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在《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中,一方面指出“孔子为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为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一方面又指出,“孔子

题目
单选题
李大钊在《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中,一方面指出“孔子为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为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一方面又指出,“孔子于其生存时代之社会,确足为其社会之中枢,确足为其时代之圣哲,其说亦确足以为代表其社会其时代之道德”。材料表明李大钊()
A

彻底否定孔子学说的历史地位

B

李大钊评价孔子前后矛盾。

C

认为儒家学说不适应现实需要

D

认为孔教始终代表时代之道德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历代帝王为什么敬奉孔子,大封特封孔子,却把荀子排除在文庙之外?


正确答案:处于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的荀子思想过于超前,例如他不信天命、不信鬼神的思想还不被当代人认识,或根本认识不了。再列如历代帝王都认为自已是上天的龙种,而荀子恰恰戳穿了他们的天命观,统治者从骨子里用他的思想治国理政,但表面上决不愿接受这样的“时代超人”。加之李斯的“焚书坑儒”的株连,从统治者到民间,荀子被斥为“异端”,而不得入祀孔庙并不奇怪。

第2题:

李贽在《藏书》中说:“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该材料表明李贽的基本观点是()

  • A、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之制度
  • B、主张经世致用
  • C、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 D、主张工商皆本

正确答案:C

第3题:

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是孔子。( )


正确答案:×
这是思孟学派观点,他们在孔子的“学一思一行”的基础上形成了这样的认识。

第4题:

《子家语·观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孔子不主张对饥民实施救助 ②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 ③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 ④能够体现孔子“仁”的思想

  •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正确答案:A

第5题:

()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A、孔子
  • B、孟子
  • C、荀子
  • D、韩非子

正确答案:C

第6题: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他为什么姓孔()。

  • A、孔子并非父亲亲生
  • B、孔子之姓乃后人所封
  • C、自孔子开始以字为氏

正确答案:C

第7题:

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孔子与宪法》,指出孔子是“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揭露袁世凯将孔教载入宪法,是“专制复活之先声”。这篇文章主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

  • A、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
  • B、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 C、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 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正确答案:A

第8题:

指出下列句子中具有形容词用作使动用法的是()。

A、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B、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C、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D、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参考答案:A、B

第9题:

材料一:很多人认为,这场战争(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我则认为,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文明的转型,在明中后期就已经开始。 ——裴钰《改变中国》 材料二: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半叶,中国的近代企业呈现出沿着纺织、缫丝、面粉为中心的民间轻工业,军需工业、船舶修造、机械工业等政府主导的重工业两个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在上海和东北等地设立的外国企业,在向中国引进技术方面来说也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和具有特殊的意义。 ——朱荫贵(《日本学术界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两个新动向》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陈独秀尖锐地指出: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马尚斌等编《中国近代史教程》 材料四: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与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那个名词就是“科学”。 ——胡适《(科学与人生观)序》(1923年) 材料三中“科学”的含义是什么?依据材料三分析阻碍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正确答案: 含义: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答理性观念、进化论亦可得分)
因素: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民主科学的实现。

第10题:

李贽主张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要“()”.


正确答案:一切断以己意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