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公司系乙公司的母公司,甲、乙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均为25%,增值税税率均为17%。甲、乙公司发出存货均采用先进先出法核

题目
单选题
甲公司系乙公司的母公司,甲、乙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均为25%,增值税税率均为17%。甲、乙公司发出存货均采用先进先出法核算,按单个存货项目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在结转销售成本时结转。税法规定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不得税前扣除。有关2011年、2012年内部交易业务如下: (1)2011年5月1日甲公司向乙公司销售A产品100台,每台售价7.5万元(不含税,下同),价款已收存银行。每台成本为4.5万元,未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当年乙公司从甲公司购入的A产品对外售出40台,其余部分形成期末存货。2011年末乙公司进行存货检查时发现,因市价下跌,库存A产品的可变现净值下降至每台7万元。 (2)2012年6月8日乙公司对外售出A产品30台,其余部分形成期末存货。2012年末,乙公司进行存货检查时发现,因市价持续下跌,库存A产品可变现净值下降至每台5万元。 根据上述资料,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回答问题: 2011年甲公司合并报表中上述A产品期末应列报的金额为()万元。
A

450

B

420

C

270

D

180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我国某居民公司(母公司),在甲国设立一个分公司,构成所在国的常设机构,需自主申报缴纳甲国所得税;在乙国设立一个全资子公司。某年母公司核算的甲国分公司税后营业利润95万元,甲国企业所得税率20%、预提所得税率5%;取得乙国公司分回的利润360万元,乙国公司的当年利润缴纳乙国企业所得税200万元,当年税后利润的50%用于分配,乙国预提所得税率10%。
  要求:计算母公司来源于甲、乙两国的境外应纳税所得额。


答案:
解析:
(1)还原来自甲国的税前所得
  甲国预提所得税前所得=95÷(1-5%)=100(万元);
  来源于甲国的境外应纳税所得额=100÷(1-20%)=125(万元)。
  (2)还原来自乙国的税前所得
  乙国预提所得税前所得=360÷(1-10%)=400(万元);
  乙国所得间接负担的企业所得税=200×50%=100(万元);
  来源于乙国的境外应纳税所得额=400+100=500(万元)。

第2题:

甲公司委托乙公司加工一批收回后直接出售的应税消费品(非金银首饰),甲公司发出原材料的计划成本为10000元,材料成本差异率为3%(超支);乙公司加工完成时计算应收取的加工费为5850元(含增值税)。甲、乙公司均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增值税税率为17%,应税消费品的消费税税率为10%。甲公司收回委托加工材料的入账成本为()。

  • A、17944.44元
  • B、17166.67元
  • C、17000元
  • D、17850元

正确答案:C

第3题:

甲、乙公司均为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率17%。甲公司本期以自产A产品交换乙公司的B产品,甲公司的A产品成本300万元,公允价值和计税价格均为270万元,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30万元。乙公司的B产品成本230万元,公允价值和计税价格均为280万元,消费税率5%,交换过程中甲公司向乙公司支付补价10万元。该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且假定不考虑其他税费。甲公司换入B产品的入账价值是( )万元。

A.278.30

B.271.70

C.276.80

D.249.81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是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认定、确认和计量及其会计处理”的掌握。《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第6条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的或者具有商业实质但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不能够可靠地计量,企业应按照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成本;第8条规定,支付补价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支付的补价并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涉及存货的,换出方要视为销售计算增值税销项税额以及其他相关税金;换入方若换入存货的增值税能够抵扣,则要减去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甲公司换入B产品的入账价值=(300-30)+270×17%+10-280×17%=278.30(万元)。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

第4题:

单选题
甲公司委托乙公司加工用于直接对外销售的应税消费品,甲公司发出原材料的计划成本为50000元,材料成本差异率为2%(节约);乙公司加工完成时计算应收取的加工费为20000元(不含增值税)。甲、乙公司均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增值税税率为17%,应税消费品的消费税税率为5%。甲公司收回委托加工材料的入账实际成本为()元。
A

69000

B

72632

C

70000

D

72400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第5题:

甲公司以甲产品交换乙公司的乙产品.甲产品计税价格120万元,成本价90万元;乙产品计税价格100万元,成本价85万元,甲,乙公司增值税率均为17%,乙公司支付给甲公司20万元现金.则乙公司换入的甲产品实际成本为()万元。

  • A、90
  • B、108
  • C、101
  • D、120

正确答案:C

第6题:

甲公司系乙公司的母公司,甲、乙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均为25%。2013年末甲公司应收乙公司账款4000万元,甲公司期末按照5%计提坏账准备。2014年年末甲公司应收乙公司货款6800万元,仍按照5%计提坏账准备。则甲公司合并工作底稿中关于上述业务表述中正确的有()。

  • A、2013年应抵消资产减值损失200万元
  • B、2013年应抵消递延所得税资产50万元
  • C、2014年应抵消应付账款6800万元
  • D、2014年应抵消资产减值损失340万元
  • E、2014年应抵消递延所得税资产140万元

正确答案:A,B,C

第7题:

甲、乙公司均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甲、乙公司签订资产置换协议,甲公司以其拥有的无形资产置换乙公司的存货。无形资产原价为700万元,已计提摊销100万元,公允价值为650万元;存货账面价值为600万元,增值税销项税额为102万元,乙公司已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甲公司向乙公司另支付银行存款52万元。假设不考虑其他税费,甲公司换入存货的入账价值为()万元。

  • A、600
  • B、650
  • C、652
  • D、700

正确答案:A

第8题:

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为上市公司,2009年度甲公司自非关联方H公司手中购入乙公司80%有表决权的股份。甲公司和乙公司均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均为17%。2010年度和2011年度有关业务资料如下:

(1)2010年度有关业务资料

①2010年3月,甲公司向乙公司销售A产品l00台、B产品50台,每台不含税(下同)售价分别为:A产品10万元,B产品l2万元,价款已收存银行。每台成本分别为:A产品6万元,B产品9万元,均未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②2010年年末,乙公司从甲公司购入的A产品和B产品对外售出各30台,其余部分形成期末存货。

③2010年末乙公司进行存货检查时发现,因市价下跌,库存A产品和B产品的可变现净值分别下降至每台9万元和6万元。

(2)2011年度有关业务资料

①2011年5月,乙公司对外售出A产品35台,其余部分形成期末存货。B产品全部对外售出。

②2011年年末,乙公司进行存货检查时发现,因市价持续下跌,库存A产品可变现净值下降至每台7万元。

(3)其他相关资料

①甲公司与乙公司的会计年度和采用的会计政策相同。

②甲公司与乙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均为25%,编制抵销分录时应考虑所得税的影响。

③甲公司、乙公司按单个存货项目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在结转销售成本时结转。

发出存货采用先进先出法核算。

要求:(1)编制2010年内部购销存货的抵销分录。

(2)编制2011年内部购销存货的抵销分录。(答案中的金额单位用万元表示)


正确答案:

12010年存货中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抵销处理

A产品的抵销处理:

借:营业收入1000100×10

贷:营业成本1000

借:营业成本280[70×(10-6]

贷:存货280

借:存货——存货跌价准备70[70×(10-9]

贷:资产减值损失70

20101231日,因抵销A产品中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不包括抵销的存货跌价准备)而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280×25%=70(万元),因抵销与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有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70×25%=175(万元),因此期末合并财务报表中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70-175=525(万元)。或:期末A产品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包括抵销的存货跌价准备)=280-70=210(万元),因此合并财务报表中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210×25%=525(万元)。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525

贷:所得税费用525

B产品的抵销处理:

借:营业收入60050×12

贷:营业成本600

借:营业成本60[20×(12-9]

贷:存货60

借:存货——存货跌价准备60[20×(12-6-20×(9-6]

贷:资产减值损失60

20101231日,期末B产品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为0,因此无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抵销。

③企业集团内部当期销售商品所产生的现金流量的抵销分录:

借: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1872100×10+50×12)×(1+17%

贷: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1872

22011年存货中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抵销处理

A产品的抵销处理: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280

贷:营业成本280

借:营业成本140[35×(10-6]

贷:存货140

借:存货——存货跌价准备70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70

借:营业成本3535×35/70

贷:存货——存货跌价准备35

借:存货——存货跌价准备70[35×(10-7-70-35]

贷:资产减值损失70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525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525

20111231日,因抵销A产品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不包括抵销的存货跌价准备)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140×25%=35(万元),因抵销A产品期末存货跌价准备应抵销的递延所得税资产=70-35+70)×25%=2625(万元),因此期末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35-2625=875(万元),由于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初余额为525万元,因此本期应转回递延所得税资产=525-875=4375(万元)。或:存货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包括抵销的存货跌价准备)=140-70+35-70=35(万元),应确认的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35×25%=875(万元),期初余额为525万元,所以本期转回递延所得税资产=525-875=4375(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4375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4375

B产品的抵销处理: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60[20×(12-9]

贷:营业成本60

借:存货——存货跌价准备60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60

借:营业成本60

贷:存货——存货跌价准备60

无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抵销。

无现金流量表项目的抵销。

第9题:

单选题
甲公司是乙公司的母公司。甲公司和乙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均为25%。20×3年甲公司将200件A产品出售给乙公司,每件售价5万元,成本3万元,销售时甲公司该批存货计未计提减值。20×3年乙公司对外销售了其中的50件,年末剩余存货可变现净值为400万元。20×3年关于内部存货交易的抵消处理中,对合并报表“递延所得税”项目的影响金额为()。
A

0万元

B

12.5万元

C

62.5万元

D

87.5万元


正确答案: D
解析:

第10题:

单选题
甲公司拥有乙公司80%的有表决权股份,能够控制乙公司财务和经营决策。2017年6月1日,甲公司将自行生产的一批产品出售给乙公司,售价为1600万元(不含增值税),成本为1000万元,未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至2017年12月31日,乙公司已对外售出该批存货的40%,当日,剩余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为500万元。甲公司、乙公司均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其所得税,适用的所得税税率均为25%。不考虑其他因素,2017年12月31日合并财务报表中因该业务应列示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的金额为()万元。
A

25

B

95

C

100

D

115


正确答案: B
解析: 2017年12月31日剩余存货在合并财务报表上的成本=1000×60%=600(万元),因可变现净值为500万元,所以账面价值为500万元,计税基础=1600×60%=960(万元),2017年12月31日合并财务报表中因该事项应列示的递延所得税资产=(960-500)×25%=115(万元)。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