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怎样与青虾进行混养?

题目
问答题
河蟹怎样与青虾进行混养?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河蟹根据产地不同分为()、河蟹、湖蟹


正确答案:江蟹

第2题:

河蟹通常喜食哪食物?河蟹为什么耐饥饿?


正确答案:河蟹为杂食性甲壳类。动物性食物有鱼、虾、螺、蚌、蚯蚓及水生昆虫等;植物性食物有浮萍、丝状藻类、苦草、金鱼藻、菹草、马来眼子菜、轮叶黑藻、凤眼莲(水葫芦)、喜旱莲子草(水花生)、南瓜等;精饲料有豆饼、菜饼、小麦、稻谷、玉米等。但在一般情况下,水草等食物较易获得,故在自然环境中,其胃内食物组成常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河蟹不仅食量大、贪食,而且消化能力强。
这是由于河蟹除了用第三对顿颚足进行切割和研磨外,其胃内还有一个背齿、二行侧齿和二块枕骨状板共同构成研磨食物的器官,称胃磨。因此对食物的加工较彻底,其消化吸收较好。饱食后多余的养料贮藏在肝脏中(即所谓的蟹黄)。因此它的耐饥能力也是很强的,长达一个月不吃食也不致饿死。水温在5℃以下时,河蟹的代谢水平很低,摄食强度减弱或不摄食,在穴中蛰伏越冬。

第3题:

需要摘洗的动物性水产品种类是( )。

A、章鱼、鲫鱼

B、章鱼、墨鱼

C、青虾、墨鱼

D、青虾、鲫鱼


参考答案:B

第4题:

混养


正确答案: 指不同种类或同种不同规格的养殖对象同塘饲养的养殖方式。

第5题:

河蟹怎样与青虾进行混养?


正确答案:青虾与河蟹混养,可以充分利用池塘水体和饲料,在基本不增加劳动强度的情况下,获得虾、蟹双丰收,大大提高池塘养殖的整体经济效益。
(1)池塘准备
①池塘选择实行虾蟹混养的池塘,面积5亩~10亩,水深1.0m~1.5m,塘埂坡度1:3左右,不渗不漏,排灌方便,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水体溶解氧丰富,无工业或生活污水污染。
②清塘消毒要求养殖池塘清除过多的淤泥,冬季经阳光曝晒,放养前半个月至一个月用生石灰75kg/亩~100kg/亩化浆或漂白粉20ppm全池泼洒,进行清塘消毒,以杀灭野杂鱼,改善池塘底质。
③防逃设施池塘四周做好防逃设施,一般用高0.5m的铝泊、塑料薄膜或塑板圈围,插入土中0.2m。防逃设施内留1.0m以上的坡埂,以方便饲养管理,并有充足的地域供河蟹活动。整个养殖过程,进水口用60目~80目的尼龙绢网袋过滤进水,防止野杂鱼及鱼卵进入池塘中,排水口安装密眼网以防青虾外逃。
④移植水草年初,在离池塘边缘1.0m处的浅水带沿四周种植或移植伊乐藻、水花生、空心菜、水浮莲等水生植物,草带宽1.0m左右,水草面积控制在其生长旺盛时占池塘总面积的25%左右,多余的水草应予人工割除。水草移入池塘前,需用10ppm的漂白粉消毒。
(2)苗种放养
放养一龄扣蟹400只/亩~600只/亩,或当年豆蟹1000只/亩~1200只/亩,放养青虾虾苗4万尾。放养的蟹种、虾苗要求品种纯正,规格整齐,附肢完整,无病害。一龄蟹种放养要避开严冬低温期,放养豆蟹则尽量要早,以提高成蟹的出池规格。
此外,池塘搭配放养一龄花、白鲢60尾/亩。搭配放养滤食性鱼类,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池塘饵料生物,显著改善水质,减少高温季节蓝藻、绿藻的爆发,还可以减少青虾秋苗的数量,控制放养密度,提高上市规格,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
(3)饲料和投喂
饲养前期以颗粒饲料与动物性饲料如螺、蚌、蚬、小杂鱼等相结合进行投喂为主,辅以少量水草,既满足虾、蟹的营养需求,又可避免或减少互残现象,降低生产成本;中期高温期间,增加植物性饲料的投喂量;后期加大动物性饲料的投喂量,以保证河蟹的生长及育肥。颗粒饲料粒径为1.5mm~2.2mm,粗蛋白含量35%~40%;动物性饲料要轧碎。日投喂2次,其中上午的投喂量占日投喂量的1/3,下午的投喂量占日投喂量的2/3。颗粒饲料日投喂量控制在虾蟹体重的3%~5%,鲜活饵料投喂量则为虾蟹体重的10%~15%。饲料要均匀地投放至离池塘边1.0m左右的水草带,日投喂量还要根据虾、蟹的存塘量及生长情况、水温、天气等情况灵活掌握,既要避免浪费饲料,败坏水质,又要保证虾、蟹吃食,满足其生长需要,并做到不投喂腐败变质的饲料。为便于检查摄食情况,可在池塘四周设几个饲料台进行观察,一般以1小时~2小时内基本吃完为度。
(4)水质调控
整个饲养过程,池塘水质始终保持适当的肥度,透明度掌握在0.25m~0.3m。一般放苗初期水位保持在0.6m~0.8m,以利升温;中后期(特别是秋末及冬季)加高水位到1.0m~1.5m,以利于保温越冬。适时做好注、排水工作,并根据季节、气温灵活调节水位,以保持虾、蟹比较适宜的生长水温。平时每隔半个月至一个月加注1次新水,7月~9月高温季节增加到每隔5天~7天换水1次。注入新水前先排出下层老水,每次注水量为0.2m~0.3m。每隔10天~15天全池泼洒生石灰1次,每次5kg/亩~10kg/亩,以增加钙质,改善水质,满足虾、蟹生长需求。
(5)日常管理
坚持每天早晚巡塘,遇闷热天气增加夜间巡塘,仔细观察青虾、河蟹的活动、摄食、蜕壳、疾病及防逃设施等情况。夏秋季雷阵雨天气,青虾及搭配放养的花白鲢容易发生浮头,更应特别重视。
(6)疾病防治
虾、蟹的疾病防治要从苗种质量、水质调控人手,做到"以防为主,防重于治"。池塘保持良好的水质,定期泼洒生石灰,投喂优质、新鲜的饲料,一般可防止病害的发生。
(7)捕捞
河蟹在10月间即可起捕上市,陆续至春节前后,可采用池塘边徒手捕捉和干塘起捕两种方法。青虾则在元旦至春节期间上市,采用抄网抄捕,最后干塘起捕,小规格青虾则可根据市场行情持续养殖至翌年再上市。

第6题:

青虾养殖池与养鱼池的区别为()

  • A、养青虾的面积不宜过大
  • B、养青虾池中须有水草
  • C、水质好,应清除干净敌害
  • D、A+B

正确答案:D

第7题:

如何进行河蟹病害生态预防?


正确答案: 1、春季的病害防治主要是纤毛虫。在河蟹下塘第一次脱壳结束后,杀灭一次纤毛虫,隔2-3天水体消毒一次。
2、河蟹每次脱壳前后,使用1-2次矿物质补充剂,补充微量元素,促进脱壳生长。
3、进入5月份,河蟹吃食开始旺盛,应定期投喂内服药,主要以保肝、维生素、抗生素等。并且要中西结合效果较好。
4、进入5-6月份,每隔10-15天,需要进行底质改良一次,并适时试用微生态制剂。
5、在日常饲料中也可添加大蒜素,EM菌原露,既可杀死抑制病菌和某些原虫,也可以起到诱食作用,同时需要经常添加Vc和免疫多糖,增强抗病能力。

第8题:

下列混养叙述错误的是()。

  • A、混养是多种鱼、多规格(包括同种不同年龄)的高密度混养
  • B、混养是根据鱼类的生物学特点,充分适用它们相互有利的-面,从而发挥“水、种、饵”的生产潜力
  • C、混养能使各种鱼的产量均有所增产
  • D、混养提高了产量,降低了成本,而且在同-他塘中生产出各种食用鱼,但混养条件克刻不易使用

正确答案:D

第9题:

如何进行鱼蟹混养?


正确答案:鱼蟹混养池要求的条件和精养鱼池相似,其饲养方法除了与养鱼相同之处外,还应采取以下技术措施:
(1)河蟹放养模式河蟹亩产量要求10kg~15kg,则放养5g/只~15g/只蟹种5kg;亩产要求25kg,放养蟹种l0kg;亩产要求40kg,放养蟹种15kg(规格同前)。
(2)放养水花生在成鱼池一角放养一定数量的水花生,约占池塘面积的5%~10%。放养水花生有以下好处:①水花生可供河蟹栖居蜕壳;②可供河蟹摄食(草鱼、团头鲂不摄食水花生);③如池塘缺氧或用药物全池泼洒,河蟹均可爬在水花生上,以挽救生命。
(3)饲养管理河蟹对池水缺氧十分敏感,因此在高温季节,每隔一周左右应注水一次,使水质保持"肥、活、爽"。在投饵方面,除了为养鱼投喂的草类、商品饲料外,也可适当投一些河蟹喜食的动物性饵料。饵料可投在水花生附近或水花生丛中,通常在夜间投喂。池塘防治鱼病时,禁用敌百虫等甲壳类敏感的药物。日常管理同池塘养鱼。
(4)成蟹捕捞鱼蟹混养池中的鱼类要到冬季才捕捞干池,结束生产;而成蟹必须在秋季秋季寒潮来以前捕出。加上连片精养鱼池进行的鱼蟹混养一般均不安装防逃设备,因此必须在河蟹开始生殖洄游前捕(通常9月底到10月中)。否则,回捕率明显下降。鱼蟹混养不能在鱼池内设簖捕捉,也不能干池捕蟹。一般均采用人工蟹穴、蟹罾以及夜间灯光诱捕等方法捕捉,然后放入成蟹暂养池暂养1个月~2个月后上市。

第10题:

多级混养


正确答案: 据据各种养殖鱼类的特点,在整个饲养过程中分成几个阶段,在不同的鱼塘里进行饲养,能更好的利用水体使密度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