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图像几何校正主要包括哪些步骤?

题目
问答题
遥感图像几何校正主要包括哪些步骤?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遥感调查工作底图制作包括()。

A:几何校正
B:影像增强
C:影像图整饰
D:调查底图喷绘
E:目视解译

答案:B,C,D
解析:
遥感调查工作底图制作包括影像增强、影像图整饰和调查底图喷绘。

第2题:

什么是遥感图像的元数据,包括哪些主要的参数。


正确答案: 元数据是关于图像数据特征的表述,是关于数据的数据。元数据描述了与图像获取有关的参数和获取后所进行的后处理。例如,LANDSAT,SPOT等图像的元数据中包括了图像获取的日期和时间、投影参数、几何纠正精度、图像分辨率、辐射校正参数等。

第3题:

遥感图像几何校正方法基本环节有两个:一是像素坐标变换;二是像素亮度重采样。()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4题:

对遥感影像进行几何畸变校正时,对控制点的选择有哪些要求?


正确答案:(1)数目确定:控制点数目的最低限是按未知系数的多少来确定的。采用二次多项式进行几何畸变校正时,有12个系数,需要12个方程(6个控制点)。实际工作表明,选取控制点的最少数目来校正图像,效果往往不好。在图像边缘处,在地面特征变化大的地区,如河流拐弯处等,由于没有控制点,而靠计算推出对应点,会使图像变形。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控制点数的选取都要大于最低数很多(有时为6倍)。
(2)选取原则:控制点的选择要以配准对象为依据。以地面坐标为匹配标准的,叫做地面控制点(记作GCP)。有时也用地图作地面控制点标准,或用遥感图像(如用航空像片)作为控制点标准。无论用哪一种坐标系,关键在于建立待匹配的两种坐标系的对应点关系。
一般来说,控制点应选取图像上易分辨且较精细的特征点,这很容易通过目视方法辨别,如道路交叉点、河流弯曲或分叉处、海岸线弯曲处、湖泊边缘、飞机场、城廓边缘等。特征变化大的地区应多选些。图像边缘部分一定要选取控制点,以避免外推。此外,尽可能满幅均匀选取,特征实在不明显的大面积区域(如沙漠),可用求延长线交点的办法来弥补,但应尽可能避免这样做,以避免造成人为的误差。

第5题:

遥感图像的大气校正中,常用的方法有()。


正确答案:黑暗象元法、不变目标法、直方图匹配法

第6题:

说明遥感图像几何变形误差的主要类型。


正确答案: 遥感图像的几何变形误差可分为静态误差和动态误差两大类。
(1)静态误差是指在成像过程中,传感器相对于地球表面呈静止状态时所具有的各种变形误差。
(2)动态误差则主要是由于在成像过程中地球的旋转所造成的图像变形误差。
静态误差又可分为内部误差和外部误差两类变形误差。
内部误差主要是由于传感器自身的性能、技术指标偏离标称数值所造成的,它随传感器的结构不同而异,误差较小不做讨论。
外部变形误差指的是传感器本身处在正常工作的条件下,由传感器以外的各因素所造成的误差。

第7题:

遥感影像需要经过辐射校正和几何校正后制作成正射影像。


正确答案:正确

第8题:

为了消除大气吸收和散射对遥感图像电磁辐射水平的影响,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A.图像增强
B.几何校正
C.辐射校正
D.图像分类

答案:C
解析:
辐射校正受大气环境、传感器性能、投影方式、成像过程等因素的影响,会造成同一景图像上电磁辐射水平的不均匀或局部失真,同一时相的相邻图像之间也会有辐射水平的差异,同一观察范围但不同时相的图像之间更会有辐射水平的差异。辐射差异带来图像色调的差异,往往需要校正后才能正常使用。

第9题:

遥感影像的匀光技术包括()

  • A、色调调整
  • B、影像镶嵌
  • C、几何校正
  • D、色彩纠偏

正确答案:A,B,D

第10题:

简述什么是遥感图像的几何变形?引起几何变形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进行校正?


正确答案: 当遥感图像在几何位置上发生了变化,产生诸如行列不均匀,像元大小与地面大小对应不准确,地物形状不规则变化等畸变时,即说明遥感影像发生了几何畸变。
因素:
(1)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变化的影响
(2)地形起伏的影响
(3)地球表面曲率的影响
(4)大气折射的影响
(5)地球自转的影响如何进行纠正:系统几何校正:按图像引起几何畸变的原因,推导出畸变校正公式,这类校正公式一般与传感器的有关参数、传感器的位置、姿势等数据有关,将这些数据代入公式对原始图像进行几何校正,叫做系统性校正。
数字图像几何校正也称图像纠正,其目的是改正原始影像的几何变形,产生一幅符合某种地图投影或图形表达要求的新图像。基本环节有两个:一是像素坐标变换;二是像素亮度重采样。通常有三种方法:最近邻法,双向线性内插法和三次卷积内插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