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政事堂最初设在门下省,后移至中书省。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政事印”改为“中书

题目
单选题
唐朝,政事堂最初设在门下省,后移至中书省。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政事印”改为“中书门下之印”,并设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等五房于政事堂后,分曹以主众务,其五房长官称“堂后官”。
A

中书门下

B

议政王大臣

C

鸾台

D

凤阁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唐宋时期中书、门下两省的联合办公厅是()

A.政事堂

B.尚书都省

C.银台司

D.通进司


参考答案:A

第2题:

唐代设政事堂于中书省,以宰相领其事,后代也因此称宰相为()。


正确答案:中堂

第3题:

唐代制度规定,凡属皇帝命令,必须经过()会议正式决议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后,方可颁布实施。

A、中书省

B、门下省

C、政事堂

D、尚书省


参考答案:C

第4题:

钱穆在评唐朝的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由此可见,唐朝的政事堂()。

  • A、使三省体制走向完备
  • B、是尚书省的代替机构
  • C、发挥重要的决策作用
  • 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正确答案:C

第5题:

唐代制度规定,凡属皇帝命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决议通过,加盖()后方可颁布施行,凡未加盖此印,未经政事堂决议副署,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被认为是违制的。

  • A、中书门下之印
  • B、尚书省之印
  • C、中书省之印
  • D、门下省之印

正确答案:A

第6题:

简述唐代中书门下政事堂与以前正事堂在体制上有所不同,这主要表现为哪几点?


参考答案:

(1)唐初宰相多为兼职,除三省长官外,还以他官居宰相位,加“参预朝政”、“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名目,让他们进入政事堂分任宰相之事,以削弱三省长官的权力,共同充任兼职宰相。
(2)中书门下政事堂在正厅之后设吏、枢机、兵、户、刑五房,对口指挥尚书六部,使宰相的办事机构逐渐完备,政事堂逐渐从单纯的会议场所演变为重要的办事机构。
(3)中书门下体制下存着宰相权力的分散和集中两种倾向。中书门下体制本是一种分散相对的集体宰相制,但也有个别宰相因受皇帝宠信而擅权。


第7题:

唐宋时期中书、门下两省的联合办公厅是()

  • A、政事堂
  • B、尚书都省
  • C、银台司
  • D、通进司

正确答案:A

第8题:

唐朝时期,政事堂经历了门下政事堂和中书政事堂两个阶段,到唐玄宗开元十一年,政事堂改称( )

A.内阁

B.正厅

C.枢密院

D.中书门下


正确答案:D

第9题:

“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则材料说明唐朝三省制()

  • A、不能节制和约束君权
  • B、诏令须由政事堂决议
  •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
  • D、门下省单独决策国事

正确答案:B

第10题:

唐开元以后,原本由尚书都省会议裁决的政务,逐渐转移至政事堂裁决。甚至出现了姚崇以中书令的身份谍报汴州刺史倪若水进行灭蝗之事。这反映出()。

  • A、中枢运行机制发生变化
  • B、玄宗重视三省间的分权制衡
  • 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控
  • D、相权对皇权形成明显的制约

正确答案:A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