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谈陶行知生活教育论给了你哪些启示?

题目
问答题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谈陶行知生活教育论给了你哪些启示?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论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形成过程及对当今 教育理论创新的启示


答案:
解析: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在吸取和改造国外教育家特别是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杜威倡导变革传统教育,融合教育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 即社会”,以使学校和社会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其强调沟通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思想,对陶行知产生了很深的影响。陶行知 在批判地吸取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提出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形成"生活教育”思想体系。如“社会即学校”的命题即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是在对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础上得出的。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 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社会即 学校”是与“生活即教育”紧密相连的,是“生活 即教育”同一意义的不同说明,也是它的逻辏延伸与保证。因为生活教育的“生活”是社会生活, 所以“整个社会的运动,就是教育的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它的血脉是自然相通的”。 (2)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也是在充分认识中国教育传统和现实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陶行知认为当时中国的教育表现为两种“八股",即 “老八股”和“洋八股”。前者是中国教育传统的表现形式,后者则是实行新教育后的表现形式。然而,非但“老八股”与民众生活无关,“洋八股”也与民众生活无涉,中国教育的面貌并没有因为 新教育的实行而发生根本的变化。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他提出了“社会即学校”的教育命题。“社会即学校”的根本思想是反对脱离生活、脱离人民大众的“小众教育”,主张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打通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创办人民所需要的学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真正把学校放到社会里去办,使学校与社会息息相关,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所必需。因此“社会即学校”的真正含义就是根据社会需要办学校。从教育内容说,人民需要什么生活就办什么教育;从教育形式来说,适宜什么形式的学校就办什么形式的学校。 "社会即学校”不是学校消亡论,而是学校改造论,改造旧学校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对当今教育理论创新的启示:关于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如何立足于自身,如何汲取外部的必要营养,如何成就独立自我的发展问题,一直是我国教育理论界所关注的重要问题。我们知道,在我国的教育理论体系中,既有苏联的教育理论模式,又有欧美和日本的教育理论框架,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在长期简单化的理论复制 当中,迷失了自我,远离了具有丰富文化传统的精神家园,几乎成为盲目漂泊、无家可归的流浪儿。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就现实地摆在了当今每一位教育理论工作者的面前。陶行知先生一直 反对在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上的“拉洋车”“仪 型他国”。他一方面注重吸取国外教育家的先进 思想,同时,又不脱离中国教育的实际,从而创造 性地提出了自己的适合当时中国农村社会发展 需要并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教育理论,他应该成 为我们理论研究者的楷模。所以,在引进和研究 国外的教育理论时,应注意对不同教育理论流 派、不同教育家的思想和观点,从理论整体上进 行必要的分析和批判,同时又紧密联系中国当前 的教育现状,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我国教育理论 研究的自我发展,并使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逐步 走上动态开放、日趋深入和丰富的健康发展 轨道。

第2题:

谈谈你对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认识


答案:
解析: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论的核心。对此陶行知有过很多论述,其内涵十分丰富。首先,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陶行知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为什么生活具有教育的作用?陶行知认为是生活中的矛盾使然。他说:“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与没有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摩擦起来,便发出生活的火花,即教育的火花,发出生活的变化,即教育的变化。”所以说,“生活与生活一摩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摩擦者与被摩擦者都起了变化,便都受了教育。”正因为生活的矛盾无时无处不在,生活也就随时随地在发生教育的作用。从生活的横向展开来看,过什么生活也便是在受什么教育:“过健康的生活便是在受健康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是在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是在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是在受艺术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的生活便是在受社会革命的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在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在受坏的教育……”从生活纵向的发展来看,生活伴随着人生始终:“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陶兴知主张人们积极投入生活中去,在生活的矛盾和斗争中去选择和接受“向前向上”的“好生活”。

第3题:

论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对我国当前幼儿教育的启示。


参考答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在批判传统教育、吸收改造杜威实用主要教育思想,探索普及大众教育的实践中产生的。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有:
(一)生活即教育。包括以下含义: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是生活就是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
(二)社会即学校。他认为应把社会生活组织到学校中来,使学生在学校中受到大社会所需要的训练。
(三)学做合一。它是以生活为中心,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

第4题: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正确答案:正确

第5题:

陶行知的师德思想给你哪些启示?结合实际谈谈现代教师应具有哪些修养?


正确答案: (一)教师对教育事业要有赤诚之心
首先,教师要有奉献精神。教师要把教育事业看成一件大事来做,要认定教育是大有可为的事情,而且不是一时,而是永久有益于世的,因此,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有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其次,教师要有乐业精神。当我们看到小学生天天长大,有没有知识变为有知识,如同一棵种子萌芽而生叶、开花而结果,这里有极大的快乐。
(二)教师要热爱学生,爱满天下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奉行的格言,也是他在教师对待学生的师德方面所提倡的师德规范。师爱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核心。作为当代教师,我们要对学生一视同仁,无论家庭地位高低,财富多寡,相貌丑俊,都应一样看待,不可偏爱,不抱成见,不殉私情。而且我认为,现在的孩子个性强,在教学中,要尊重他们,孩子也是有尊严的,对他们严格要求的同时,要真心理解、尊重学生。久之,学生会感受到教师的这份爱,从而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正如陶行知所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理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的深处。(三)教师要友爱同事,团结合作
建立和谐的社会,首先要有和谐的家庭、和谐的工作氛围。同事之间,相互关心、帮助是建立和谐工作氛围的前提。工作中不斤斤计较是教师素质修养的体现。团结是力量,相信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无数的教学、教育活动证明,只有大家和谐相处、团结一致,才能使工作尽善、尽美。(四)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陶行知指出,真教师才能培养真人才。将教人做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塑造能服务于大众的真人作为培养目标,将真教师作为教师学习的楷模。这样,我们教师就要严格要求自己,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修养到为人师表的地步。要求学生作到的教师应首先做到。与学生平等相处,共同提高。(五)教师要勤奋好学,开拓进取
陶行知要求教师,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常教常新,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惟有学而不厌的教师,才有学而不厌的学生。实践证明,教师有知识是不够的,要有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不但进步、不断创新,不拘泥于传统,才有可能成为合格的教师。

第6题:

论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形成过程及对当 今教育理论创新的启示。


答案:
解析: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在吸取和改造国外教育家特别是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对他影响最直接、最大的莫过于美国教育家杜威。杜威倡导变革传统教育,融合教育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提出"教育即生活” “学校即社会”,以使学 校和社会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特别是 其强调沟通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思 想,对陶行知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他在批判 地吸收杜威“教育即生活”思想的基础上, 提出"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 做合一”的主张,形成“生活教育"的教育 思想体系。如“社会即学校”的命题即来源 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是在对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础上得出的。陶行知认为,在 "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社会即学校”是与“生活即教育”紧密相联的,是"生活即教育”同一意义的不同说明,也是它的逻辑延伸与保证。 因为生活教育的"生活”是社会生活,所以 “整个社会的运动,就是教育的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而它的血脉是自然相通的”。 (2)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在充分认识中国 教育传统和现实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陶行知认为当时中国的教育表现为两种"八股”, 即“老八股”和“洋八股”。前者是中国教育传统的表现形式,后者则是实行新教育后 的表现形式。然而,非但“老八股”与民众 生活无关,“洋八股”依然与民众生活无涉, 中国教育的面貌并没有因为新教育的实行而发生根本的变化。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他提出了 "社会即学校”的教育命题。“社会即学校”的根本思想是反对脱离生活、脱离人民大众的"小众教育”,主张用社会各方面 的力量,打通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创办人民 所需要的学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真 正把学校放到社会里去办,使学校与社会息 息相关,使学校为社会生活所必须。因此,"社会即学校”的真正含义就是根据社会需要 办学校。从教育内容来说,人民需要什么生 活就办什么教育;从教育形式来说,适宜什么形式的学校就办什么形式的学校。“社会即 学校”不是学校消亡论,而是学校改造论, 改造旧学校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对当今教育理论创新的启示:关于我国 的教育理论研究如何立足于自身,汲取外部的必要营养,成就独立自我的发展问题,一 直是我国教育理论界所关注的重要问题。我 们知道,在我国的教育理论体系中,既有苏 联的教育理论模式,又有欧美和日本的教育 理论框架,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在长期简单化的理论复制当中,迷失了自我,远离了具 有丰富文化传统的精神家园,几乎成为盲目 漂泊、无家可归的流浪儿。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就历史地摆在了当今每一位教育理论工作者的面前。陶行知先生一直反对在教育理 论和实践问题上的“拉洋车” “仪型他国”, 他一方面注重吸取国外教育家的先进思想, 同时,又不脱离中国教育的实际,从而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适合当时中国农村社会发展需要并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教育理论,他应该成为我们理论研究者的楷模。所以,在引进和研究国外的教育理论时,应注意对不 同教育理论流派、不同教育家的思想和观点从理论整体上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批判,同时又紧密联系中国当前的教育现状,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的自我发展,并使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逐步走上动态开放、日趋深人和丰富的健康发展轨道。

第7题:

试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现实启示。


答案:
解析: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曾赴美留学,师从杜威,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进步教育运动的影响,回国后针对中国的现实,他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反映了陶行知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1)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受启发于裴斯泰洛齐和杜威教育思想直接影响。1927年在晓庄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内涵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实际上,生活教育理论就包含三个意思: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①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第一,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主张人们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在生活的矛盾和斗争中向前、向上。第二,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其方法和内容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第三,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都由生活决定。②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的具体化。第一,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者说“以社会为学校”。因为到处是生活,所以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就像一个教育的场所。第二,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也就是说,学校通过与社会生活结合,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社会即学校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和作用,对传统的学校观、教育观有所改变,使劳苦大众能够受到起码的教育,蕴含了普及民众教育的苦心。③教学做合一是生活,也就是教育法。第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这是针对传统教育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割裂这一弊端而提出。第二,“行是知之始”。行是知识的重要来源,教育必须从行动开始,以创造完成。第三,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教人者先教自己,有学到知识就要去教别人。第四,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即教育要与实践结合。这就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归纳起来是民主的、大众的、科学的、创造的教育。(2)生活教育理论给我们的启示。首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是以“生活”为中心、为基础,以生活和教育的辩证关系为基本矛盾展开的。这种教育要培养的是一种实际动手能力强、自觉追求真理、喜欢探索的人。生活教育提醒我们将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将书本知识与社会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行动能力。其次,生活教育论中强调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学生和教师之间以“做”为中介,达到教与学合一,师与生合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活动的展开而发生转换,这种师生观念,教学观念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生活教育论还提示我们,生活中随处存在可以学习的东西,要拓宽我们的课程资源。教科书不应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不能只会死读书本上的知识,而不把握生活中的学习机会。最后,生活教育论还启发我们,教学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和活动空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学习与活动的主人,探索个性的学习方法。虽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是特定时代提出来的,有一定的时代局限,发展也不是非常完善,但是以上诸点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尤其是针对当今应试教育的局面,重温生活教育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第8题:

陶行知生活教育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分析它的意义,有无局限性?


参考答案: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生活教育思想很有特色,按照他的解释,生活教育就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生活教育的实质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它包括三个有机联系的部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1)“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的本体论。他认为“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现代的人,要过现代的生活,就是要受现代的教育”。(2)“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的领域论。他指出:“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3)“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强调“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4)他的生活教育源于对中国教育的反思,形成和完善于长期的办学实践。积极意义:在当时的环境中对于密切教育同生活、学校同社会、理论同实践的联系,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局限性在于:他的生活教育思想受美国权威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混淆了教育同生活、学校同社会、教育同实践的本质区别,抹杀了教育、学校、教学的特殊性,否定学校教育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系统文化科学知识学习的重要性,理论上存在一定缺陷。

第9题: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哪一点对你启发最大?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一谈你的看法?


正确答案: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有如下内容:
1、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即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创造力,都是人才的秧苗。
2、教师要有宽容的心态,即包容、宽恕孩子的一些”幼稚可笑”行为,也许在我们教师的信任、宽容和指导下,学生中可能会诞生爱迪生、瓦特、牛顿等。
3、教师要为创造力搭建平台,提供和创设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
4、教师首先要有创造能力,要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创造新的教学方法。
在这四个观点中,对我启发最大的应是第一个观点:应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平时我们通常比较偏爱学习较好的学生,认为他们才会有创造力,将来才能有所作为,其实不然,有些学生成熟得比较完,很多优势还没有凸显出来,内在潜能还没有被挖掘出来,所以目前还没有被老师认可。随着年级的增高,孩子的优势就会被老师发现。所以我们要善于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第10题:

陶行知的社会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是()

  • A、生活即教育
  • B、社会即学校
  • C、教学做合一

正确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