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早期复调音乐的形成与发展。

题目

简述早期复调音乐的形成与发展。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早期复调音乐的形成与发展。


正确答案:西方早期复调音乐的形成,同西方宗教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宗教中对于音乐的执着,是导致西方复调音乐独特发展的重要根源,最初复调音乐的形成,源于对宗教圣咏的修饰,或对圣咏的具有空间想象力的扩展,多声部复调音乐的产生对于西方音乐历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个以旋律线条的纵向结合给音乐带来了一系列具有积极意义的后果:他促成了声部协和的对位准则的确立,推动了节奏和记谱理论的发展,唤醒了理性的作曲意识。12世纪以后,单声音乐的附加段和记叙咏逐渐走向衰落,多生音乐所蕴含的巨大价值和潜力却越来越显露,人们的注意力和快被复调音乐的新的思维、技术和审美特征所吸引。复调音乐形成并发展起来。
西方有记载的最早的复调音乐是产生于公元九世纪的奥尔加农,大约十二世纪出现了一种华丽奥尔加农,是奥尔加农声部在声部交错或超越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原来的下方声部转向上方声部,并表现出流动和富于变化的装饰性。到十三世纪初伴随着节奏模式的运用,为复调音乐带了新的发展,一种与华丽奥尔加农迥然不同的性的复调音乐形式迪斯康特产生了,迪斯康特是音对音的织体形态,运用节奏模式,乐曲整体上显示出分句的结构特征,这与华丽奥尔加农松散的结构有很大不同。12、13世纪巴黎圣母院乐派音乐创作对复调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圣母院乐派最重要的贡献是对复调节奏在记谱和写作方面的创新,节奏模式在这里得到了广泛和更丰富的运用。复调的“康都克特”形式的出现,是一个很大的创新,它突破了在多声部中必须有一个声部使用格利高里圣咏这样一种限制,几个声部完全由作者自由写作,这位复调音乐的发展赢得了更大的空间。十三世纪后期盛行的经文歌,是圣咏与俗乐的结合,也是复调音乐世俗化的一个重要体现,经文歌德出现进一步促进了理性作曲意识的发展,13、14世纪它成为复调音乐新技术的试验地。十四世纪以法国和意大利为代表的新艺术运动,将复调音乐的发展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世俗性的复调音乐作品大量产生,极大推动了复调音乐的发展,成为复调音乐发展的一个高峰。
复调音乐的发展产生了两个重要的音乐后果,一是多声部音乐终止式形成,三度、六度被接受为协和音程,他们具有解决意味的反向进行到五度、八度,这是13~15世纪具有典型特征的终止式,另一个后果就是记谱法的发展,复调带了节奏的复杂化,对节奏记谱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有量记谱法”等新的记谱法的产生发展。

第2题:

辉煌的复调音乐风格,形成了文艺复兴时期复调发展的又一范例,即双重合唱的复调音乐,这就是()风格特征。

  • A、勃艮第乐派
  • B、威尼斯乐派
  • C、弗兰德乐派

正确答案:B

第3题:

简述影响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正确答案:

第4题:

法国早期歌剧的形成与发展


正确答案: 形成与发展:法国歌剧无论在语言或乐曲的表现上均有别于意大利歌剧。当时法国有自己的舞台艺术形式——古典悲剧和芭蕾,作曲家一方面深受法国古典戏剧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尝试着结合意大利歌剧的形式进行创作,最终于1659年诞生了法国的第一部歌剧,它是由R.康贝尔(R.Cambert,1628~1677)创作的在巴黎上演的《波莫纳》,这部作品实际上是由一系列歌曲组成的具喜剧风味的田园剧。17世纪时,受意大利歌剧的影响,法国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征的歌剧,这是一种把宣叙、歌唱、芭蕾融为一体的称为“抒情悲剧”(TragedielyriquE.的法国歌剧形式。

第5题:

早期复调音乐是怎样形成的?


正确答案: 在中世纪晚期,复调音乐的雏形开始出现。
(1)首先是多声部的宗教歌曲,最初是两声部的,它以哥里戈利圣咏为基础,再配上第二声部,有时是完全五度与完全四度的声音,后来又逐渐加上三声部、四声部曲调和节奏。
(2)后来比利时修士胡克巴尔创立的奥尔加农就属于这类性质的音乐。
(3)在9世纪,教堂的唱诗班禁止妇女加入,各种曲调都是由男高音演唱的。可能有位嗓音一时疲劳的男高音,在唱高音曲调时想偷懒,完全以低八度来唱又觉得太低,于是灵机一动,把同一曲调低四五个音来唱。
(4)至11世纪,高声部之上又加上了第三个声部,就这样,复调音乐的萌芽破土而出了。

第6题:

从中世纪复调音乐和节奏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看中世纪宗教音乐世俗化、专业化的发展倾向。


正确答案:复调的发展:公元9世纪,出现最早的复调音乐奥尔加农。起初,是一种平行奥尔加农,上方声部是圣咏旋律,称为主声部,主声部下方附加一个奥尔加农声部,附加声部以相距四度或五度方式平行于主声部,两个声部以四度或五度平行移动。从11世纪开始,奥尔加农在理论和实践上出现了一些变化,自由的反向、斜向进行增多,出现了声部交错或超越。12世纪,复调音乐又有新的变化,奥尔加农声部从下方声部转向上方声部,并越来越表现出流动和富于变化的装饰性格,形成花唱式的华丽奥尔加农。节奏模式的运用为复调音乐带来了新的变化。12世纪或13世纪初,第斯康特风格的复调音乐开始具有重要影响。它是音对音的织体形态,运用节奏模式,乐曲整体上显示出分句的结构特征。12、13世纪还流行一种被称为孔杜克图斯的体裁形式。复调的孔杜克图斯不再依赖圣咏,而是以自创的旋律为基础。一般为二至四声部,常见为三声部,其织体特点类似于第斯康特,但更规整,各个声部节拍基本相同。每个声部都唱歌词,且各声部歌词一样。仍采用拉丁歌词,音乐表现出有规律反复的分节歌曲形式。大约1250年左右,经文歌成为中世纪晚期重要的复调体裁。13世纪最典型的经文歌是三声部,上方声部附加的歌词开始还是拉丁文的,后来一些经文歌上方两个声部歌词方言化,出现了法文经文歌,形成“复歌词”现象。由于加入方言歌词,经文歌内容渐渐世俗化。13世纪下半叶以后经文歌各声部间,逐渐出现对比,出现弗朗科经文歌和彼特罗经文歌。
节奏的发展:大约11、12世纪左右音乐中发展出来一套节奏模式,节奏模式的节奏类型与诗歌韵律音步的节奏特征一致,有长、短两种类型,可变化出六种节奏模式,效果上都是三拍子的。13世纪的音乐理论家弗朗科提出了有量记谱法。在这种体系中,用三种重要的节奏符号,长拍、短拍、次短拍。它们之间是三分法的完整拍划分。14世纪二分法的不完整拍节奏划分逐渐占据主导,并且节奏时值不断细分。14世纪经文歌创作手段越来越复杂,促成了等节奏技术的探索和实验。
世俗化、专业化:中世纪音乐逐渐脱离了宗教文本对它的束缚,有了艺术化的倾向。中世纪的音乐和宗教渐行渐远。音乐一开始是宗教的工具,没有独立性,逐渐在专业化、世俗化、艺术化的道路上和宗教渐行渐远,获得了地位。它发展非常艰难、缓慢。

第7题: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正确答案: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经历了一个在实践中逐步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1.酝酿提出阶段。从党的十六大以后,到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可以看做是酝酿阶段。在这一阶段,酝酿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胡锦涛总书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这篇讲话吹响了新一轮理论创新的号角,是科学发展观确立的宣言书。之后,总书记又先后提出了“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等观点,至此,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思想已初步形成。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首次系统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2.逐步形成阶段。从十六届三中全会至党的十七大召开,是丰富完善阶段。特别是十六届五中全会,不但指导了十一五规划的编制,而且体现在规划之中,从而极大地丰富了科学发展观。
3.成熟发展阶段。党的十七大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这标志着科学发展观的成熟。十七大的召开,既是科学发展观成熟的标志,也是科学发展观发展的崭新起点。

第8题:

简述十五十六世纪复调音乐的表现。


正确答案: 十五十六世纪有,由于法、意的“新艺术”影响,复调音乐在欧洲向新的方向、新的观念发展,出现一批具有个人创作风格的作曲家,产生不同的复调音乐流派。各自有不同的文化渊源和传统,彼此之间又相互交流传播,呈现出音乐创作的某些共同特征,如音乐内容世俗化,导致作曲技巧不断丰富多样;
复调写作以四声部织体为主,相当于人声男女四个主要声部,突出主要声部旋律,萌发了和声的最早写法;
歌曲演唱增加乐器伴奏,导致声乐与器乐的结合,促进器乐逐渐独立化,产生多种多样的音乐体裁形式;
节奏、节拍的运用日趋规律化,力求简明、匀称而有变化;伊奥尼亚调式、爱奥利亚调式逐渐替代中世纪教会调式;个人创作风格日益显露出来等。

第9题:

简述法国法的形成与发展。


正确答案: (1)法兰西封建法时期
①.诸法并存、法律分散
②民事法律带有等级色彩
③刑事法律野蛮而残酷
(2)资产阶级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①初创时期:重点讲述“中间立法”;
②全面立法:重点讲述六法体系。
(3)法国法的特点
①对原有的六法进行修改,有的法典已被新法典取代;
②行政法、社会法等成为新的法律部门;
③法的民主化和社会化倾向加深;
④欧盟法成为法国法的重要渊源。

第10题:

简述9世纪末到12世纪复调音乐的发展线索。


正确答案: 9世纪末,出现了同时唱两个不同音高的现象,这种唱法被称作“奥尔加农”。早期奥尔加农有四度、五度两种形式,11世纪末出现了以四、五、八度混合为基础的奥尔加农。12世纪初,出现了两个复调发展中心。一是法国南部的阿奎坦地区,特别是圣玛蒂亚修道院,保存了一些复调乐谱,被称为圣玛蒂亚复调,奥尔加农在这里被分为“花腔奥尔加农”和“迪斯康特奥尔加农”两种,圣咏声部位于下方,被称为“支撑声部”。二是西班牙西北部圣地亚哥的康波斯泰拉大教堂,在此形成的一些复调音乐被收集在《卡里斯迪努斯手抄本》中。从12世纪末起,出现了巴黎圣母院复调,有两个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一是雷奥南,被称为“奥尔加农的最佳作者”,作有《奥尔加农大全》。二是佩罗坦,被称为“迪斯康特的最佳作者”,在他和其他一些作曲家作于13世纪初的作品中,还有一种叫做孔杜克图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