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制造业信息化应用工程的特点是什么?

题目

服装制造业信息化应用工程的特点是什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电子行业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1)电子制造业的行业特点及其对信息化技术的需求
电子产品可分为电子整机类产品、电子元器件和材料。电子制造业与国民经济其他制造行业相比,具有显著的特点。典型的电子整机类产品的生产组织是从多种元器件采购、关键零部件的设计加工开始,经过自动或半自动生产线组装和调试,最后得到一种产品,具有离散制造的特点。典型的电子元器件产品的生产,由专用性很强的自动化生产线完成,如集成电路、印制板、电阻、电容器的生产,可归为连续型生产。集成电路和印制板在制造之前,还要进行复杂的设计、模拟验证、规则检查,兼有离散制造的特点。因此,电子制造业要按各企业的生产特点,构思制造业信息化实施方案。
电子制造业虽然自动化基础比较好,但由于从80年代中期引进的自动化设备,如数控多头钻床、CNC钻床、光绘机系统、电测设备等系统,有相当一部分还存在自动化“孤岛”,严重阻碍了从设计到加工的一体化进程,成为企业快速响应市场的瓶颈之一。因此,对制造自动化信息集成具有迫切需求。
由于电子产品市场竞争激烈,企业要在竞争中求发展,急需增强新产品的开发能力,提高新产品一次性设计投产的成功率,因而迫切需要建立基于并行工程、集成框架平台之上的EDA系统、CAD/CAM/及CAD/CAT信息集成系统。
随着我国电子工业的高速发展,企业面临着生产和经营规模的迅速发展,靠手工管理越来越不能适应生产和经营的需要。早期应用的若干MIS系统各自为政,数据不能共享,信息汇总统计效率极低,影响经营决策效率,迫切需要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系统。
2)电子行业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技术特点
电子行业信息化工程总体结构由电子产品设计自动化系统、制造自动化/半自动化系统、电子产品质量辅助测试系统和企业生产经营信息管理系统四个功能模块,以及网络数据库支撑系统构成。
(1)电子产品设计自动化系统在集成框架平台的支撑下,实现CAD/CAM系统的集成,具有下列主要功能:
①CAD子系统。完成逻辑设计、电路设计,包括逻辑图输入和自动生成后续设计所用的中间数据文件:完成工程化设计,如VLSI的布图布线设计,PCB的布局,分层、布线设计。先进的系统还支持并行工程设计,:包括可制造性设计(DFM),可装配性设计(DFA),可测试性设计(DFT)。
②CAE子系统(在电子设计领域通常称为模拟验证系统)。完成逻辑模拟验证,电路
分析和仿真,设计规划和工艺规范验证。例如,PCB、ASIC设计后都要进行版图验证;热分析验证,验证VLSI产品的热源是否分布均匀,整机产品散热是否良好。
③CAM子系统。支持工艺化功能设计,包括一系列的工艺规则检查,及对CNC机床(模具、多头钻床)、测试设备的信息集成支持功能。
④CAT系统。对电子产品功能及电性能指标进行测试,并对产品质量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管理。
(2)制造自动化/半自动化系统该系统由CNC设备,如CNC模具机床、CNC钻床、铣床、电子束扫描成像设备和CNC板筋设备等构成,在信息化工程的实施过程中,着重解决老设备与上游CAD/CAM系统的无缝信息集成。
(3)企业生产经营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由生产管理、计划调度、物资供应、产品库存、物料库存、销售管理、人事劳资管理和综合信息管理与查询子系统组成。
(4)网络数据库支撑系统支持信息化系统内部及相关子系统间的信息集成与数据共享。

第2题:

简述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任务及目标


正确答案: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核心任务是突出抓好数字化设计、数字化装备、数字化生产和数字化管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集成创新,形成一批数字化企业,即五化:设计数字化、制造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和企业数字化。五化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设计数字化,通过实现产品设计手段与设计过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缩短产品开发周期,促进产品的数字化,提高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制造装备数字化,通过实现制造装备的数字化、自动化和精密化,提高产品的精度和加工装配的效率;生产过程数字化,通过实现生产过程控制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管理数字化,通过实现企业内外部管理的数字化,促进企业重组和优化,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水平,采用电子商务手段提高市场拓展和应变能力;企业数字化,在设计、制造装备、生产过程和经营管理数字化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的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和内外部资源集成,实现制造企业的整体优化,捉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通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是要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二是要建立一批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的示范企业和示范区域,并通过辐射和扩散效应,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要培育一批制造业信息化软件企业和制造业信息化咨询服务公司:四是要培养锻炼一批人才,形成一支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的基本队伍。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具体目标是,突破一批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及专利;在全国2000家以上企业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工程:示范企业中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软件的应用率达到50%以上,新产品贡献率达到30%;促进100家制造业信息化软件企业及技术服务中心的发展;培训各种层次的制造业信息化人才50万人次:形成若干个专业化、网络化制造业信息化产业和服务联盟。

第3题:

简述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技术创新体系。


正确答案: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技术创新体系将以企业需求为牵引,以集成应用带动系统研发,以系统研发带动技术突破,以原始创新促进技术发展,实施人才、专利和标准战略,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产品,获取一批专利,促进我国制造业信息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结合我国企业的需求和现有的产业基础,国家将重点支持三维CAD系统、ERP系统、MES系统、企业集成系统、区域网络制造系统、数控装备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等七类关键技术产品的研发与应用。围绕这七类产品的研发与应用,将工作分为三个层次: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关键技术产品应用示范、关键技术产品应用服务支持。通过这七类产品分别在三个层次推进,相互衔接,进而形成一个有效的产业化促进机制。
1.关键技术产品研发
经过对我国企业应用需求的分析,结合已有基础,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提出以七类产品为代表的关键技术产品的研发目标,国家将专门投入经费予以重点支持。
(1)三维CAD系统产品研发为提高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对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中的若干关键技术进行创新性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维CAD系统。
(2)ERP系统产品研发针对我国企业管理的集约化与现代化,研究符合中国管理模式的先进企业管理技术、基于XML的ERPISCMICRMleB技术,开发满足我国企业需求的ERP系统
(3)MES系统产品研发针对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研究实时数据库、故障诊断、先进建模等技术,研发基于MES的综合自动化系统。
(4)企业集成系统产品研发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和企业集成,研究企业建模与诊断、知识管理和集成平台等技术,为企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提供技术支撑与软件平台,开发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PLM平台、企业应用集成平台等。
(5)区域制造网络系统产品研发为形成数字化企业群体,研究商务协同、设计协同、制造协同和供应链协同等关键技术,提出区域制造网络系统的制造网络协议及相关应用管理规范、应用实施模式和组织机制,开发典型区域制造网络专业平台和制造网络系统,建立若干典型区域性制造网络及其技术服务支撑体系,为省市制造业信息化提供集成服务、技术支持和软件系统支持。
(6)数控装备产品研发针对国家重点行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需求,研制和开发受国外引进限制的大型高精尖数控加工装备和中档金切类数控机床装备:研究数控装备的开放控制技术、网络化数控技术、智能控制与维护技术等,研发五坐标数控机床、高速高精加工中心、大型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等数控装备产品,为企业实现装备数字化提供关键技术与软件产品。
(7)数据库管理系统产品研发面向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等需求,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包括DBMS核心技术、数据库应用中间件和数据库应用构件等,为制造业信息化、电子商务提供技术支撑,为国家信息安全提供保障。
2、关键技术产品应用示范
以上七类关键技术产品的研发应与企业应用示范工程的需求密切结合,并面向企业、特色行业和典型区域,分层次、分阶段开展集成示范应用,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发展,逐渐提高和完善。
3.关键技术产品应用服务支持
结合省市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围绕七类关键技术产品,建立相应的专业化技术服务机构,为这些关键技术产品在企业、特色行业和典型区域的应用示范提供服务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积极利用网络手段,实现资源的共享和网络环境下的集成服务。

第4题:

简述什么是制造业信息化和制造业信息化工程?


正确答案: 制造业信息化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突破口。目前,我国还处在工业化进程之中,距离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一段道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第一,工业化的进程是不能够逾越的。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一蹴而就是不现实的。第二,在信息时代,工业化的过程是可以缩短的。英国实现工业化用了大约200年,日本实现工业化用了100多年,而韩国实现工业化只用了30多年,究其原因,主要是韩国抓住了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新科技革命的机遇。我国现在面临着与当年韩国类似的机遇,应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大力推进以制造业信息化为代表的国民经济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从而实现全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发展。
制造业信息化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相结合,改善制造企业的经营、管理、产品开发和生产等各个环节,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企业的创新能力,降低消耗,带动产品设计方法和设计工具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制造技术的创新以及企业间协作关系的创新,从而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的智能化、制造装备的数控化以及咨询服务的网络化,全面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制造业信息化是一个过程,是制造企业从经营、生产、管理和产品开发的实际需求出发、量力而行实现信息化的过程,其最终目标是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在实施制造业信息化过程中,比较稳妥的办法是在企业的实际需求和经营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制定一个总体信息化规划,然后在总体规划的框架下,根据企业需求的迫切性和实际能力,分步加以实施。
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是我国在“十五”期间的一项重要使命。为此,科技部“十五”期间将在CAD/CIMS应用示范工程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基础上,整合国家86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等计划的资源,会同有关部门,以地方为主推进、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工程(简称制造业信息化工程)。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主要有四方面任务:
1、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
2、建立一批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的示范企业和示范区域,并通过辐射和扩散效应,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3、培育一批制造业信息化软件企业和制造业信息化咨询服务公司;
4、培养锻炼一批人才,形成‘支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的基本队伍。

第5题:

制造业信息化支撑系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正确答案: 制造业信息化的支撑系统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系统、数据库系统和信息化基础软件核心
1)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是突破地域和时间限制,实现资源(信息、软件、硬件和服务)共享。通过对重要资源的共享,依靠网络中可替代的资源,提高系统可靠性。另一方面,可以节省投资,并提供更大范围的分布式处理能力。由于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核心是系统过程集成,而集成的前提是实现企业内部和外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因此,制造型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其计算机网络之间的关系正如人的机体与血管的关系,当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时,作为支撑技术之一的计算机网络保证了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信息、以正确的形式、送到正确的地方,以便执行实体进行正确的操作。作为制造业信息化支撑系统的计算机网络主要提供异机数据访问、异机程序访问和增值通信三大类功能,包括支持实现文件和数据共享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共享生产数据和过程管理的ERP系统,以及支持CAD、CAM和CAPP等应用集成的PDM系统。除此以外,要能够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增值通信,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合作伙伴交流信息,实现异地设计、异地制造,以及使用EDI技术在银行、客户和供应商之间传递各种单据,为建立企业间动态联盟和虚拟企业提供支持环境。
2)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功能是对数据进行组织、存储和管理。企业在生产控制过程和经营管理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合理应用,并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出有效的信息以支持企业的决策,是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目标。围绕企业信息化建设,合理地组织企业在生产控制过程和经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从原有的、大量的数据中提取有效的信息以支持企业的决策,是企业的最大需求,也是企业信息化环境下数据库技术发展的目标。数据库技术的发展特点是集成,以及以“数据仓库”为代表的新型的数据组织模式。数据库系统的作用不仅仅是简单的查询和检索,还要能帮助用户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带有统计性质的信息用于企业决策,通过数据挖掘和信息发现技术,对数据库和数据仓库中蕴涵的、未知的、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数据进行提取,找出数据间潜在的规律,对生产和决策管理提供支持。
我们可以把数据库形象地看成是企业的“数据源”,它在逻辑上是分散的,但在物理上可以集中存放,也可以分布(分散)存放。而网络则可以看成是沟通用户和“数据源”的“通路”,它可以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在客户机和客户机之间、服务器和服务器之间、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建立快速、可靠的访问通路。
因此,今天的企业信息化支撑系统,一般都要对企业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和未来可能的应用给予足够的考虑,基于因特网内联网,规划合理的实施方案,以免形成新的“信息孤岛”,并结合新型网络应用,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使网络数据库系统成为企业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存储仓库。
3)信息化基础软件核心平台
随着因特网应用和软硬件技术的发展,网络应用软件已成为计算机应用发展的主流方向。网络的应用越来越厂泛,传统的信息技术和新一代的因特网技术正在寻求更加完美的结合,以满足日益复杂和丰富的应用需求。信息网络世界正朝着全球统一网络的方向发展:各种物理网络的相互连接、各种信息的相互识别和交换。可以说,网络已成为一个大的计算机系统,而信息化基础软件核心平台就是这个大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它提供网络上各种不同应用系统运行的公共逻辑支撑。事实上,信息化基础软件核心平台通过一系列的中间件为制造业信息化提供支撑服务,支持网络分布软件的开发、运行和部署,为制造业信息化提供安全、高效和高可用的运行支撑环境。基于这样的平台开发网络应用,软件人员只要关注于应用本身的具体业务逻辑部分,而不必涉及到底层各种系统资源的细节和差异。信息化基础软件核心平台一方面奠定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基础,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以快速适应市场的变化。

第6题: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需求分析的要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需求分析是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出发点和依据。其要点是:
(1)指出了企业为什么需要信息化,以及各种需求的紧迫程度如何,这是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投资决策的基本依据。
(2)规定了一个企业的信息化工程的目标,哪些需求最紧迫,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或瓶颈,哪些就应该是企业信息化项目重点突破的目标。
(3)指出了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化项目,及其应具有的功能和性能,是制定信息化项目总体方案及分系统乃至子系统方案的依据,也是工程实施的依据。
(4)提供信息化项目效益分析的背景。信息化的效益是在解决了企业存在的问题和瓶颈而取得的。如果需求分析搞的不深不透,就难以给出令人信服的效益分析结果。
总之,只有需求明确了,按需求建立起来的信息系统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经济效益。需求分析要根据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不同阶段逐渐深化。取得预期的可行性论证阶段的需求分析是在战略层次上进行的,其要点是通过对企业现状,企业未来发展目标,按产品交货期、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等方面的调查,找出企业存在的差距与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提出对信息化工程的需求,确定信息化工程目标。初步设计中的需求分析是对可行性论证的深化和细化,应进行方案层的分析,以明确信息化工程的系统功能、性能、信息、资源和组织结构的目标。详细设计阶段则在操作执行层上进行系统的需求分析,直接面向实施。在实施阶段,应随时注意需求的变化调整系统的需求分析,以满足企业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
具体地讲,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应从以下方面分层次进行需求分析:
(1)用企业诊断技术和方法进行企业现状分析、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分析和企业存在问题及对董分析。
这种分析和诊断不仅要注重企业的各个局部诊断,更应注重全局诊断。
(2)说明信息系统及各分系统如何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如何对企业进行支持。信息系统的各个分系统和子系统都可以部分地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更注重通过系统集成、特别是总体集成来实现企业的全局最优解决方案。
(3)根据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首先应确定信息化的总目标、阶段目标、效益目标、功能目标和集成目标。
(4)分析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工程时受到的各种约束条件。

第7题:

机械工业企业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MIE)的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1)机械工业行业特点
机械工业是典型的离散型制造业,生产过程具有加工一装配性质。加工过程基本上是把原材料分割成离散的毛坯,然后逐一经过冷、热加工,部件装配,最后装配成整机出厂。机械工业有多种生产经营模式,如根据订单设计(ETO)、根据订单生产(MTO)、根据订单装配(ATO)和按市场预测的为库存生产(MTS),相应组织生产的模式有单件生产、多品种川、批量和重复大批量生产等多种方式。
离散型制造业产品结构复杂,制造工艺复杂,生产过程所需机器设备和工装夹具种类繁多。此外,各个时期生产的产品构成随市场需求变化,从而要用到的设备资源也随之变化,由于产品中各零部件制造周期长短不一和产品加-FT艺路线的不确定性,造成管理对象动态多变,因此为了保证产品成套、按期交货、尽可能减少在制品积压,常常导致生产物资管理工作十分复杂,需要从每一产品的交货期倒推,周密安排各部件、零件、毛坯的投入/产出数量和时间由于机械制造业产品结构复杂、工艺复杂,因此工程设计任务很重,不仅新产品开发要重新设计,而且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工艺设计任务,设计版本在不断更改。为了不断推出知识含量高且价格能被用户接受的新产品i机械制造企业必须具备强有力的新产品开发能力.因此,工程设计分系统是机械制造业信息化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分系统。为了适应产品结构的不断变化,机械制造业的底层加工设备应具有足够的柔性,不断以数控机床代替普通机床,以加工中心代替专用工种机床是发展的趋势。
由于机械产品设计与制造涉及多学科、多种技术,在当今全球化市场竞争的形势下,靠一家企业单打一的局面已缺乏竞争力。目前,主机厂与零件制造厂分离,组织跨地区的企业动态联盟已成为机械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因此,机械制造企业信息化还应具备对联盟企业资源的动态管理能力和质量控制能力。
2)机械工业企业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技术特点
(1)工程设计任务,包括结构设计、工程分析、工程绘图、·工艺设计、数控编程和仿真等。因此,工程设计集成分系统包括两维、三维绘图及装配检查CAD,模拟整机性能的CAE,工艺设计CAPP,数控编程为主的CAM,等等。为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产品设计需要按合理化工程原则提高产品的标准化、通用化和模块参数化水平;为提高设计工作整体效率,在PDM支持下实现CAD/CAPP/CAM信息集成和工作过程集成;为缩短开发周期,要按照并行工程方法组织新产品的开发,并在产品设计阶段采用面向制造的设计DFM、面向装配的设计DFA等DFX技术,近年来,拟实制造技术也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2)管理信息分系统应支持企业三层价值链(决策性价值链、支持性价值链和主价值链)的运行。实施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首先是按期交货和降低成本,因此核心内容是按MRPII哲理周密安排生产,对产、供、销、存、财实行一体化管理,以实现物流/资金流的集成。
进一步在网络支持下实现包括供应商和客户在内的供应链管理,这是企业的主价值链。此外,应辅以对支持性价值链(人力资源、设备、质量、资金)的管理以及对企业领导者的决策支持,形成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
(3)制造自动化分系统:根据我国国情,多数企业的制造系统为普通机床和数控机床结合的“适度自动化”系统。对加工制造关键环节,应采用数控机床群控系统DNC或柔性制造单元FMC、柔性制造线FMS,以实现NC程序、刀具的集中管理和生产调度。此外,自动化立体仓库也是制造业信息化技术要管理的底层设备,而在有的车间还应配备物料自动传送设备。
(4)质量保证分系统:按照ISO9000体系标准建立质量保证系统,以控制各环节工作质量,加强现场质量信息管理、计量器具管理,以及建立检验规程的自动生成系统和检测数据自动采集与分析系统。当然,对于主机厂和联盟企业,更需要建立分级质量保证体系。
机械制造业的信息化工程实施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于网络和数据库的信息集成,第二阶段是基于企业部门间经营过程重构的过程集成,当前已开始进入企业集成为特征的第三阶段,即在Extranet支持下组建虚拟企业实现网络化协同设计、制造和协同电子商务等,这种敏捷制造模式将极大提高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第8题:

简述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背景。


正确答案: 世纪之交,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技术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经济全球化正在形成。信息技术对制造业产生了极其深刻和全面的影响,使制造业的发展打上了明显的信息化烙印。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使制造业的竞争环境、发展模式、运行效率与活动空间等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对我国制造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为实现我国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机遇。
由于我国工业化进程起步较晚,我国的制造业总体水平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阶段性差距。
(1)劳动生产率及工业增加值率低我国制造企业1999年劳动生产率为4258美元/人年,为美国的4.4%,日本的4.1%,德国的5.6%;工业增加值率为26.3%,远低于美国(49%)、日本(38%)和德国(48.5%),总体上还停留在劳动密集型阶段,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
(2)低水平生产能力严重过剩,高水平生产能力不足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显示,全国主要工业产品有80%以上的生产能力利用不足或严重不足,大量生产能力放空,职工待岗,企业效益低,资产负债率75%以上。而高水平生产能力不足,每年大量进口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有些已经形成了依赖性进口。
(3)技术创新能力十分薄弱,大部分技术及关键设备依赖进口我国主要机械产品技术来源的57%、多数电子信息设备的核心技术都依靠从国外引进,原创性的技术和产品不多,尚未形成自主开发的良性循环。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的关系处理不好,从而出现了“引进一落后一再引进”的反复引进怪圈,基本停留在仿制的低层次阶段;绝大部分制造业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缺乏资金和人才,原创性产品和技术较少。
(4)体制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求体制改革滞后,政府各部门多头管理企业,各种行政审批仍然牢牢卡住企业脖子,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企业内部管理落后,也使企业的研发、生产、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不能协调发展。
(5)装备制造业规模较小,产业缺乏活力我国的制造业结构仍然偏轻,表现为装备制造在制造业中的比重仅为26.5%(1999年),远低于美国(41.9%)、日本(43,6%)和德国(46.4%)。
综上所述,我国的制造业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较存在20年左右的差距,随着制造业竞争环境和发展空间的变化,将面临更为直接的国际竞争;同时,发达国家的发展可能造成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因此,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已经成为我们必然的选择。

第9题:

简述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组成。


正确答案: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主要工作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省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及应用;营造制造业信息化良好的工作环境。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将建立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两大体系。其中,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围绕关键产品的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着眼于推进制造业信息化软硬件产业的发展;应用推广体系以地方为主来推进,包括企业应用示范;技术服务支撑和应用技术攻关三个层面的工作,目的是提高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增强制造业竞争力。这两大体系将紧密结合,从国家的角度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机制宋进行保障和落实。

第10题:

装配型家电行业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1)装配型家电行业的生产经营特点
(1)以市场驱动为主的备货型生产。通常,家电企业通过对市场需求信息的收集、分析,往往在没有定单或定单不足的情况下组织生产,装配成商品,放入仓库,再根据市场销售需求,现货供应市场。因此,在经营计划的制定中,对市场信息的依赖性很大。
(2)产品品种少、批量大。在大批量生产过程中,采用流水装配生产线,工艺变动少,相对固定。因此,在生产计划安排上,相对要简单,但由于批量大,对物料供应的及时性、配套性要求严格,库存和在制品占用流动资金比例较高。
(3)整机类企业川、制造、大装配。整机类家电企业以装配为主,自己只生产一些关键零部件(一般在20%左右),而大部分的零部件都由外购、外协得到,形成了小制造大装配的生产特点,这样对生产过程中物料的管理与监控如同机械制造业中的生产调度一样,节奏快,实时性强。
(4)新产品的研制离线进行。家电企业在线生产的产品一般是成熟产品,即在市场销售活动中属畅销或较畅销的产品,而对新产品的选型、设计、工艺实验、试生产等活动,主要依据对市场的调查、分析后,提前进行研制,与实际生产不是实时连接。
2)装配型家电行业信息化工程体系结构
根据装配型家电行业生产经营特点和企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活动,其信息化工程的体系结构由经营管理、技术支持(产品开发)、生产管理、市场开拓和网络化销售、质量管理五部分组成。特别对于整机类家用电器企业,产品开发、生产管理、市场开拓和网络化销售三者正是构成现代企业“亚铃型”的基础,这是由家电整机类企业“小制造、大装配”的特点所决定的。
家电企业信息化工程工程用于支持企业的经营活动,还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辅助决策。由于备货型生产的特点,生产计划的制定不是完全靠定单,而在很大程度上要靠预测,这就要求及时地掌握市场需求信息、企业生产信息、销售信息、市场地域分布信息以及行业政策、国家政策等新动态,适时地调整经营计划、生产计划(品种、数量、投放时机)及新晶研制计划。在企业的信息化工程中,在信息集成、数据共享的情况下,应在信息的加工、处理和分析利用上下功夫,帮助企业经营者依靠及时、准确、完整的信息,借助于科学的方法,并结合经营者的经验,作出更加科学准确的决策。
(2)物流管理。家电企业小制造、大装配的特点,使得企业在组织生产时主要注意力放在装配生产线上,为保证生产流水线均衡生产,不积压、不断流,从计划到供应,从仓库、制造车间到装配车间之间的物料移动,反映了计划的执行情况,尤其在复杂物流设备的情况下(地面小车、空中小车、悬挂链、辊道输送系统、自动化仓库等),物流的管理与监控尤为重要。从另一角度来说,物料的储存装置、缓冲装置和输送装置三方面的有关物料信息、系统状态信息以及动态几何位置信息本身,就存在着信息集成问题。物流动态信息反映了生产线运行状况,零部件供应和消耗以及成品产出,反映了生产调度情况,因此物料的信息集成
是装配型生产系统生产信息集成的基础。从大的角度看,原材料、零部件(外协、外购)到生产过程中的流,再到形成成品销售这个大物流系统,实际上是一个供需链问题。在企业的网终设计(厂内到厂外)、产品设计(异地设计、异地制造)、质量控制(把质量检测移交供应百)等方面,在企业信息化工程的设计中都应该加以考虑和安排,以适应敏捷化生产方式的转变。
3)装配型家电行业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技术特点
(1)采用准时生产与物料需求计划相耦合的计划管理模式。对于大量的外购、外协件及自制的零部件,可采用MRP的备料方式,用以指导各生产车间的加工与装配计划的协调;对自制零配件和条件成熟的配件供应商,采用准时生产(JIT)的备料方式,直接送料入装配生产线,以减少零部件库存和流动资金的占用。
(2)采用面向功能的多进程管理体系,设计物流监控系统。
在物流布局和回路设计上,选用多种先进输送工具组成多回路运行的物流系统:在自动化仓厍库位分配上,以及对自动化仓库出、入库、运输任务调度、运输设备状态、缓冲站物料状态和需求情况等要进行合理优化处理,以提高系统的实时性、可读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