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宗教文化的旅游功能。

题目

简述宗教文化的旅游功能。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宗教文化能够满足游客开拓知识的需要
2.宗教艺术文化遗产为旅游者提供多种美感享受
3.宗教仪式活动可以满足游客猎奇的心理
4.宗教能满足人们宗教式的情感需求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世界上最古老的旅游类型是()。

  • A、宗教旅游
  • B、观光旅游
  • C、商务旅游
  • D、文化旅游

正确答案:A

第2题:

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有哪些?


正确答案: (1)宗教景观是极其重要的旅游吸引物
(2)宗教名胜具有极高的观赏性
(3)宗教艺术魅力无穷

第3题:

简述旅游与宗教的关系。


正确答案: 首先,这一关系体现在宗教旅游资源上,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世界上的宗教圣地和宗教人物活动场所,无一不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其次,这一关系体现在宗教旅游审美上,一些宗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宗教美学理论,这对今天的旅游者进行正确的甚至高品位的宗教旅游审美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4题:

简述旅游文化是旅游消费文化和旅游经营文化的对立统一。


正确答案: 旅游者是旅游文化产品的消费者,以获得审美感受为主要目的,体现和创造的是旅游消费文化;旅游经营者是旅游文化产品的生产者,以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体现和创造的是旅游经营文化。旅游文化是这两种文化的对立、统一和融合。

第5题:

简述宗教旅游资源文化。


正确答案:是指展现宗教文化事像的外在物质文化实体和内在的文化意蕴,具有一定旅游价值和旅游功能,其中一部分成文吸引人们前往游览,观赏,体念的宗教旅游资源时,所展现的一种宗教旅游资源文化形态。

第6题:

宗教旅游文化具有哪些作用?


正确答案:(1)归属认同和心里调节
(2)规范与整合功能
(3)艺术与审美功能

第7题:

简述齐云山的宗教文化。


正确答案: 齐云山又名白岳,在安徽省休宁县城45公里处,道教活动颇为兴盛。齐云山作为道教圣地,始于唐代。据史料记载,唐朝乾元年间(公元758—760年),道士龚栖霞,云游至齐云山,隐居于天门岩修炼传法;虽无建迹,却留下道教遗踪。南宋宝庆年间(公元1225—1227年),道士余道元自黟北(黄山)游至齐云山天门岩,得潜师天谷子印记“宜我室此”,遂拜请于居士金安礼、金士龙,建佑圣真武祠于齐云岩。相传真武帝神像为百鸟衔泥塑立,显应于昭。此后云游道士纷至沓来,道教宫官日益增多,齐云山遂成道教名山。崇拜道教的居士信徒,纷纷献地输财,筑祠建观,香火日盛,道士渐增,从而创立了齐云山的道教基业。
明朝,“山岳效灵”,道教活动日趋兴盛,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以后,宫观道房,次第落成;十八年(公元1420年),辟齐云观于齐云岩;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建三清殿于拱日峰下。道士频繁往来于武当山,间或去武夷等山访师求学,以致齐云山宫殿建筑、道规道制,亦多仿效武当。正德十五年(公元1515年)养素道人汪泰元仿武当山建玉虚宫于紫霄崖,建静乐宫于桃花涧;其门徒方琼真继师志建榔梅庵,并往武当取榔梅树植之。武当亦名太和,齐云亦名中和,齐云山道教渐具规模,并成为武当山全真派的一个门派,故古人称之为“江南小武当”。明代中后期,齐云山道教进入鼎盛时期,嘉靖皇帝下旨醮建了“玄天太素宫”,齐云山从此更加声明远播。明嘉靖帝等多次派使臣来山朝拜,并且亲自为宫观撰写碑铭、匾额,一时成为道教正一派的活动中心,来自皖、浙、赣等地的香客达三千之众。

第8题:

文化遗址、文物古迹、宗教圣地属于人文旅游资源。


正确答案:正确

第9题:

简述宗教文化的旅游功能。


正确答案: (1)透过宗教文化遗产,旅游者不仅能获得大量的宗教知识,从而满足求知的欲望。
(2)宗教艺术文化遗产,饱含和散发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为旅游者提供多种美感享受。
(3)宗教仪式活动可以满足游客猎奇的心理。
(4)宗教能满足人们宗教式的情感需求。

第10题:

简述旅游文化的功能。


正确答案: 养“心”的功能——养智、养德、养神、养气。
满足需要、认知、规范、凝聚的功能。
保存、认知、教化、启智、愉悦、凝聚、交流、经济、审美、规范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