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性状的临床意义,错误的是()

题目

脑脊液性状的临床意义,错误的是()

  • A、黄色因红细胞在脊液溶解
  • B、损伤第一管血性,第二、三管颜色变浅
  • C、蛛网膜下腔出血离心后上清液为五色
  • D、红色见于穿刺损伤或蛛网膜下腔出
  • E、蛛网膜下腔出血三管均为血性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黄色脑脊液有何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陈旧性出血;在脑脊髓肿瘤所致脑脊液滞留时,也可呈黄色;黄疸患者;脑脊液蛋白≥1.5g/L,红细胞>100×109/L也可呈黄色。橘黄色见于血液降解及进食大量胡萝卜素。

第2题:

简述脑脊液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正常脑脊液中的白细胞极少,且主要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若出现其它细胞,则提示病理变化:
1.中性粒细胞增多提示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和脑出血。
2.淋巴细胞增多常见于结核性、霉菌性及病毒性感染和无菌性脑膜炎。
3.嗜酸性细胞增多见于脑寄生虫病、结核、药物或食物过敏。
4.浆细胞增多表明局部有免疫反应存在,如浆细胞瘤、多发性硬化症、病毒感染和神经梅毒等。
5.发现含红细胞或含铁血黄素吞噬细胞表明有脑出血。
6.肿瘤细胞可根据形态确证为相应的转移或原发性肿瘤。
7.出现原始及幼稚的白血病细胞为诊断脑膜白血病的唯一指标。

第3题:

符合化脓性脑膜炎的是

A、脑脊液外观呈米汤样浑浊

B、脑脊液外观呈毛玻璃样

C、脑脊液外观呈清亮、微浑

D、脑脊液外观呈血性状

E、脑脊液外观清亮、透明


参考答案:A

第4题:

简述脑脊液中IgG、IgM增加的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脑脊液中IgG增高见于多发性硬化,亚急性硬化性脑炎,结核性脑膜炎和梅毒性脑膜炎等;若脑脊液中出现IgM,则提示中枢神经系统近期有感染。

第5题:

请简述脑脊液常规检查的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正常成人脑脊液量为90~150ml。
1.一般性状检查
(1)颜色:正常脑脊液为无色透明液体。①红色:常因出血引起,主要见于穿刺损伤、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②黄色:常因脑脊液中含有变性血红蛋白、胆红素或蛋白量异常增高引起,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椎管阻塞(如髓外肿瘤)、多神经炎和脑膜炎等;③乳白色:多因白细胞增多所致,见于各种化脓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④微绿色:见于铜绿假单胞菌、肺炎链球菌、甲型链球菌引起的脑膜炎等;⑤褐色或黑色:见于脑膜黑色素瘤等。
(2)透明度:正常脑脊液清晰透明。病毒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膜炎、中枢神经系统梅毒等由于脑脊液中细胞数仅轻度增加,脑脊液仍清晰透明或微浊;结核性脑膜炎时细胞数中度增加,呈毛玻璃样混浊;化脓性脑膜炎时,脑脊液中细胞数极度增加,呈乳白色混浊。
(3)凝固物:正常脑脊液不含有纤维蛋白原,放置24小时后不会形成薄膜及凝块。当有炎症渗出时,因纤维蛋白原及细胞数增加,可使脑脊液形成薄膜及凝块。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时,脑脊液静置1~2小时即可出现凝块或沉淀物;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静置12~24小时后,可见液面有纤细的薄膜形成;蛛网膜下腔阻塞时,由于阻塞远端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常高达15g/L,使脑脊液呈黄色胶冻状。
(4)压力:正常成人卧位时脑脊液压力为0.78~1.76kPa(80~180mmH2O)或40~50滴/分。脑脊液压力增高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颅内各种炎症性病变;脑肿瘤、脑出血、脑积水等颅内非炎症性病变;高血压、动脉硬化等颅外因素;还有其他如咳嗽、哭泣、低渗溶液的静脉注射等。脑脊液压力减低主要见于脑脊液循环受阻;脑脊液流失过多;脑脊液分泌减少等因素。
2.化学检查
(1)蛋白定量及定性试验
1)参考值:蛋白定性试验为阴性或弱阳性。蛋白定量(腰穿)儿童为0.20~0.40g/L;成人为0.15~0.45g/L。
2)临床意义:脑脊液中蛋白质增高主要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如化脓性脑脊髓膜炎为显著增加,结核性脑膜炎为中度增加,脊髓灰质炎和病毒性脑炎、脑膜炎呈轻度增加;其他如脑肿瘤、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梗阻、多发性神经炎、神经梅毒等均可致蛋白质含量增高。
(2)葡萄糖定量试验
1)参考值:2.5~4.5mmol/L。
2)临床意义:脑脊液中葡萄糖含量降低见于:①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中糖含量可显著减少或缺如;②结核性脑膜炎;③累及脑膜的肿瘤(如脑膜白血病)、结节病、梅毒性脑膜炎、风湿性脑膜炎、症状性低血糖等都可有不同程度的糖减少。脑脊液中葡萄糖含量增高主要见于病毒性神经系统感染、脑出血、下丘脑损害、糖尿病等。
(3)氯化物定量检查
1)参考值:120~130mmol/L。
2)临床意义:结核性脑膜炎时,氯化物的含量明显减低,可降至102mmol/L以下;化脓性脑膜炎时氯化物减少不如结核性脑膜炎明显,多为102~116mmol/L;此外,如大量呕吐、腹泻、水肿等情况使血中氯化物减低,则脑脊液中氯化物亦随之减少。其他中枢系统疾患(如病毒性脑炎、脑脓肿等)则多属正常。
3.显微镜检查
(1)参考值:细胞计数成人为(0~8)×106/L,儿童为(0~10)×106/L。
(2)临床意义
1)脑脊液中细胞增多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重要指标。①化脓性脑膜炎时,脑脊液中的细胞数显著增加,达数千×106/L以上,以中性粒细胞为主。②结核性脑膜炎时,细胞数增加,但多不超过500×106/L;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以后淋巴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同时存在是本病的特征。③真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或脑膜炎,细胞总数轻度增加,以淋巴细胞为主。
2)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急性脑膜白血病细胞数正常或稍高,以淋巴细胞为主,同时在脑脊液中可找到肿瘤细胞。
3)脑寄生虫病:脑脊液中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主,可发现血吸虫、阿米巴原虫、弓形虫、旋毛虫幼虫等。
4)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红细胞明显增多,白细胞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4.细菌学检查一般采用直接涂片法,也可用培养或动物接种法。在病理情况下如细菌性脑膜炎,可发现葡萄球菌、脑膜炎双球菌、肺炎球菌、结核杆菌等。

第6题:

脑脊液显微镜检查有何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可发现各种白细胞、细菌或新型隐球菌等;
②脑血管病:在不同病程可发现大量血细胞;
③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白细胞分类计数中以淋巴细胞为主;
④脑寄生虫病:嗜酸性粒细胞和浆细胞增高;还可发现寄生虫的幼虫、虫卵等;
⑤红斑狼疮:可找到LE细胞。

第7题:

简述脑脊液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增加,提示患者血脑屏障受到破坏,常见于脑、脊髓及脑膜的炎症、肿瘤等疾病。
当脑脊液中蛋白质在10g/L以上时,流出后呈黄色胶冻状凝固,而且还有蛋白-细胞分离现象,临床上称为Froin综合征,
是蛛网膜下腔梗阻所致梗阻性脑脊液的特征。

第8题:

试述粪便各种颜色及性状改变的临床意义。


答案:
解析:
正常成人的粪便为黄褐色圆柱状软便,婴儿粪便呈金黄色。病理情况可见以下改变:
(1)水样或粥样稀便:见于各种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腹泻,如急性胃肠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2)米泔样便:呈白色淘米水样,含黏液片块,量大,见于霍乱病人。
(3)黏液脓样或黏液脓血便:常见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癌等。
(4)胨状便:呈黏胨状、膜状或纽带状,见于肠易激综合征,也可见于某些慢性菌痢的病人。
(5)鲜血便:多见于肠道下段出血。
(6)柏油样便;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
(7)灰白色便:见于阻塞性黄疸。
(8)细条状便:由于直肠狭窄致粪便呈扁带状或细条状,多见于直肠癌。
(9)绿色粪便:乳儿粪便稀而绿色或见有黄白色乳凝块均提示消化不良。
(10)羊粪样便:粪便干结坚硬,呈圆球状或羊粪状,有时呈硬条状便,见于便秘。

第9题:

吸痰时如何根据痰液性状判断痰液黏度及其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不同黏度的痰液反映不同的临床情况。痰液黏度分3度:
(1)I度(稀痰):痰如米汤或泡沫样,吸痰后玻璃接头内壁上无痰液滞留;提示感染较轻,如量过多提示湿化过度。
(2)II度(中度黏痰):痰的外观较I度黏稠,吸痰后有少量痰液在玻璃接头内壁滞留,但易被水冲洗于净,提示有较明显的感染,需加强抗感染的措施。
(3)III度(重度黏痰):痰的外观明显黏稠,常呈黄色,吸痰管常因负压过大而塌陷,玻璃接头内壁上滞有大量痰液且不易用水冲净。提示有严重感染或气道湿化不足。

第10题:

脑脊液中CK-BB检查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CK(肌酸激酶)有三种同工酶,脑脊液中主要是CK-BB(脑型)。CK-BB增高主要见于进行性脑积水、继发性癫痫、脑梗死、炎症或脑缺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