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

题目

简答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职业因素:教师是一种多应激的职业。教师教书育人、责任重大。教师既承受着外在期望的压力又面对内在的角色冲突,加上期望与现实的差距及职业的低造创性,使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问题;(3分)
(2)工作环境:包括教学情境、组织气氛等;(3分)
(3)个人因素:比如人格特征、社会能力的知觉等;(2分)
(4)社会因素。(2分)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有()。

A.职业因素

B.个人因素

C.社会因素

D.工作环境


参考答案:ABCD

第2题:

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A、以教师发展阶段论透视教师职业倦怠,给处于倦怠期的教师以支援与协助

B、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建立良性支援机制

C、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对教师职业持合理期望

D、引导教师正确认识职业倦怠,并通过心理疗法缓解压力


参考答案:A,B,C,D

第3题:

教师职业倦怠指从教师由职评、公开课、繁琐的教育教学工作等因素所造成的压力,表现出的对所教师职业的消极态度和行为,是一种正常的、普遍存在的心态和现象,我们不必在意和理会。()


参考答案:错误

第4题:

教师职业倦怠的发生原因有哪些?如何预防教师职业倦怠的发生?


正确答案: 外在因素的影响:如超量工作,同事关系紧张,班级规模过大,学生行为不良等。
内在因素的影响:
(1)外在社会的期望与内在自我的迷思
(2)过高的内控制点导致“工作狂”的状态。
(3)A型性格带来的不良应对。
预防:调整与工作有关的不合理信念,做好生活方式,时间,情绪管理。

第5题:

职业倦怠已经成为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职业倦怠发展的(),教师个体的枯竭已经达到最低限度,身心健康严重受损。

A.热情期
B.冷漠期
C.停滞期
D.挫折期

答案:B
解析:
教师职业倦怠的发展经历了热情期、停滞期、挫折期和冷漠期四个阶段。热情期的特点是高希望且希望不切实际;停滞期的特点是仍能工作,但更关注个人需要;挫折期的特点感到无能,对其他人行为不满,而且开始经历情绪、生理与行为问题。冷漠期的特点是彻底放弃乃至嘲弄自己当初追求的理想目标,在无所用心、不负责任的精神状态下生活,不再在乎自己的公众形象和未来前途。至此,个体的枯竭已经达到最低限度,身心健康严重受损。

第6题:

《教师职业倦怠的调节策略》刘晓明1.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如何看待教师的职业倦怠?2.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探讨——如何认识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3.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调适——如何改善教师的职业倦怠?


参考答案:教师职业倦怠的调节策略
一、个人职业倦怠的现状学生成绩不好,是老师没教好;学生品德出了问题,是老师没教育好;学生磕着碰着,是老师没照看好。这些当然是教师的职业要求,但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把所有问题都推向老师,许多青年教师诉说工作压力大,老教师也感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这个职业可以说也是一种服务行业,常常老师们在扮演者幼儿园阿姨、保姆、教书匠、保安、心理医生等多重角色,不少人有意无意把教师看成是无所不能的‘超人’。每天面临班上几十个性格不同、状况各异的学生,繁重的工作让他们感觉自己身心俱惫。再加上近几年社会新闻中个别教师的一些负面消息,让老百姓对整个教师队伍有了一些误解,教学成就感的缺失,也让教师的职业热情慢慢消退。
二、职业倦怠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对教师过高的期望。家长都很希望自己的小孩能过出息,不惜一切的代价来到某个学校,或者给小孩送到教学质量、口碑、荣誉等都很好的学校求学,因为各种原因学生呢不一定能够取得好成绩,可能有些家长或者说是学生的亲属就会认为是老师的问题,作为教师同样的去承受这些非议,教师或许能通过改变教学方法、适应学生、课余辅导等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必然加重教师的负担,也就成为了倦怠的直接诱因。
(二)不能适应学校的管理与竞争。各个学校有不同的管理方法和不同的竞争机制,当然这些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之中呢肯定会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有时候可能辛辛苦苦工作,全然是在给别人做嫁衣,难免会觉得不适应、委屈,厌倦,精神状态也不佳。最后呢导致一些恶性循环。
(三)工作负荷的重压。这里呢主要说说农村中小学的教师的工作重压,可能一个老师除了认一门主课科目外还得去承担一些副科的教学,课时任务过重,有时候忙的吃饭的时间都不是很多,甚至有些老师任3个班的课。工作负荷重,长期的疲劳也会导致倦怠、
(四)学生问题的困扰。很多学生现在处于青春期,荷尔蒙释放,所以都很冲动,很容易惹事,打架、斗殴、这些问题都让老师们很头疼。
(五)家长的苛求。我相信每位家长都关心自己儿女的成长,为了自己的子女可能都操碎了心,经常电话询问学生的一些情况,有时候呢可能是教师都回家了还一直一直的询问,老师们也会有些应付不过来的感觉,特别是农村地区,家长文化程度不是很高,有时候有些问题可能解释很久都说不清楚,无形之中也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六)自我发展的困惑。长期的和一大群的小孩打交道,说起来幸福,有时候呢却是很苦,或许会有一定的消极情绪,特别是不被肯定,不被允诺的情况更是让人懊恼,会觉得是不是自己选错了职业,当然倦怠情绪呢也就来的顺理成章了。(七)家庭经济状况的不良。作为年轻教师,随着年龄见长,很多的问题出现,成家,养家,工作压力,需要自己去承担的很多的责任也慢慢的落在自个儿肩上,无形的压力压的我好累,好像华仔歌曲之中唱的一样。
三、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调节策略
(一)教师要认识自我,加强个性修养。心理学研究发现,尽管许多人认为对自己是了解的,但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很好地了解自己。一个理智的教师尽量做到有自知之明,既不狂妄自大,也不过分自卑,从而改进自己的态度与行为,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兴趣及弱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注意扬长避短,克服不足。
(二)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教师的职业观念是指个人在教师职业中所体现出来的态度。教师的价值就是在教育教学中体现的。教师职业是光荣的,同时也是繁重的,生活清苦,但如果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全心投入教育事业,那么这一职业许多困难都会逐步加以解决和克服。
(三)善于调节心理状态,增强教师角色适应能力。在发展各种人际关系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多变的,需要不断转换。教师应该培养对人的兴趣,乐于合群,积极参加学校、教研室或学生的集体活动,与学生、同事、领导和家长友好交往,建立和保持协调的人际关系。
(四)学校的帮助。首先,改革学校教育评价体系,明确评价目的,建立健全评价机制,使教师真正从以各种“率”来衡量其成绩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其次,学校领导应带头树立良好的学校风气,在教师中形成高昂的士气,教师的工作动机和积极性只有靠领导有效激励,才能变成教师工作的动力,也才能使教师在身心愉悦的心情中成长与发展。再次,改进学校管理方式,增加对教师的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如优化学校的人员配置,改善工作条件,通过管理机制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时间,支持教师的教学及对教师的劳动予以认可和积极评价,它有助于帮助教师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及后顾之忧。
(五)社会的支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物质生活不仅是教师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对教师的工作情绪有重大影响。对此,较直接的解决办法是加大对教师物质投入力度,在经济上对他们的工作予以肯定。这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从而引起公众关注教师的工作,认可他们的劳动,提高教师对自己职业的热情和满意程度。此外,教师个体在无力解决自己因职业倦怠而引发的心理问题时,求助于心理专家进行咨询、诊断与治疗也是十分必要的。

第7题:

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是个人因素。()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错误

第8题:

有关教师资格考试简答题: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迁移虽然是学习中的普遍现象,但它并不是无条件的。探讨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对促进正迁移、防止干扰,提高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材料的共同因素

 

学习迁移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由于材料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因素,就会产生相同的反映,因而在学习中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迁移。关于共同因素在学习迁移中作用的问题,桑代克和武德沃斯(R.S.Woodworth)早年曾做过专门实验研究。让被试观察各种大小不同的长方形面积(10—100平方厘米),直至能准确估计每个长方形面积为止;然后让被试估计稍大的长方形面积或面积相同而形式不同的各种长方形,结果被试的进步仅是原来的三分之一左右。通过实验,桑代克得出结论,通过练习,被试的学习成绩可以得到明显提高,练习能够在同类活动中产生迁移,从而提出了学习迁移的共同要素说。他们否定形式训练说,认为两种学习只有在机制上存在共同因素,一种机能的变化才能改变另一种机能。例如,毛笔字写得好会对写好钢笔字产生迁移。桑代克认为,相同的因素是指相同的联结,其含义很广,包括目的、方法、普遍原则和经验上的基本事实四个方面。

 

既然是两种学习材料,它们之间除了具有共同因素之外,必然会有不同的因素。因此,两种材料的学习可能产生正迁移,也可能同时产生负迁移。为了促进学习迁移,防止干扰,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并通过比较认识它们之间的区别。

 

(二)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C.Л.Pyбцнusтеǔн)强调,概括是迁移的基础。他认为,在解决问题时,为了实现迁移,必须把新旧课题联系起来并包括在统一的分析综合活动中。可见,鲁宾斯坦更强调课题类化在学习迁移中的作用。

 

我们认为,两种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固然是产生迁移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的条件。如果不能通过概括,把握一般原理,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难以产生迁移。事物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却有共同的东西,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就能以不变应万变,产生广泛的迁移。所以赞科夫和布鲁纳都强调,在学校中应加强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道理就在于此。

 

(三)教材的组织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其科学的基本结构有助于学习的迁移。布鲁纳认为,基本结构的概念包括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两方面。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不仅便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而且有利于学习迁移。他主张要给学生提供好的教材结构,它可以简化知识,给学生提供便利于获得知识的途径,有利于迁移。他强调组织好的教材结构应注意:①教材呈现的顺序要注意从一般到个别的不断分化,这样的教材既便于教师的教,也便于学生的学;②教材的知识结构要从已知到未知逐步系统化。

 

奥苏贝尔接受了布鲁纳的这些思想,更深入地研究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对学习迁移的影响。他认为,在有意义学习中,认知结构始终是一个关键的因素,现有的学习受原有认知结构的影响,原有的认知结构由于接收新信息而得到改造,这种改造后的认知结构又会影响后继的学习。奥苏贝尔从认知结构的观点看待学习迁移,他对先前学习及其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作了新的解释。认为先前的学习不是最近经验的一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按照一定层次组织起来的,适合当前学习任务的知识体系。在有意义的学习中,先前的学习并不直接对后继学习发生影响,而是通过原有认知结构间接地影响新的学习或迁移,学习迁移的效果主要不是指运用一般原理于特殊事例的能力,而是指提高了相关类属学习、概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的能力。

 

(四)学习的指导

 

学习的指导包括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的指导,其中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对迁移有重要影响。学习态度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工作。良好的学习态度一经形成,就会促进其它方面态度的形成。学习方法是达到学习目的的手段,是制约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学习方法的实质是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认知或解决问题的策略。良好的学习方法需要教师的指导和个人实践才能被掌握,指导学生学习,就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学生会学习、会解决问题,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就会明显地促进正迁移。

 

现代西方教学的重点在于指导活动和采用活动型的教学程序。这是因为,通过活动进行学习比正规上课的学习更有意义,而且更有利于把学生的学习迁移到新情境中去。实践证明,学生适当参加与学习有关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在错误的尝试中得到益处。如果对学生的活动给予必要的指导,则不仅可以减少错误,而且可以增加学习的迁移。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技能等等可以通过活动,产生迁移而加以培养。教育实践证明,在活动中,由教师预先提供正确答案的指导方式,不如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习效果好。因为指导学生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增加迁移的效能。学习指导可随学生年龄的增大和问题的难易而有所不同。此外,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或解决新课题时,为了防止学生已形成的学习方法或思维习惯的消极影响,教师也应及时给予适当的指导,以促进学生的正迁移,防止干扰。

 

(五)定势作用

 

定势又叫心向,它是由先前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一种准备状态,它决定着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定势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心理学家缪勒(G.E.Müller)和舒曼(F.Schumann)于1889年在概括重量错觉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本世纪50年代前后,以乌兹纳捷(Д.H.узнадзе)为代表的格鲁吉亚心理学家们对定势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定势理论。该理论认为,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影响或决定着同类后继的心理活动的趋势,即人的心理活动的倾向性是由预先的准备状态所决定的。

 

为了研究定势对学习迁移的影响,心理学家渥德(L.B.Wadd)曾做了一个实验。结果表明,被试在记忆数列无意义音节时,前面的练习加快了对后面音节的记忆。说明练习对同一类课题的学习有正迁移作用。

 

在学习过程中,定势可能促进学习迁移,也可能干扰学习,产生负迁移。心理学家卢钦斯(A.S.Luchins)曾做过一著名的定势实验,即让被试设法用大、小不等的容器去取一定量的水。(见表3-1)

 

表3-1          卢钦斯的量水实验

课题序列

提供的三个容器的容量

要求量出的水的容量D

A

B

C

1

2

3

4

5

21

14

18

9

20

127

163

43

42

59

3

25

10

6

4

100

99

5

21

31

6

7

23

15

49

39

3

3

20

18

8

28

76

3

25

 

实验组的被试从第1题连续做到第8题,控制组的被试只做6、7、8三题。结果表明,实验组的被试在做1—5题时,形成了一种定势(用B减A再减2C的解题方法),这个定势影响着第6、7题的解答,有简便方法而未被用上。在解答第8题时则遇到了很大困难。控制组的被试因没有形成解答1—5题的定势,故迅速采用简便方法解答了第6、7、8题。实验证明,定势在解答同类课题时可能产生迁移,而在解答不同类课题时,可能产生消极影响。因为人的认知策略和解题方法都有一个适用范围,超出一定适用范围,任何一种策略和方法都将是无效的。

 

卢钦斯认为,为了排除定势的消极影响,可采取两种办法:①请固守一种方法处理问题的人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让他来考虑是否有其他的方法可用;②如果尝试无结果,可稍停一会儿。这样可能打破某些特殊的定势,从而提出新观点或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第9题:

教师由于对工作的过高期望,产生职业倦怠,这种原因属于()。

  • A、社会层面的因素
  • B、个人层面的因素
  • C、学校组织层面的因素
  • D、职业倦怠的危害

正确答案:B

第10题:

关于教师职业倦怠,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年轻教师比年长教师更容易体会到职业倦怠
  • B、年长教师比年轻教师更容易体会到职业倦怠
  • C、倦怠容易发生在教师生涯的早期
  • D、未婚教师比已婚教师、教育程度高的教师相对于教育程度低的教师更易于发生职业倦怠的现象

正确答案:A,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