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东方战线的建立。

题目

试析东方战线的建立。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从1939年9月到1940年8月间,苏联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建立了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所谓的“东方战线”。“东方战线”的建立主要通过一系列战争得以实现:
⑴瓜分波兰,获得西乌克兰和西自俄罗斯1939年9月1日,希特勒闪击波兰,德波双方力量悬殊而英法又对德进行“奇怪战争”,波兰朝不保夕。1939年9月17日,当波兰濒临败亡之际,苏军进入波兰境内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地区,借口是波兰出现的局势构成了对苏联的威胁,必须保护上述两个地区的同胞。9月18日,苏军在打败波军的抵抗后抵达布列斯特,与侵波德军汇合。苏联这次出兵,不仅占领了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而且占领了“寇松线”西边的比亚伟斯托克等地。
⑵发动苏芬战争,夺取北部战略纵深波兰瓜分后,“斯大林急于保护俄国的波罗的海翼侧,以防止暂时的同伙希特勒日后的威胁”。因此,苏联政府对波罗的海的俄国旧时缓冲地区立即加以战略控制。早在1938年4月,苏联就以距苏芬边境32公里的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的安全为理由,多次向芬兰政府提出要求割让、租借或交换领土的各种方案。两国谈判自1939年10月开始,苏联要求芬兰将边界向北移动二三十公里,苏愿拿出两倍于此的领土作为补偿,同时苏联还要求租借芬兰的汉科半岛30年,允许苏联在此驻军并建立军事基地。如此涉及危害方主权的行为,自然不会得到同意。芬兰以这些条件会丧失芬兰的防御能力为由,对此予以拒绝。28日,苏联单方面废除了早在1932年就签订的《苏芬互不侵犯条约》,并召回外交人员。30日苏军侵入芬兰,史称“苏芬战争”。虽然芬兰军民奋力抗争,但力量悬殊,经过近三个月激战,芬兰战败。1940年3月12日,苏芬签订和约,“苏联获得近42000平方公里的新领土(约占芬兰国土的11%),从而将苏芬边境向北推进了50公里;苏联并以30年的期限租借了芬兰的汉科半岛及附近岛屿作为军事基地。”
⑶吞并波罗的海三国,扩大统治范围1939年九十月间,苏联又分别与波罗的海沿岸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签订互助条约,规定苏联在三国境内有驻军、建立军港和空军基地的权利。1940年6月苏联政府进而分别照会三国政府,指责他们对苏联和苏军不友好,提出三国应改组政府并让苏军自由通行等要求。三国政府被迫立即接受苏联的全部要求。8月初,这三个面积总计达174000平方公里,人口总共586万的小国也被分别“接纳”作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⑷威逼罗马尼亚,让出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苏联建立“东方战线”的最后一个行动是1940年6月26日照会罗马尼亚,要求归还比萨拉比亚,并同时“移交”乌克兰人占多数的北布科维纳给苏联。6月27日苏联又照会罗马尼亚,限期罗军在四天内撤出上述地区。罗政府不得不同意。苏军在6月30日进驻完毕。8月2日,苏联宣布比萨拉比亚地区成立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今摩尔多瓦共和国);北布科维纳并入乌克兰。通过合并这些小邻居,苏联不仅获得了有利的战略地位,还进一步增加了其加盟共和国的数量,但这一切都有违国际基本准则,这些国家的加入并非自愿而是在强迫的基础上的。
总之,苏联建立“东方战线”的目的是明确的,即确保其西部领土的安全,获得更大的战略纵深,然而在获得了这些地区后,并未使苏联更加安全,反而使其在心理上出现了一定的松动,对德警惕不够。“东方战线”的建立,一方面出于私利,苏极大地伤害了周边国家的民族感情,另一方面也加深了英法与苏的芥蒂。以致后来丘吉尔上台,改变了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实行全力抗德政策,而苏未及时调整与英法关系,从而推迟了建立反法西斯同盟的时间。当然,苏联的行动也是由其对其所处的国内国际环境作出的一种判断,在今天看来,其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面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B、《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奠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C、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D、九一八事变爆发的第二天,中共立即发表宣言,倡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参考答案:D

第2题:

革命统一战线建立的必要性有哪些?


参考答案:

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现实表明,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既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共两党的共同需要。
(1)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同盟者,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策略。
(2)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失败证明,单靠无产阶级的孤军奋战是不可能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的,必须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3)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在当时是群众比较熟悉的一面旗帜,利用它可以发展革命力量。
(4)可以利用广东国民政府的地盘公开发动工农群众,发展革命力量。


第3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意义?


正确答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的军队和老百姓,成为全民族抗战最有效的组织形式,是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决定性因素。在这场关系到民族存亡的殊死决战中,中华民族发扬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空前的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旗帜下,一致对外,共赴国难,英勇杀敌,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第4题:

苏联建立“东方战线”


答案:
解析:
二战爆发后,苏联为了自保和防止战火东延,着手在西部边境采取一系列行动,从波罗的海到黑海建立一道防御线——东方战线。1939年9月苏军占领波兰境内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地区,10月,这两个地区分别加入苏联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两个加盟共和国。同年,苏联又分别与波罗的海沿岸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签订互助条约,规定苏联在三国境内有驻军、建筑军港和空军基地的权利。1940年苏联战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从1939年9月到1940年8月,苏联政府建立的这条“东方战线”使领土向西推进了二三百公里。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这道防线并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相反,在法国斯进行侵略的二战之初,苏联政府用军事行动和武力威胁扩大疆界的大国沙文主义的行为,损害了自己在世界上的形象。

第5题:

试析东晋建立的历史背景及其初年的政策措施。


参考答案:

背景:东晋政权的建立,是当时社会诸多矛盾的综合产物,也是各种政治势力交互作用的而结果。由于西晋灭亡,胡族贵族入住中原,民族矛盾迅速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为了抵御胡族的奴役和压迫,汉族地主阶级和广大汉族人民需要建立与自己民族利益相一致的封建政权。同时,北方世家大族的南迁,进一步壮大了南方地主阶级力量,从而为封建政权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在胡族政权的威胁和农民暴动、豪强叛乱的多重压力下,南方世家大族与中原大族的矛盾缓和,产生了支持司马氏重建政权的共同要求。此外,东晋政权的建立也得益于琅邪大族王导的鼎力拥戴之功。
政策:东晋建立之后,在大族内部加强团结合作,给予世家大族政治经济优遇,对人民实行休养生息,减少农民赋役负担,采用“侨置”措施大力安抚北方南迁的流民。后来为了接军侨置带来的地方机构混乱和户籍管理困难,又实行“土断”政策,调整地方机构,重新登录户籍,进一步加强对流民的管理。


第6题:

下列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B.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

C.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建立的

D.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


参考答案:A

第7题:

革命统一战线建立的意义有哪些?


参考答案:(1)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改组了国民党,这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2)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国共两党的力量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并有力地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向前发展。
(3)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成为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新高潮的起点。

第8题:

1922年党的一大作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初步提出建立统一战线的方针。 ( )


正确答案:×
1922年党的二大作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初步提出建立统一战线的方针。

第9题:

试析东方问题。


参考答案:

⑴东方问题是什么?
东方问题最早出现在欧洲协调的维罗纳会议上讨论希腊问题时使用的。其中东方是指欧洲的东方,具体是指奥斯曼土耳其。用恩格斯的话来说,东方问题就是对土耳其怎么办的问题。东方问题源于土耳其帝国的衰落,所以它的本质是对土耳其领土的蚕食、侵略和争夺,以及这种侵略和争夺对欧洲大国均势的影响。
⑵东方问题的由来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自17世纪开始衰落。同时,随着欧洲资义的发展。列强日益对外扩张。19世纪以来,奥斯曼帝国统治之下的巴尔干以及东南端的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两海峡成为欧洲列强必争的战略要地。黑海是俄国通向地中海的重要通道,巴尔干是东南欧的门户。上述两海峡扼守黑海出入地中海的咽喉。因此,侵占土耳其,夺取黑海出海口,占领巴尔干,打通黑海通向地中海的通道,是历代俄国沙皇追求的目标。经过一系列的军事斗争,1744年俄国迫使奥斯曼帝国签订《楚库克——凯尔那吉和约》,这一条约标志着俄国势力在近东地区膨胀的开始,也埋下了东方问题的种子。此后,俄国又多次进攻土耳其,并获得大量利益。1821-1829年,欧洲列强纷纷插手东方问题。东方问题开始成为具有全欧性质的焦点和国际政治纷争的中心。
⑶欧洲列强如何卷入东方问题
在整个19世纪东方问题的争端舞台上,主要国家为俄国、英国、法国、奥地利和统一后的德国。沙皇俄国对东方问题的政策基调是肢解奥斯曼帝国,蚕食其领土并力求取得独占优势,控制黑海、君士坦丁堡和两海峡,以便自由出入地中海。英国对东方问题的政策基调是保持一个由它控制的表明独立的奥斯曼帝国,维持其庞大的殖民体系中这条连接东西方的重要通道,以保障它在东方特别是印度的权益,并借此控制黑海海峡,遏止俄国势力伸向地中海,为此俄英双方在近东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并成为19世纪东方问题角逐场上的两个主要对手。法国在近东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利益,其对东方问题的政策通常与英国保持一致。奥地利对东方问题的政策一开始与俄国较一致,双方还曾联合入侵土耳其,但随着双方关系的恶化,奥地利开始与统一后的德国联合推进东进政策,与英法俄在近代展开激烈争夺。
⑷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东方问题对欧洲国际关系有着深刻的影响。东方问题重要性使欧洲列强均参与其中。东方问题开始成为具有全欧性质的焦点和国际政治纷争的中心。东方问题是威胁维也纳体系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东方问题的发展在最终摧毁正统秩序和大国均势和平,使维也纳体系走向解体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10题:

“东方战线”


答案:
解析:
“东方战线”:战争爆发后,苏联为了自保和防止战火东延,着手在西部边境采取一系列行动,从波罗的海到黑海建立一道阻抗德军向东挺进的壁障——东方战线。自1939年9月苏联以各种手段占领了波兰、芬兰、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罗马尼亚的领土。从1939年9月到1940年8月,苏联政府建立的这条“东方战线”使领土自北到南向西推进了二三百公里。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这道防线并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相反,在法西斯进行侵略的二战之初,苏联政府用军事行动和武力威胁扩大疆界的大国沙文主义的行为,损害了自己在世界上的形象。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