94/66mmHg。神清,面色偏黄,指纹淡红。腹胀喜按,心肺无异常。舌质淡红,苔薄白。 辅助检查:粪常规示食物残渣(++),脂肪球(++)。 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鉴别诊断:请与痢疾相鉴别。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病例摘要:王某,女,38岁,干部。2016年4月6日初诊。患者半年前热水洗手后突发皮肤剧痒,后遇热或肥皂水烫洗后则皮肤剧痒难忍反复发作。伴有口干不欲饮,纳差,腹胀。查体:皮损色暗,粗糙肥厚,对称分布。舌淡,苔白,脉弦细,月经史无异常。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牛皮癣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湿疮。中医证型诊断:血虚风燥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皮肤剧痒,遇热或肥皂水烫洗后则皮肤剧痒难忍为主症,辨病为湿疮。现症见口干不欲饮,纳差,腹胀。查体:皮损色暗,粗糙肥厚,对称分布。舌淡,苔白,脉弦细,月经史无异常,辨证为血虚风燥证。病久耗伤阴血,血虚风燥。中医病证鉴别:与牛皮癣相鉴别。牛皮癣好发于颈侧、肘、尾骶部,常不对称,有典型的苔藓样变,皮损倾向干燥,无多形性损害。治法:养血润肤,祛风止痒。方剂名称: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加丹参、鸡血藤、乌梢蛇。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当归30g,白芍30g,川芎30g,生地黄30g,白蒺藜30g,防风3g,荆芥穗3g,何首乌30g,白鲜皮3g,黄芪30g,蝉蜕4.5g,丹参10g,鸡血藤15g,乌梢蛇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2题:

病例摘要:王某,女,33岁,已婚,工人。2015年2月2日初诊。患者反复呕吐两年余,伴神疲乏力、纳呆。现症:饮食稍多即欲呕吐,时发时止,面色觥白,倦怠乏力,喜暖恶寒,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脉濡弱。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噎膈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呕吐。中医证型诊断:脾胃虚寒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反复呕吐,伴神疲乏力、纳呆为主症,辨病为呕吐。现症见饮食稍多即欲呕吐,时发时止,面色白,倦怠乏力,喜暖恶寒,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脉濡弱,辨证为脾胃虚寒证。脾胃虚寒,失于温煦,运化失职。中医病证鉴别:呕吐与噎膈都有呕吐的临床表现。呕吐以呕吐宿食、痰涎、水液或黄绿色液体,或干呕无物为主症,一日数次或数日一次不等,持续或反复发作,常伴有恶心、纳呆、泛酸嘈杂、胸脘痞闷等症状。噎膈是有形之物瘀阻于食道,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食不能下,旋食旋吐,或徐徐吐出。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方剂名称:理中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人参20g,白术10g,干姜10g,甘草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3题:

以下哪项不是特应性皮炎的特点?()

A、与遗传过敏素质无关

B、多于婴儿湿疹反复发作迁延而成

C、自觉瘙痒

D、病情反复发作

E、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


答案:A

第4题:

慢性腹泻是指

A、腹泻持续或反复发作超过20天者

B、腹泻持续或反复发作超过2周者

C、腹泻持续或反复发作超过1个月者

D、腹泻持续或反复发作超过2个月者

E、腹泻持续或反复发作超过半年者


参考答案:D

第5题:

病例摘要:高某,男,5岁。2015年11月3日初诊。患儿腹泻3周,病初每日泻10余次,经治疗好转。但近日大便仍清稀,色淡不臭,每日4-5次,常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痢疾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小儿泄泻。中医证型诊断:脾虚泻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腹泻3周,每日泻10余次为主症,辨病为小儿泄泻。现症见大便仍清稀,色淡不臭,每日4-5次,常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带,舌淡苔白,脉缓弱,辨证为脾虚泻证。脾虚运化失职,不能分清别浊,水湿水谷合污而下。中医病证鉴别:痢疾大便为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大便常规检查有脓细胞、红细胞和吞噬细胞;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治法:健脾益气,助运止泻。方剂名称:参苓白术散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山药15g,莲子肉9g,扁豆12g,薏苡仁9g,砂仁(后下)6g,桔梗6g,甘草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6题:

病例摘要:王某,女性,18个月。2013年12月10日初诊。患儿腹泻反复发作1月余,复发1日。患儿1月前因贪吃雪糕致腹泻,自服蒙脱石散剂后虽有好转,但时轻时重,反复不愈。1日前吃肉食少许后,腹泻发作,服黄连素无明显改善,遂来我院就诊。刻下症:大便日行4~5次,色淡黄不臭,不思饮食,食后作泻。查体:T36.2℃,P106次/分,R35次/分,BP94/66mmHg。神清,面色偏黄,指纹淡红。腹胀喜按,心肺无异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辅助检查:粪常规示食物残渣(++),脂肪球(++)。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鉴别诊断:请与痢疾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辨病辨证依据:脾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二者居于中焦,共同完成水谷精微的运化转输。患儿以腹泻,大便稀溏,日泻4~5次为主要表现,故诊断为泄泻。腹泻月余,时轻时重,反复不愈,吃肉食少许后,腹泻即刻发作,此乃脾胃虚弱,清阳不升,运化失职之征;不思饮食,食后作泻,腹胀喜按,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指纹淡红,皆属脾胃虚弱之候。西医诊断依据:小儿腹泻以便次频多为主要特点,典型表现可以伴有腹痛,血、粪常规可见异常。①患儿大便频次增多,大便色淡不臭,有腹痛。②粪常规示食物残渣(++),脂肪球(++)。西医鉴别诊断:痢疾:急性起病,便次频多,大便稀,有黏胨脓血,腹痛明显,里急后重,大便常规检查脓细胞、红细胞增多,可找到吞噬细胞,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诊断:中医疾病诊断:小儿泄泻中医证候诊断:脾胃虚弱证西医诊断:小儿腹泻中医治法:健脾益气,助运止泻方剂:参苓白术散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党参10g;茯苓10g;炒白术10g;甘草3g;薏苡仁15g;焦三仙各10g;砂仁5g(包煎后下);山药15g;桔梗5g;木香10g;煨葛根10g5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温热服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药物、手术等)调整饮食,避免接触生冷食物,减少脂肪和不易消化食物的摄入,少食多餐。

第7题:

病例摘要:赵某,女,36岁,已婚,职员。2015年6月6日初诊。患者一月前感寒出现咳嗽、咳痰,反复发作。现症:咳嗽,气息粗促,喉中有痰声,痰多质黏厚,咳吐不爽,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口干而黏,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咳喘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咳嗽。中医证型诊断:痰热郁肺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咳嗽、咳痰为主症,辨病为咳嗽。现症见咳嗽,气息粗促,喉中有痰声,痰多质黏厚,咳吐不爽,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口干而黏,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辨证为痰热郁肺。痰热壅肺,肺失肃降。中医病证鉴别:咳嗽仅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不伴喘证;咳喘则咳而伴喘,常因咳嗽反复发作,由咳致喘,临床以咳喘并作为特点。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方剂名称:清金化痰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黄芩10g,山栀10g,桔梗10g,贝母10g,知母10g,桑白皮15g,杏仁10g,瓜蒌仁15g,海蛤壳(先煎)15g,竹沥(兑服)30g,半夏6g,橘红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8题:

患儿,男,6个月,因腹泻反复发作两个半月入院,患儿近两个半月来,反复腹泻,日行3~8次,大便稀溏,多见食后作泻,便色淡而臭,时轻时重,面色萎黄,肌肉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治疗的首选方剂是

A、参苓白术散

B、补中益气汤

C、四君子汤

D、七味白术散

E、健脾丸


参考答案:A

第9题:

某患者,咳嗽、咳痰、喘息,每年反复发作,每次发作3个月以上,近5年余。肺功能检查FEV1/FVC<70%

某患者,咳嗽、咳痰、喘息,每年反复发作,每次发作3个月以上,近5年余。肺功能检查FEV1/FVC<70%。该患者可通过什么方法有效缓解喘息

A:多休息

B:少吃多餐

C:注意保暖

D:呼吸功能锻炼

E:坚持服用止咳祛痰的药物


正确答案:D
解析:COPD患者发生喘息后,必须靠增加呼吸频率才能代偿呼吸困难,因此需要通过呼吸功能锻炼来加强呼吸肌尤其是腹肌的锻炼,改善呼吸功能。

第10题:

王某,腹泻反复发作二年余,伴面色无华,畏寒肢冷,腰腹冷痛,舌淡胖苔白,脉沉迟无力,证属

A.脾阳虚证

B.肾阳虚证

C.肝郁脾虚证

D.脾肾阳虚证


正确答案: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