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报纸幅面一般有对开对折、四开对折。

题目

常见的报纸幅面一般有对开对折、四开对折。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把一根绳子对折, 再对折, 然后把对折后的绳子剪成三段, 这根绳子总共被剪成几小段?( )

A.9
B.10
C.11
D.12

答案:A
解析:
剪成三段是剪了两刀,对折了两次,所以 2×2^2+1=9。

第2题:

把一根线对折,对折,再对折,然后从对折后线绳的中间剪开,这线被剪成了几段?()

A. 6
B. 7
C. 8
D. 9

答案:D
解析:

第3题:

报纸的幅面是报纸的对折()。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4题:

报纸的开张常见有对开、四开和八开,版面通常是()的倍数。
2

第5题:

把一张足够大的且厚度为0.1毫米的纸连续对折。要使对折后的整叠纸总厚度超过12毫米,至少要对折几次?()

A. 6
B. 7
C. 8
D. 9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意可得:0.1乘2的n次方大于等于12即2N次方小于等于120,可见7次之后能够达到120毫米。故答案为B。

第6题:

把一根线绳对折、对折、再对折,然后从对折后线绳的中问剪开,这根线绳被剪成了几小段?
A.6 B.7 C.8 D.9


答案:D
解析:
。一根线对折一次,剪开后有线段21+1=3(段),再折一次剪开为22+1=5(段),三折后剪开有线段23+1=9(段),故本题选D

第7题:

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方》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手工拉面是我国的传统面食.制作时,拉面师傅将一团和好的面,揉搓成1根长条后,手握两端用力拉长,然后将长条对折,再拉长,再对折(每次对折称为一扣),如此反复操作,连续拉扣若干次后便成了许多细细的面条。
提问:你能算出拉扣6次后共有多少根面条吗?
让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
1根面条拉扣1次成2根,拉扣2次就成2×2根……每拉扣1次,面条数就增加1倍,拉扣6次,共有面条2×2×2×2×2×2=64根。
(二)探索新知
试一试:将一张报纸对折再对折……直到无法对折为止.你对折了多少次?请用算式表示你对折出来的报纸的层数。
让学生操作,记录对折的次数以及报纸的层数,并用算式表示它们的关系。
你还能举出类似的实例吗?
让学生思考并举例。



1.说说有理数的乘方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2.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答案:
解析:
1.有理数的运算是数学中许多其他运算的基础,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有理数的乘方是有理数的一种基本运算,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它既是有理数乘法的推广和延续,又是后续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科学记数法和开方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铺路架桥的作用。在小学里,学生掌握的数的平方与立方只是在正数的范围内,而现在则扩大到了有理数的范围,因此掌握好本节课的内容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有理数的运算的认识,提高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能力;并且将为学生今后学习数的开方打下坚实的基础。

2.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比如:训练学生对同一条件,联想多种结论:改变思维角度,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个性,鼓励创优创新;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开放性问题的出现,不仅弥补了以往习题发散训练的不足,同时也为发散思维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8题:

较适合幼儿制作的版画的常见形式有()。

A、对折印画

B、纸版画

C、实物版画


正确答案:ABC

第9题:

地图的幅面用纸尺寸称为地图的开幅。出版地图时不是通常使用的规格的是()。

A:全张
B:对开
C:四开
D:六开

答案:D
解析:
标准全张纸尺寸为1092mm*787mm。出版单张地图开幅常用的规格有:一全张、二全张、对开、四开。出版图集(册)常用的开幅有:4开、8开、16开、32开。选项A、B、C是常用的开幅,选项D不常用。故选D。

第10题:

按照组卷要求,蓝图需折叠组卷保存,对折叠方法以下选项描述正确的是()。

A折叠幅面以A4(297mm*210mm)为准

B折叠成手风琴“风箱”状

C图标栏外露

D图纸幅面向外


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