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透明材料的模具应使用什么材料,为什么?

题目
问答题
做透明材料的模具应使用什么材料,为什么?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产品的外观要求对模具材料的选择亦有很大的影响,透明件和表面要求抛镜面的产品,可选用的材料有S136,2316,718S,NAK80,PAK90,420,透明度特高的模具应选S136。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为什么耐火材料使用的最高温度应略低于材料的荷重软化开始温度?


正确答案:荷重软化温度虽然可以反映出耐火材料能承受的最高温度,但是一般耐火材料在使用中,受到玻璃液、火焰、粉料等化学侵蚀或机械冲刷作用,降低了材料的高温结构强度,因此,耐火材料使用的最高温度应略低于材料的荷重软化开始温度。

第2题:

为什么玻璃丝材料的绑绳使用前要进行脱蜡处理?应如何进行脱蜡处理?


正确答案:玻璃纤维在生产过程中,为了集束成纱,采用了浸润剂使纤维黏合集束、润滑和防静电,以保证拉丝和纺织工序顺利完成。玻璃纤维耐磨性差,但经浸渍处理后性能显著提高。我国多采用石蜡乳剂作浸润剂,这层浸润剂对树脂的黏接有较大的妨碍作用。
现在有的绑线材料采用了改进的工艺,如采用含有偶联剂组份的增强性浸润剂等,既能满足纤维的制造要求,又不妨碍树脂的浸渍和黏接。这些材料不用脱蜡处理,有的可以在不浸胶的情况下先行绑扎,绑扎后再刷胶即可浸透。实际使用中应注意区分。
采用玻璃丝材料的绑绳,应在工作开始前在烘箱中180~200℃右温度下约4~8h焙烘进行脱蜡处理,使石蜡成分挥发,以保证浸胶处理时,胶能浸入纤维,否则,胶只能停留在表层,导致绑绳在运行中绑扎不牢而开裂。绑绳应在使用前浸胶后凉至半干,呈柔韧时再使用,过干的绑绳则不可再用。浸胶配方各厂家使用不一,应尽量按厂家要求的配方处置。

第3题:

5W包括( )。

A.为什么做

B.做什么

C.怎样做

D.哪里做

E.材料


正确答案:ABD

第4题:

研磨阀门常用的末了有哪几种?研磨阀门的模具材料总的要求是什么?如何正确选择和处理模具材料?


正确答案: 棕刚玉、白刚玉、黑色碳化硅、绿色碳化硅、碳化硼。模具的材料要比密封面软些,但不能太软,否则磨料将会全部嵌入磨具而失去其应有的作用。模具的材料最好采用珠光体铸铁,也可采用灰铸铁。模具在加工之前应先进行退火,将其加热至800度,并保温3小时,在炉内缓冷到650度,然后在炉内自然冷却。模具工作表面硬度最好在HB120~220范围内。

第5题:

按键类模具用什么塑胶材料?流道有什么特点?


正确答案: 1.ABS、PC或TPE,
2.辅助流道。

第6题:

拉深模具使用前应检查材料厚度是否()模具间隙。

  • A、大于
  • B、小于
  • C、等于
  • D、远大于

正确答案:B

第7题:

做透明材料的模具应使用什么材料,为什么?


正确答案:产品的外观要求对模具材料的选择亦有很大的影响,透明件和表面要求抛镜面的产品,可选用的材料有S136,2316,718S,NAK80,PAK90,420,透明度特高的模具应选S136。

第8题:

绝热材料为什么总是轻质的?使用时为什么一定要防潮?


参考答案:热在本质上是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和电子等在物质内部的移动、转动和振动所产生的能量。在任何介质中,当存在着温度差时,就会产生热的传递现象,热能将由温度较高的部分传递至温度较低的部分。传热的基本方式有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一般来说,三种传热方式总是共存的。材料的导热,以空气的导热最慢,导热系数最小,仅为0.023W/m·K,远远小于固体材料的导热系数,故绝热材料多为多孔材料,孔隙率大,所以轻质。
当绝热材料吸水或吸潮后,会使孔隙中充满水分,而常温下水的导热系数为 0.60 W/m·K,大约是空气导热系数的 20 多倍,水分增加也会使材料的导热增加,降低了绝热材料的保温、隔热效果。此外,冰的导热系数为2.22,一旦绝热材料中的水结冰,会导致绝热性能下降,由于绝热材料抗冻性较差,软化系数较小,还会因冻融作用导致材料力学性能和耐久性下降,同时也可能导致保温层和基层剥落。当绝热材料中的水分蒸发时,会导致绝热材料产生显著的干燥收缩,使保温层开裂或空鼓,从而使保温层的绝热效果显著下降。综上所述,绝热材料在使用时一定要防潮。

第9题:

电缆为什么采用铅做护套材料?


正确答案: 用铅做护套有以下优点:
(1)密封性好;
(2)熔化点低;
(3)韧性好,不影响电缆的可曲性;
(4)耐腐蚀性比一般金属好。

第10题:

为什么运送爆炸材料必须使用专用车?


正确答案: 爆炸材料在井筒、斜巷及平巷运送中会产生颠簸震动,专用车不但有盖有锁,而且专用车厢内都铺有绝缘胶皮或软质垫物,可以防止爆炸材料从车中抛出,防止爆炸材料受冲击、摩擦而发生意外爆炸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