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社会的要求。因此说,教师角色只具有规范性、而不具有自主性特征。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

题目
问答题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社会的要求。因此说,教师角色只具有规范性、而不具有自主性特征。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社会变革要求教师转变旧角色,形成新角色。在这种背景下,教师角色成了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你认为教师应该怎么样进行角色的转变,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文章,题材不限;题目自拟;观点明确,思路清晰。


答案:
解析:
现代教师角色转变 教学质量是决定预期教育目的是否能达到的一个关键因素。人们对教师教学质量的不同见解,形成了不同的质量观。从“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逐渐孕育出了“以教为本”和“以学为本”两种占据主流地位的质量观。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教学已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手段,更应当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由此,教师的角色也应随之进行调整。
“以教为本”的质量观认为教学中教师就是“知识工匠”,学生就是“知识产品”,教学质量的优劣就是看“知识产品”的品质——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久而久之,教学质量的价值取向变成了一种考试成绩的功利追求,形成了一种工具性的价值取向。在升学的压力下,不少学校为了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通过对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对教师进行等级划分,并据此对教师采取奖惩措施。
20世纪初兴起的“以学为本”的教学质量观开始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教学的目的不单是看学生知道了多少知识,而更在于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变化、重组和发展。这种教学质量观把认知形成作为教学质量的核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仅仅让学生明白所教的知识,更要刺激、激发和调动学生对知识的思维“欲望”。
我们不难发现,上述两种教学质量观背后都有相对成熟的教学理论为支撑,自成体系。但是,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教”或“学”,而是由教、学两条活动线以及教师、学生两类参与者相互交织而构成的四维空间,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长期性活动场域。所以,需要我们摆脱“教”或“学”的狭隘束缚,重新构建一个现代教学质量观。这种质量观不否认或者忽视教学活动本身存在的人文属性。
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叶澜教授认为,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教学过程的内在展开逻辑。这表明教学不是工厂的流水线,不是产品的装配,而是教师、学生两类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共同参与完成的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有自己的主观世界存在,这导致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必然会带有各自的主观色彩,从而使课堂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在客观必然中充满主观偶然的过程。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也缺少不了感情的投入、交流和释放。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是情感的体现。
这种质量观是一个内涵丰富、层次分明的全面素质体系的发展。
“以教为本”的质量观和“以学为本”的质量观都只是注意了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侧面。同时,两种质量观虽然对知识的理解不同,但都是围绕着学生的智力展开的,没有过多关心学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国内有学者认为,就具体的非智力因素而言就包含了4组12项:3个短语,即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三心”,即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
“三感”,即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三性”,即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对非智力因素的探究反映出人们对教学培养内容认识上的拓展。因此,教学不仅仅是智力的教学,也是人格素养全面发展的教学。值得注意的是,仅就学生的智力发展培养来说,只看知识的掌握和认知结构的形成也是一种单薄的教学观念。美国学者加德纳曾对传统智力观提出质疑,他强调智力的社会文化性、实践性、可见性、可发展性,重视创造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更为宽泛的智力体系。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教学的智力培养目的并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存在着多元特性。这种质量观还将改变“以教为本”和“以学为本”的质量观保障手段的外适性特点。它们主要是依靠外部的压力来激发教师的教学情绪,优点是便于操作,缺点是课堂教学质量会随着外界压力的变化而呈现出间歇性的浮动,教师会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而与这种外力保障相对应的是现代学校管理理念中的内力激发。《道德领导》的作者萨乔万尼提出,如果教师形成内部的驱动力和价值共同体的认可,那么“教师因道德原因而对共同体的价值观作出响应;他们的工作变成集体性的活动,他们的表现舞台得以延展,且是稳固持久的。”但这种做法的不足也是很明显的——操作方式较为隐晦,且无外力约束的保障存在失控的危险。所以,新的教学质量观坚持以内力激发和外力约束相结合的手段,全面保障教学质量。教学活动和人的发展性决定了这种质量观不是一个凝固的状态,而是一个随着时代不断前进的观念体系。
教学活动的变化包括教学形式和教学思想的变化。在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了网络教学的出现,而教学思想更不是一个静止的湖泊,而是一条不断流淌的历史之河。任何教学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它们源于时代,服务于时代。除此,人的变化发展性则更加明显。
人类社会自诞生起就从未停止过前进的步伐,而对于个人来讲,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其一生都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度过的,即使在某个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不是刻板地完成教学,而是在不断地互动博弈中生动地演绎着教学活动。这些现代教学质量观的特性,决定了“最好”只是一时的标志.而“更好”才是教师以及更多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追求。

第2题:

不具有教师资格的人不得享有教育教学权。( )


答案:对
解析:

第3题:

教师要树立“交往互动”的教学观,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教育教学发展同社会发展的互动

B、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交往互动

C、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动

D、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之间的互动


参考答案:AB

第4题:

相比较其他行业来说,教师角色的特点有()。

A教师角色具有自主性

B教师角色具有个体创造性

C教师角色具有人格化特征

D教师角色具有多样性和发展性

E教师角色具有弥散性和模糊性


A,B,C,D,E

第5题: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社会的要求。因此说,教师角色只具有规范性、而不具有自主性特征。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师角色既具有规范性特征,也具有自主性特征,两者是统一的。教师职业是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为满足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而产生和存在的,因此,教师必须按照特定社会的要求来从事教书育人工作。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教师的角色目标是统一的、规定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角色没有自主性。教师在从事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时,可以在遵循社会总体要求的前提下,根据教师自身的个性以及学生的特征,创造性的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亦即教师角色并非纯粹由外部规定,教师拥有一定的“创造”自身角色的机会和权利。

第6题:

李老师经常让幼儿在活动教学中到室外进行罚站,这种做法()。

A. 不正确,教师侵犯幼儿受教育权

B. 不正确,教师侵犯幼儿荣誉权

C. 正确,教师有管理幼儿的权利

D. 正确,教师有教育幼儿的权利

答案:A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条第(二)款明确规定,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权,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本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题干中,让幼儿在活动教学中到室外罚站,侵犯了幼儿的受教育权和人格尊严权。故本题应选A。

第7题:

教师在从事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时,既要遵循社会要求,也要创造性地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因此,教师的角色实际上是规范性和()的统一。
自主性

第8题:

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人员,因此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单一的。()


参考答案:错误

第9题: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作为“引导者”角色的唯一任务是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师作为“引导者“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包括:首先,应该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自主探究。其次,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引者、导向者,应当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以使学生在新课程实施中自觉地学习。最后,教师作为学生道德品质、身心健康发展的指路人,应当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第10题:

李老师经常让幼儿在活动教学中到室外进行罚站,这种做法()。

  • A、不正确,老师侵犯幼儿受教育权
  • B、不正确,教师侵犯幼儿荣誉权
  • C、正确,教师有管理幼儿的权利
  • D、正确,教师有教育幼儿的权力

正确答案:A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