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题目
问答题
简述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正确答案: 在早期经院哲学中,安瑟尔谟因其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而著称于世,他主张理性必须服从信仰,“信仰而后理解”。在他看来,一个“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者”即上帝不能仅仅在思想中存在,如果它仅仅在思想中存在,就还可以设想一个既存在于思想中、又存在于现实中的伟大存在者比它更伟大。这些都与“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者”的定义是自相矛盾的。所以毫无疑问,无与伦比的伟大的东西,即上帝,既存在于思想中,也存在于现实中。这种从概念推论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后来受到了康德的有力批判。

第2题:

分析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推理形式和思想实质。


正确答案: 三段论推理:上帝是不能设想比它更完满的东西,不能设想比它更完满的东西(正因其无与伦比地完满,所以)不仅存在于思想中,而且也在实际上存在(否则它就不是无与伦比地完满了),因此上帝存在。
思想实质:他的本体论证明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证明,它不过是一种装模作样的形式主义。

第3题:

简述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五种证明。


正确答案: 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借助亚里士多德哲学来证明上帝的存在,提出了证明上帝存在的五种方式:
(1)第一推动者的证明。一切事物都必须被一个东西推动。所以,我们必须达到一个不被任何东西推动的第一推动者,这就是上帝。
(2)第一作用因的证明。没有原因也就没有结果。因此,我们必须设想某个第一作用因,这就是上帝。
(3)必然存在者的证明。任何事物都是从其他事物获得其存在和必然性的。因此,我们必须设想某种必然的东西,它自身就是必然的,同时又能赋予其他事物以必然性和存在,这就是上帝。
(4)从存在的等级出发的证明。事物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好、真和崇高等品性,衡量的标准就在于它们与最好、最真实和最崇高的东西接近的程度。因此,有某种最真、最善、最崇高、因而最具有存在的事物,它是使一切事物存在并具有好、真和崇高以及其他完美性的原因,这就是上帝。
(5)事物最高指挥者的证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和谐的和有秩序的,仿佛都听从一个有知识和智慧的存在者的指挥,指挥者就是上帝。
托马斯借助亚里士多德哲学来证明上帝的存在,从而不仅使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不再威胁基督教的信仰,而且使基督教的神学表现为一种具有哲理的思想体系。

第4题:

在中世纪中期提出了著名的“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是()。


正确答案:安瑟伦

第5题:

在某种程度上圣安瑟勒姆()成为黑格尔及其学派哲学体系的基础。

  • A、对象论论证
  • B、本体论论证
  • C、本体论论证

正确答案:B

第6题:

做“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是安瑟伦?


正确答案:正确

第7题:

安瑟伦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正确答案: 安瑟尔认为,人人都有“上帝”的观念,只要弄清这一观念的意义,就能理解上帝必然存在的道理。《宣讲》中的证明被表述为下面一个推理:
因为:上帝是一个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
又因为: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不仅存在于思想之中,而且也在实际上存在;
所以:上帝实际上存在。
安瑟伦认为:“我们心中都有一个伟大的存在者,不能设想有一个比他更位伟大的存在者。它存在于我们的心中或者观念里。但是,它作为最伟大的存在者不能仅存在于我们的心中或观念里。因为,如果他只存在于心中,那么它就不是最伟大的存在者了。在现实中存在比在观念中存在更伟大。这与我们的设想相矛盾。因此,这一名之为上帝的存在,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心中,亦在现实中存在。”
安瑟伦的证明是从原因推出结果,从上帝的观念推出上帝的存在。我们咋一看,这样的证明存在着很大的嫌疑,但是,我们很难找出那里是问题所在。它在逻辑上是成立的。

第8题:

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正确答案: 经院哲学家安瑟尔谟因其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而著称于世。在他看来,无与伦比的伟大的东西不能仅仅在思想中存在,如果它仅仅在思想中存在,就还可以设想它也在实际上存在,那它就会更伟大了;或者就可以设想一个既存在于思想中、又存在于现实中的伟大存在者比它更伟大。这些都与“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者”的定义是自相矛盾的。所以毫无疑问,无与伦比的伟大的东西,即上帝,既存在于思想中,也存在于现实中。这种从概念推论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受到了康德的有力批判。

第9题:

笛卡尔本体论证明认为,上帝具有一切完满性且完满性必然包括存在性。


正确答案:正确

第10题:

关于安瑟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他用理性来论证信仰的存在。
  • B、他认为信仰高于理性。
  • C、他提出了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 D、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