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的构效关系。

题目
问答题
简述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的构效关系。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1,4-二氢吡啶环为必要基团,如氧化为吡啶,作用消失。
(2)二氢吡啶的氮原子上不宜有取代基。
(3)二氢吡啶的2,6位以低级烃为最适宜的取代基。
(4)C3,5-位取代基为酯基是必要的,如换为乙酰基或氰基则活性大为降低。
(5)C4为手性时有立体选择作用。
(6)4位的苯基的取代基以邻、间位取代为宜。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写出喹诺酮类药物的结构通式并简述其构效关系。


参考答案:

(1)N1位取代基可为脂肪基和芳烃。

(2)2-位引入取代基后,其活性减弱或消失。

(3)3位羧基和4位酮基是该类药物与DNA回旋酶结合产生药效必不可少的部分。

(4)5位取代基中,氨基取代时活性最好,其他基团取代活性均降低。

(5)6位取代基的活性大小顺序位F>Cl>CNNH2>H。

(6)7位引入不同取代基均可提高抗菌活性,对活性贡献顺序哌嗪>N(CH3)2>CH3>Cl>H。

(7)8位的取代基可以使H、Cl、F、NO2、NH2等,以F为最佳。

第2题:

噻嗪类利尿剂和哪类降压药物合用可减少发生低血钾的可能性()。

  • A、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
  • B、β受体阻滞剂
  • C、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
  • D、ACE抑制剂
  • E、α受体阻滞剂

正确答案:D

第3题:

利尿剂、长效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 )


正确答案:E

第4题:

用做抗高血压的二氢吡啶类拮抗剂的构效关系研究表明()

  • A、1,4二氢吡啶环是必需的
  • B、苯环和二氢吡啶环在空间几乎相互垂直
  • C、3,5位的酯基取代是必需的
  • D、4位取代苯基以邻位、间位为宜,吸电子取代基更佳

正确答案:A,B,C,D

第5题:

简述ACEI的构效关系。


正确答案: (1)有效的ACEI必须与ACE的作用底物AI具有相似的结构部分:末端氨基酸部分为L构型,若为D构型抑制活性会减少100~1000倍。
(2)分子中必须有与ACE阳离子部分结合的能解离为阴离子的基团,即末端氨基酸部分的羧基;有能与ACE形成氢键的基团,即酰胺部分的羰基;具有能与ACE的阴离子结合基团,如巯基,羧基,磷酸基等。
(3)分子中含有疏水性基团,如芳烃基,脂烃基,可使药效增强,并可改变药代动力学参数。
(4)将巯基,羧基,磷酸基酯化可增加稳定性,延长作用时间,降低副作用,制得可供口服的前药。

第6题:

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的的相对禁忌证包括()和()。


正确答案:快速性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

第7题:

简述镇痛药物的构效关系。


正确答案: 吗啡衍生物:
吗啡3位酚羟基别酰基化或烷基化,导致镇痛活性降低,同时成瘾性也降低。
吗啡6位醇羟基被烃化、酰化,镇痛活性和成瘾性均增加。
将吗啡7,8位双键氢化,6位羟基化成酮,得双氢吗啡酮,镇痛作用较吗啡强8倍。在双氢吗啡酮的14位引入羟基,得羟吗啡酮,镇痛作用10倍于吗啡,但成瘾性更高。在双氢吗啡酮的5位引入甲基得到美托酮,其镇痛作用于成瘾性分化较为显著,镇痛作用比吗啡强3倍,而且成瘾性小。
吗啡17位氮原子上得甲基被烯丙基、环丙烷甲基或环丁烷甲基等3-5个碳的取代基取代后,则镇痛作用减弱,有较强的拮抗吗啡作用,且无成瘾性。
吗啡喃类:将吗啡结构中的4,5位氧桥出去,即得到吗啡喃类合成镇痛药。
苯吗喃类:将吗啡喃类进一步出去C环,仅保留A、B、D环,则得到苯吗喃类衍生物。
哌啶类:可以看做是吗啡仅保留A和D环的类似物。
氨基同类:只保留吗啡结构中的苯环与碱性氮原子,将其余的四个环均断开,为开链类镇痛药。

第8题:

简述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的构效关系。


正确答案:(1)1,4-二氢吡啶为活性必需结构,若氧化为吡啶或还原为六氢吡啶则活性消失二氢吡啶氮原子上没有取代基或有在代谢中易离去的基团时,活性最佳2,6位取代基应为低级烷基3,5位的羧酸酯为活性必需基团,若换为乙酰基或氰基则活性大为降低,若为硝基则可激活钙通道。两个酯基不同时活性较好。4位苯基或取代苯基时活性佳,4位的取代基以吸电子基活性为佳,以邻间位取代为宜

第9题:

简述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的构效关系。


正确答案: (1)1,4-二氢吡啶环为必要基团,如氧化为吡啶,作用消失。
(2)二氢吡啶的氮原子上不宜有取代基。
(3)二氢吡啶的2,6位以低级烃为最适宜的取代基。
(4)C3,5-位取代基为酯基是必要的,如换为乙酰基或氰基则活性大为降低。
(5)C4为手性时有立体选择作用。
(6)4位的苯基的取代基以邻、间位取代为宜。

第10题:

列举三种整合酶抑制剂,并简述其构效关系特点。


正确答案: 根据整合酶抑制剂化学性质和来源可将其主要分为:
二酮酸类抑制剂
作用机制:该类化合物的主要特点是相对于3′端加工,它们更偏向于抑制整合酶的链转移反应。在链转移反应中,DKAs与PIC中整合酶的核心结构域的两个二价金属离子活性位点相互作用,从而竞争性的抑制宿主DNA与该位点的结合。
肽类抑制剂
第一个肽类抑制剂HCKFWW是1995年发现的,它对3′端加工和链转移的抑制浓度为微摩尔级。随后设计的肽类抑制剂抑制机制主要与整合酶的二聚体作用,主要代表有INH1、INH5,他们对HIV整合酶的3′端加工和链转移过程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核苷类抑制剂
该类抑制剂包括:单核苷、双核苷、三核苷及四核苷、单链、双链、三螺旋、鸟苷四聚体,它们都含有一个带负电荷的磷酸酯骨架。主要代表是AR177(Zintevir,T30177)。
AR177 (Zintevir, T30177)是一个鸟苷酸四聚体
作用机制是干扰整合酶和DNA的结合而抑制整合过程,是第一个进入临床试验的核苷抑制剂。
天然来源抑制剂
该类抑制剂主要有黄酮和多酚,生物碱,萜类化合物,植物蛋白等。相对于其它种类抑制剂,它们有来源广泛,费用低廉,副作用小的优点。尤其是一些来源植物蛋白已经显示出具有很好的抗病毒活性,能够协助改善AIDS的治疗。
多羟基化的芳香族化合物
PHAs是整合酶抑制剂中最大的一类,大部分源于天然产物,包括:咖啡酸苯乙酯(CAPE)、酸性黄(curcumin)、香豆素(coumarin)、黄酮(flavone)及黄烷酮类化合物、木酚素及其类似物、缩酚酸(depsides)及缩酚酸环醚(depsidone)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