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沁园春·雪》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师: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更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他的一生写下了许多催人奋进、震撼人心的光辉诗篇。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沁园春·雪》就是其中的典范之一。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要尽量读正确、流利。师: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一生举手,读)师:好,这位同学不但读得正确、流利,而且把握了诗词的情感。确实这样,读诗词更重要的是读出--生(众):感情。师:感情是发自肺腑的。不过在朗读时还是有一定技巧的。同学们知道有哪些技巧

题目

阅读《沁园春·雪》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师: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更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他的一生写下了许多催人奋进、震撼人心的光辉诗篇。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沁园春·雪》就是其中的典范之一。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要尽量读正确、流利。师: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一生举手,读)师:好,这位同学不但读得正确、流利,而且把握了诗词的情感。确实这样,读诗词更重要的是读出--生(众):感情。师:感情是发自肺腑的。不过在朗读时还是有一定技巧的。同学们知道有哪些技巧吗?生:要注意停顿、重音。生:还要注意语速、语调。生:抑扬顿挫。师:那我们试着注意这首词的停顿、重音、语气、语调,把词的情感读出来。首先,我们提示一下,看屏幕,把重音和停顿读出来。(投影展示重音和停顿,生读)师:好,老师试着读几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请同学们根据老师读的节奏和重音来读一课文,注意突出节奏和重音。(生看屏幕齐读)师:同学们读得很好。只是有两句需要注意,节奏要更加明显点。“欲与天公试比高”,“俱往矣”。来,再把这两句读一遍。(生齐读)对上述教学实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语文学习,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 B、教得过于细节化,教学步骤略显繁琐
  • C、提问具有启发性,且与实践相结合,符合语文学习的要求
  • D、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训练时,注重引导学生自己掌握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B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阅读《石壕吏》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
师:学习本课我们主要完成三个活动:活动一,读好一首诗;活动二,梳理一首诗;活动三.背诵一首诗。首先,我们进行活动一“读好一首诗”。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歌5分钟,准备朗读展示。(学生自由朗读)
师:时间到。哪位同学来展示 (三位学生展示朗读)
师:你们表现还不错。但是,语气还不够悲切,表现不出老妇人的痛苦和挣扎。大家要体会老妇人的心情——死了两个儿子,生活十分艰难。大家要以悲悯的心态看待老妇人的苦难。老师来给大家示范一次。(教师范读)
师:大家要用声音和气息来展示老妇人的悲苦挣扎。要尽量降低声音.放慢语速,自然流露情感。下面大家再次自由朗读,试着体会情感。
对该教育实录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运用朗读感知课文,符合诗歌教学的特点
B、朗读指导系统全面,层次清晰,效果显著
C、学生自由朗读后才范读,教学流程不合理
D、朗读指导中,教师对情感基调把握不准确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实施。B项材料中并未体现“效果”。C项学生朗读、教师范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并无固定模式。D项《石壕吏》是一篇现实主义作品,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具体描述中要体现出当事人的悲苦,教师的把握很准确。故选择A选项。

第2题:

阅读《沁同春·雪》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材料中划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师:(A)现在请同学们听配乐朗诵,要求听准每一个字音,可以小声跟读。
师:(B)把握这首诗歌的感情,还要从写作背景谈起——同学们想象一下诗人在海拔千米的高原上,看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色,心中会涌起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生:自豪、豪迈、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师:(C)是的,在朗读这首词时,要始终把握这种感情基调,此外,还需要懂得一定的朗读技巧.你们知道诗歌朗读一般要注意什么吗
生:停顿、重音、感情。
生:还有节奏、语调、语速等。
师:好,大家运用这些技巧朗读这首词。(学生齐读)
师:(D)下边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诗人描绘的雪景变成画面呈现在脑海中,然后描绘给大家听,我们比一比,看哪位同学描述得好,给大家一分钟的准备时间。
对划线部分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该环节能营造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初步进入诗歌情景
B、语言描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引起情感共鸣
C、温习朗读知识,有助于学生在朗读中适时运用
D、教学语言生动形象,课堂活动分配得比较恰当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教学实施,主要考查对诗歌的鉴赏。教师借助语言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想法,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在课堂中适时的温习朗读知识.也是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知识点,有助于应用。合理地组织课堂,有助于调动课堂气氛,亦是可取的课堂设计。所以,B、C、D选项均正确。A选项教师只是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还不能起到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景的效果,故选择A选项。

第3题:

阅读《小壁虎借尾巴》的教学片段并回答问题。
师:刚才同学们找出了小壁虎三次借尾巴时说的话,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些话。(学生七嘴八舌地读)
师:谁愿意给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朗读?(生读小壁虎说的话)
师:读得很流利,但似乎少了一点儿什么味道。什么叫“行吗?”
生(依次回答):“行吗?”就是“好不好”“好吗”“可以吗”……
师:对了.这说明小壁虎讲话时怎么样?
生(依次回答):和气,小心翼翼,谨慎,礼貌……
师:你们从哪里看出小壁虎讲话时很有礼貌的?
生:小鱼比小壁虎大,小壁虎叫她小鱼姐姐;老黄牛年纪大,小壁虎就称他伯伯;燕子比妈妈小,小壁虎就称她燕子阿姨。
生:小壁虎走了之后都跟他们一一告别,说:“再见。再见。”
生:小壁虎每次说话都用“您”很有礼貌。
生:小壁虎每次借尾巴都要问别人“行吗?”
师:对,小壁虎每次说话都很和气,都是用商量的口气跟人借尾巴的,说明小壁虎很有礼貌,谁能够用很有礼貌的语气试着朗读小壁虎三次借尾巴时说的话呢?(生读)
师:读得有点味道了,朗读的时候还要注意……(教师指导朗读)
师:请大家用有礼貌的语气再读一读。(学生品读小壁虎说的话)
师:读得更好了,请同学们回家后再读给爸爸妈妈听,注意读出礼貌的语气……
(1)教师在该教学片段中贯穿了哪些教学原则?(要求写出三条原则)(9分)
(2)结合材料分析其中两条教学原则的具体体现。(8分)


答案:
解析:
(1)教师在该教学片段中贯穿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2)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就是指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材料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既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注重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这一道德品质的培养。
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教师在面对学生朗读时的不足,通过提问的形式进行了一步步地引导,通过三次朗读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样才算是有礼貌的语气。


第4题:

阅读《与朱元思书》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师:请一位同学把课题写在黑板上。(学生纷纷举手,教师指定一位学生,学生上台板书)

师:(A)字写得还不错,笔顺正确,结构匀称,值得大家学习。

师:(B)再请一位同学当小老师,给全班朗读课文。

(学生纷纷举手,指定一位学生朗读,安排其他同学纠错)

师:这位同学读得还不错,其他同学听得很认真,纠正了几个读音错误,下面全班同学齐声把课文朗读一遍。(学生齐读)

师:通过大家的朗读,我似乎看到了课文中描绘的秀丽、壮美的景色。如果再注意情感,那就更好了,老师给大家示范以下。(教师范读)

师:我们再来朗读。朗读时,要想象天空万里无云,天和山都是青青的颜色。作者坐在船上,随流水飘荡。(C)(情不自禁地唱起来)船儿呦,你慢些走呀,慢些走,让我把这些美丽地福寿江看个够……(课堂里想起热烈的掌声,学生朗读)

师:(D)读得不错,大家看看,第一段是总写,还是分写?

生:是总写。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评价内容具体,对全班学生书写具有引导作用
B.运用多种朗读方式,利于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C.即兴唱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偏离教学重点
D.朗读后直接分析结构,缺乏过渡,略显突兀

答案:C
解析:
知识点:阅读教学实施。在做教学实施评价题目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两点:1、题干中的教学实施环节与新课标要求以及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贴合。2、题干中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学生学情,是否能够合理展开。

A项:教师评价学生有理有据,并作出相应的发展性评价,对全班学生的书写有引导作用。正确,排除。

B项:教师运用了学生齐读、教师示范读等方式,朗读方式多样化,“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种朗读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正确,排除。

C项:即兴唱歌能够发散学生思维,更好地想象课文中描绘的秀丽、壮美的景色。没有脱离教学重点。错误,正选。

D项:朗读后没有总结或者过渡性的语言,直接转入结构分析过于突兀,会让学生措手不及。正确,排除。

第5题:

阅读《沁园春·雪》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材料中划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师:(A)现在请同学们听配乐朗诵,要求听准每一个字音,可以小声跟读。

师:(B)把握这首诗歌的感情,还要从写作背景谈起——同学们想象一下诗人在海拔千米的高原上,看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色,心中会涌起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生:自豪、豪迈、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师:(C)是的,在朗诵这首词时,要始终把握这种感情基调,此外,还需要懂得一定的朗读技巧,你们知道诗歌朗诵一般需要注意什么吗?

生:停顿、重音、感情。

生:还有节奏、语调、语速等。

师:好,大家运用这些技巧朗读这首词。(学生齐读)

师:(D)下边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诗人描绘的雪景变成画面呈现在脑海中,然后描绘给大家听,我们比一比,看哪位同学描绘得好,给大家一分钟的准备时间。

对划线部分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该环节能营造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初步进入诗歌情景
B.语言描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引起情感共鸣
C.温习朗读知识,有助于学生在朗读中适时运用
D.教学语言生动形象,课堂活动分配得比较恰当

答案:A
解析:
知识点:阅读教学实施。在做教学实施评价题目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两点:1、题干中的教学实施环节与新课标要求以及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贴合。2、题干中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学生学情,是否能够合理展开。

题目中教师只是通过配乐朗诵来引导学生纠正错误的读音,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不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景。如果是为了进入诗歌情景,可以利用视频或者语言描述的方法。B、C、D三个选项均符合题意。

第6题:

案例:
阅读《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录片段,完成第16题。
师:我们先交流一下,你认为诵读诗歌要注意什么呢
生:我认为诵读诗歌先要掌握诗的节奏。从中体会到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应该用抑扬顿挫的语气来诵读这首诗.感觉一下诗人的心情.感觉一下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师:很好,请坐。这位同学说了他自己对诵读诗歌的认识,觉得应该注意诗的节奏,注意抑扬顿挫,注意把握情感。也可以说,诵读一首诗,应该追求“声情统一”。让你的声音去表达诗歌的情感.这样才能读好诗。下面请大家各自大声地诵读一遍全词。
(生自由诵读全词,教师在学生间巡视)
师:你们的诵读就体现着你们对词的理解程度。下面找同学来诵读。
(生朗读全词)
师:我们找位同学来给她评价一下。(指定一名学生评价)你认为她读得怎么样
生:我感觉她读得……嗯,感觉她没有跟诗人的心碰撞,感觉对词的感情基调把握不够。
师:你感觉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生:感觉气势非常庞大,给人一种激励的作用。
师:这是你对这首词的理解。你能不能根据你的理解,再把这首词读一遍
(生激情诵读全词。注意了感情基调与诵读重音的把握。大家给予了热烈的掌声鼓励)
师:请坐.大家的掌声就证明了一切。这两位同学的诵读有一个很明显的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第一位同学读得速度比较快了一点.就显得情感不是太充沛。这首词在我看来,感情基调是深沉而豪迈的.因此读的时候要舒缓从容,要读出一种大气来。开篇写青年毛泽东独立于江边,思绪渺然。感情的潮水随江水北上,因此读的时候要读出一种深沉,而整首词,要读出一种雄浑的气势。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毛泽东的手迹,感受一下毛泽东的潇洒不羁的风格。
(展示毛泽东手迹)
师:我们从毛泽东的手迹中就能看出他的潇洒不羁和大气磅礴,感受到他的文采飞扬。
问题:

这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授《沁园春·长沙》一课时有关初读阶段的教学实录(节选),请认真阅读并进行分析。(20分)


答案:
解析:
【知识点】本题考查诗歌教学实录的评析。
【解题思路】
(1)先完整地阅读给定教学实录,在读的过程中考生可以边读边有侧重地划出解题要点,即教师的相关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特别反应。为进一步做答提供依据。
(2)注意这是一个“初读阶段的教学实录”,故答题应侧重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朗读”方面。考生可以结合新课改的目标、语文课程理念、新课标的学段目标等相关理论对该教师的相应教学行为予以评价。
【参考答案】
教师首先通过交流诵读诗歌注意问题的方式引入朗读,为即将展开的诵读、解读、鉴赏活动做了相应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
诗歌教学。诵读是第一要务。叶圣陶先生关于诵读教学有独到的见解,他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乎,语语悟其神。”李镇西老师则说:“朗读一遍胜过讲授十遍。”教师引导
学生回忆朗读技巧的环节把诵读作为整体感知文本的第一步。整体感知的关键是把握住诗歌的核心意蕴。要求学生自由诵读全词,不要求学生齐读,是因为诗歌的解读是多元化的,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体验。学生的体验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教师指导的前提。
语文朗读教学,要尊重个性化的理解,但诵读文学作品,绝不是放羊式的自由读,一定是经由教师指导而完成的由浅人深的诵读。这就在这则教学实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多方面了解作者才能走进诗歌的世界,恰当选择、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是教师能力的重要体现。初步感知文本,也没有草草阅读了事。而是不急不缓地引导学生从感情基调、抑扬顿挫、节奏等多个方面探讨诵读的基本技巧。使学生的文体意识、文本认知能力以及阅读能力在反复的揣摩体味中得到强化和提升。这种润物无声,是教育的一种境界。

第7题:

阅读《散步》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

师:请一位同学说说,你为什么最喜欢母亲?

生:这位母亲很疼爱自己的孙子。

师:请你把写母亲的地方读一遍(学生读第2段)

师:母亲尽管走远一点就觉得累,但体谅到儿子的一片孝心,就出来了。这是写母亲的动作——“她现在很听我们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生:母亲十分依赖孩子。

师:哪个地方写到了母亲的语言?

生:倒数第2段。

师:请你读一下。(学生读)

师:“还是走小路吧。”母亲为什么改变主意?

生:因为母亲知道了孙子要走小路的原因,“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孙子想去看看,奶奶应当满足孙子的要求。

师:很好,那么母亲的这句话怎么读才好呢?谁来试一试?(学生读课文)

师:同学们注意,文中写到“但是母亲摸摸孙子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这是思想转变的过程,怎么才能表现这个转变过程呢?

生:我觉得“还是”两个字带点拖音,“还——是——走小路吧。”

对该文字教学实录选段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教师让学生读的太多,分析内容有些少
B.教师无范读,且缺乏对学生朗读指导
C.教师教学重点在于分析“母亲”形象
D.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学生的自我体验为主线

答案:D
解析:
知识点:在教学实施技能中对教学方法的分析。该片段当中主要采用的教学实施技能是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或巩固旧知识的方法。谈话发可分为复习谈话法和启发谈话法。

A项:题干中教师引导和启发性的问题,来让学生体会到文中母亲体谅到儿子的孝心。根据新课改提倡的的“自主探究”理念,当学生自主解决了问题之后,教师再进行点拨、指导、总结,真正做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并不是分析的少,读的多的问题。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题干中教师虽然无范读,但是对学生有朗读指导。教师提出问题“怎么才能表现这个转变过程呢?”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做出了回答:我觉得“还是”两个字带点拖音。由此可以看出,教师有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教师的教学重点在于分析一家人之间的亲情,并不是单纯对于母亲形象的分析。

题干中教师提问,“她现在很听我们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通过教师的这个问题可以看出教学重点不是单纯对于母亲形象的分析,而是对于全家浓浓的亲情的体会。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教师的问题设计以引导性启发性为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以学生的自我体验为主线。与题干相符,当选。

第8题:

材料:
阅读《小壁虎借尾巴》的教学片段并回答问题。
师:刚才同学们找出了小壁虎三次借尾巴时说的话,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些话。(学生七嘴八舌地读)
师:谁愿意给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朗读?(学生读小壁虎说的话)
师:读得很流利,但似乎少了一点儿什么味道。什么叫“行吗?”
生(依次回答):“行吗?”就是“好不好”“好吗”“可以吗”……
师:对了。这说明小壁虎讲话时怎么样?
生(依次回答):和气,小心翼翼,谨慎,礼貌……
师:你们从哪里看出小壁虎讲话时很有礼貌的?
生:小鱼比小壁虎大,小壁虎叫她小鱼姐姐;老黄牛年纪大,小壁虎就称他伯伯;燕子比妈妈小,小壁虎就称她燕子阿姨。
生:小壁虎走了之后都跟他们一一告别,说:“再见,再见。”
生:小壁虎每次说话都用“您”很有礼貌。
生:小壁虎每次借尾巴都要问别人“行吗?”
师:对,小壁虎每次说话都很和气,都是用商量的口气跟人借尾巴的,说明小壁虎很有礼貌,谁能够用很有礼貌的语气试着朗读小壁虎三次借尾巴时说的话呢?(学生读)
师:读得有点味道了,朗读的时候还要注意……(教师指导朗读)
师:请大家用有礼貌的语气再读一读。(学生品读小壁虎说的话)
师:读得更好了。请同学们回家后再读给爸爸妈妈听,注意读出礼貌的语气……
问题:
(1)教师在该教学片段中贯穿了哪些教学原则?(要求写出三条原则)
(2)结合材料分析其中两条教学原则的具体体现。


答案:
解析:
(1)教师在该教学片段中贯穿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2)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就是指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又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材料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注重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这一道德品质的培养。
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教师在面对学生朗读时的不足,通过提问的形式进行了一步步地引导,通过三次朗读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样才算是有礼貌的语气。

第9题:

案例:
阅读以下某版语文教材七年级课文《再别康桥》的教学实录片段,完成下题。
师:同学们,今天很高兴能和你们一起来学习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大家知道为什么题目要说再别康桥吗 (展示图片并讲解)既然是“再别”,当属第二次离别。徐志摩先生生前曾三次到过康桥:第一次是1920--1922年游学于此,徐志摩在这里生活学习了两年半的时间,回国前夕写下诗歌《康桥,再会吧》表达对康桥的眷恋之情;第二次,1925年诗人再次来到康桥,回国时创作了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在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旧梦重温,见到这里的一草一木,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
师:现在请大家结合我们刚才所介绍的背景知识,大声地自由朗读一遍诗歌。读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一下里面生词的字音。
(学生自由朗读)
师:读过一遍课文,请同学们抬头看大屏幕。(展示投影)大家刚才读的时候注意到这些字词了吗
河畔( )荡漾( )青荇( )榆阴( )揉碎( )
浮藻( )长篙( )漫溯( )斑斓( )笙箫( )
(生读,师订正并出示答案)
师提示:有不会的或拿不准的都要拿起笔来记到书上。
师:读准了字音,哪位同学来把这首诗读一下
(生举手读课文,同学们鼓掌)
师(笑):(对读课文的学生)看来同学们都觉得你读得还不错!那么你自己觉得读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生:……
师:每首诗中都蕴含着诗人独特的情感,而我们要把这首诗读好,就是表现出诗人的——
生:情感。
师:对,要把诗人的情感表现出来。那么,如果要生动地将诗中的情感传递出来。我们在读的时候就需要——
生:把握作者的情感,带着感情去读。
生:把握好读诗的语速。
师(笑):看来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读诗的基本技巧。好,那请你带着我们刚才讨论的技巧再来试着读一遍。
(生再读)
师:(对其他同学)大家感觉她这次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她的优点就是把握了作者的情感,能够有感情地读课文了,而且读出了其中的抑扬顿挫。不过我感觉她有些地方还是读得快了些。
师:那你觉得哪些地方应该读得慢一些呢
生:比如说“寻梦 撑一支船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师:不错。其他同学有补充吗
生:她有一个地方读错了,“在我的心头荡漾”她读成“在我的心上荡漾了”。
师:很好,听得很认真!要读准,一个字都不能错!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我觉得这首诗很抒情,应该再读得缠绵一些。
(有学生点头,有学生笑)
师:那你能不能带着你的这种理解给我们大家读一遍呢
(生有感情地读诗歌)(掌声)
师:(指名学生)你来点评一下。
生:虽然声音小了一点,但更让能人感觉到一种依恋的情感。
师:你能给大家读一下吗
生:(犹豫)我感觉我还没有把握好作者的情感……
师:哦,这不要紧,我们才刚刚接触这首诗,我相信我们学完这首诗后你会读得很好的,先请坐!同学们,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读这首诗,首先让我们来听一听名家是怎么读这首诗的.大家也可以在下面小声地模仿。
(听录音)
师:刚才大家听得很投入,那你感觉录音和我们自己读的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生:他自己都投入其中了,而且不仅声音有起伏变化,感情也在变化。
师:感情在变。同学们说对不对
生:对!
师:好,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首诗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问题:
请结合案例对该教学实录片段的优、缺点进行评析。


答案:
解析:
诗歌教学中.诵读是教学的关键环节。诵读既是诗歌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的切入点。本教学实录片段中,教师的教学主要有以下优点:
(1)教师将本课的重点放在了“读”上,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意识到作者的情感变化,为之后对作者情感的分析埋下伏笔:从作者的情感变化起伏来指导学生进行再次诵读,自读感悟之后体会名家范读,对比之下,提升学生的诵读能力;采用齐读、自读相结合的方式,以读起势,为以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作准备。
(2)在要求生读诗歌之前,教师先向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体会诗人感情;打下课文生词基础,减少学生诵读过程中基础知识错误;引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技巧,实现诵读过程中情感的丰满化。
(3)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师评、自评、他评之后反复诵读,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诗歌情感,形成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本部分的教学是较为成功的,但也存在缺点.比如在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时提问“那么你自己觉得读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问题过于宽泛模糊,不具有引导性和启发性。虽然在之后的提问中,教师及时进行了问题提示与补充,但仍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学生的困惑。

第10题:

阅读某位老师的《沁园春·雪》教学设计,按要求答题。

教学目标:通过朗读,体味词的韵律美。

过渡语:有人说,诗歌是凝固的音乐,特别适合朗读。

初读:要求读得准确流畅。学生自由朗读,学生朗读展示。

教师评价:从朗读的流利、读音的准确方面予以评价。全班放声朗读。要求读音准确,停顿适当。

再读:要求读准节奏和重音。老师用 PPT 展示《沁园春·雪》的朗读节奏和重音的说明供学生参考。学生自由朗读,学生评价:从朗读的节奏适当和重音的处理两方面评价。

听名家朗读的停顿,进一步体味《沁园春·雪》的韵律美。

对上述教学分析正确的是( )。

A.教学的过渡语设计很贴切,说明朗读的重要意义
B.诗歌朗读占用时间过长,减少学生朗读诗词文本的时间
C.采用两次自由朗读的设计,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热爱诗歌的天性
D.从初次朗读到再次朗读,体现了朗读教学层层深入的特点

答案:D
解析:
本题内容呈现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从初次朗读到再次朗读,从流利、准确到读准节奏、重音,层层深入的感知过程。

A项:题目中阐释的重点并非过渡语。排除。
B项:题目中的朗读做得踏实到位,用时合理。排除。

C项:题目中朗读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并深入感知课文内容。排除。

D项:阐释符合题目中的朗读教学过程设计。当选。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