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某,男,22岁,学生,未婚。2008年1月8日初诊。3个月前无

题目

黄某,男,22岁,学生,未婚。2008年1月8日初诊。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颜面四肢水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请中医诊治。症见:肢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周身水肿,尿少,大便调。查体:T37.2℃,P100次/分,R19次/分,BP140/90mmHg。神志清,精神不振。心肺听诊无明显异常,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双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肿。舌淡,苔白腻,脉沉缓。辅助检查:尿常规:尿蛋白(++++),红细胞(-)。24小时尿蛋白定量4.0g。血常规无异常。肾功能:BUN6.0mmol/L,SCr130μmol/L,ALB25g/L。【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历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鉴别诊断:请与糖尿病肾病相鉴别(中西医结合),请与鼓胀相鉴别(中医)。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患者姓名:黄某性别:男年龄:22岁职业:学生婚况:未婚主诉:全身水肿3个月现病史: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颜面四肢水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请中医诊治。症见:肢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周身水肿,尿少,大便调。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体格检查:T37.2℃,P100次/分,R19次/分,BP140/90mmHg一般情况:神色:精神不振;形态:无异常;语声:无异常;气息:无异常;舌象:舌质淡,苔白腻。脉象:脉沉缓。皮肤、黏膜、全身浅表淋巴结:无异常头部及其器官:无异常颈项:无异常胸部(胸廓、肺部、心脏、血管):无异常。腹部(肝、脾):无异常二阴、脊柱四肢:双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肿神经系统:无异常实验室检查:尿常规:尿蛋白(++++),红细胞(-)。24小时尿蛋白定量4.0g。血常规无异常。肾功能:BUN6.0mmol/L,SCr130μmol/L,ALB25g/L。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水肿为主症,诊断为水肿,因起病迅速,诊断为阳水。本病当属祖国医学水肿,阳水范畴,证属水湿浸渍。水湿之邪外侵,脾阳被困,脾失转输,水湿内停,发为水肿,小便短少,纳呆,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缓以为水湿浸渍之象。中医鉴别诊断:本病应与鼓胀相鉴别,后者见单腹胀大,面色苍黄,腹壁青筋暴露,四肢多不肿,反见瘦削,后期或可伴见轻度肢体水肿。鼓胀乃肝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气滞、血瘀、水湿聚于腹中。
西医诊断依据:1.全身水肿3个月。2.查体:神志清,精神不振,眼睑水肿,双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肿。4.实验室检查:尿蛋白(++++),红细胞(-)。24小时尿蛋白定量4.0g。血常规无异常。BUN6.0mmol/L,SCr130μmol/L,ALB25g/L。西医鉴别诊断:本病应与糖尿病肾病相鉴别,后者好发于中老年,常见于病程十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早期可发现尿微量白蛋白排出增加,以后逐渐发展成大量蛋白尿和肾病综合征。糖尿病病史及特征性眼底改变可资鉴别。诊断:中医疾病诊断:水肿阳水中医证型诊断:水湿浸渍西医诊断:肾病综合征治疗方案中医治法:运脾化湿,通阳利水。方药: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陈皮10g苍术15g肉桂10g茯苓皮15g大腹皮10g生姜皮9g桑白皮10g泽泻10g猪苓15g厚朴15g白术10g甘草6g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西医治疗原则及方法:1.一般治疗:休息,低盐、低脂、高热量、优质蛋白饮食,明显少尿者限制液体摄入。2.对症治疗:包括利尿、消肿、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减少尿蛋白,预防并发症。3.主要治疗:抑制免疫与炎症反应,如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病例摘要:曹某,男,22岁,未婚,教师。2015年3月11号初诊。患者素有哮喘病史,1周前感受风寒哮喘发作。现症:喉中哮鸣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咳痰不爽,痰黏色黄烦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舌苔白腻,舌尖边红,脉弦紧。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喘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哮病。中医证型诊断:寒包热哮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素有哮喘病史,喉中哮鸣有声为主症,辨病为哮病。现症见喉中哮鸣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咳痰不爽,痰黏色黄,烦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舌苔白腻,舌尖边红,脉弦紧。辨证为寒包热哮证。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中医病证鉴别:哮病和喘证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哮指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治法:解表散寒,清化痰热。方剂名称:小青龙加石膏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麻黄9g,甘草6g,半夏10g,生石膏30g,厚朴10g,杏仁10g,生姜3片、大枣15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2题:

病例摘要:曾某,男,25岁,未婚,无业。2014年3月3日初诊。患者1日前小便频数,淋沥涩痛。现症:小便热涩刺痛,尿色深红,疼痛满急加剧,舌尖红,苔黄,脉滑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癃闭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淋证。中医证型诊断:血淋。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小便频数,淋沥涩痛为主症,辨病为淋证。现症见小便热涩刺痛,尿色深红,疼痛满急加剧,舌尖红,苔黄,脉滑数,辨证为血淋。湿热下注膀胱,热甚灼络,迫血妄行。中医病证鉴别:二者都有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之症状,但淋证尿频而尿痛,且每日排尿总量多为正常,癃闭则无尿痛,每日排尿量少于正常,严重时甚至无尿。但癃闭复感湿热,常可并发淋证,而淋证日久不愈,亦可发展成癃闭。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方剂名称:小蓟饮子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小蓟15g,生地黄15g,白茅根30g,旱莲草9g,木通6g,生甘草梢6g,滑石(包煎)15g,山栀10g,当归10g,蒲黄(包煎)10g,土大黄10g,马鞭草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3题:

刁某,男,57岁。半月前突发耳鸣如潮,听力下降,兼见胸闷,痰多黄稠,口苦,舌红,苔薄黄而腻,脉滑数。治疗除主穴外,宜加用

A、足三里、气海

B、太冲、丘墟

C、丰隆、内庭

D、外关、合谷

E、脾俞、肾俞


参考答案:C

第4题:

某高血压患者,男,53岁,初诊高血压,血压168/ 00mm Hg,无合并症,推荐两种药物联合使用,下列哪种药物组合不是优先推荐的()


答案:A类+B类

第5题:

病例摘要:焦某,男,28岁,已婚,司机。2014年1月2日初诊。患者六个月前醉酒后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小便黄。现症:身目发黄,黄色鲜明,上腹、右胁胀闷疼痛,牵引肩背,身热不退,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呕吐呃逆,尿黄赤,大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萎黄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黄疸。中医证型诊断:胆腑郁热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皮肤巩膜黄染为主症,辨病为黄疸。现症见身目发黄,黄色鲜明,上腹、右胁胀闷疼痛,牵引肩背,身热不退,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呕吐呃逆,尿黄赤,大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滑数,辨证为胆腑郁热证。湿热砂石郁滞,脾胃不和,肝胆失疏。中医病证鉴别:黄疸与萎黄均可出现身黄,黄疸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失疏,胆汁外溢;其主症为身黄、目黄、小便黄。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食滞虫积或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其主症为肌肤萎黄不泽,目睛及小便不黄,常伴头昏倦怠、心悸少寐、纳少便溏等症状。治法:疏肝泄热,利胆退黄。方剂名称:大柴胡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柴胡9g,黄芩10g,半夏9g,大黄10g,枳实9g,佛手9g,郁金10g,茵陈15g,山栀10g,白芍10g,甘草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6题:

病例摘要:冯某,男,20岁,未婚,学生。2014年6月18日初诊。患者1天前出现腹部胀痛,伴胃脘痞满。现症:腹部胀痛,烦渴引饮,大便秘结,潮热汗出,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胃痛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腹痛。中医证型诊断:湿热壅滞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腹部胀痛伴胃脘痞满为主症,辨病为腹痛。现症见腹部胀痛,烦渴引饮,大便秘结,潮热汗出,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辨证为湿热壅滞证。湿热内结,气机壅滞,腑气不通。中医病证鉴别: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常伴有胃痛的症状,胃痛亦时有腹痛的表现,常需鉴别。胃痛部位在心下胃脘之处,常伴有恶心、嗳气等胃病见症,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上述症状在腹痛中较少见。治法:泄热通腑,行气导滞。方剂名称:大承气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大黄(后下)10g,芒硝(溶服)15g,厚朴10g,枳实9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7题:

病例摘要:谭某,女,20岁,未婚,学生。2016年4月14日初诊。患者平素性情急躁。2天前见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现症:情绪不宁,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目赤,耳鸣,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癫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郁证。中医证型诊断:气郁化火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为主症,辨病为郁证。现症见情绪不宁,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目赤,耳鸣,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辨证为气郁化火证。肝郁化火,横逆犯胃。中医病证鉴别:两者均与五志过极、七情内伤有关,临床表现都有心神失常症状。郁证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癫证多发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别,病程迁延,主要表现为精神错乱,失去自控能力,心神失常的症状极少自行缓解。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火。方剂名称:丹栀逍遥散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柴胡9g,薄荷6g,郁金6g,制香附6g,当归9g,白芍9g,白术9g,茯苓9g,丹皮6g,栀子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8题:

病例摘要:周某,男,46岁,已婚,农民。2015年8月4日初诊。患者1月前过度劳作后出现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尿频量多。现症:逐渐消瘦,烦热多汗,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口渴症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消渴(上消)。中医证型诊断:肺热津伤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尿频量多为主症,辨病为消渴。现症见消渴,辨证为肺热津伤证。肺脏燥热,津液失布。中医病证鉴别:两者都可出现口干多饮症状。口渴症是指口渴饮水的一个临床症状,可出现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尤以外感热病为多见,但这类口渴各随其所患病证的不同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不伴多食、多尿、尿甜、瘦削等消渴的特点。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方剂名称:消渴方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天花粉9g,葛根6g,麦冬6g,生地黄6g,藕汁6g,黄连6g,黄芩6g,知母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9题:

某高血压患者,男,53岁,初诊高血压,血压168/100mm Hg,无合并症,推荐两种药物的?()


答案:c类+D类

第10题:

某男,发病初起,咳嗽、咳痰不爽,痰色黏稠色黄,发热重,恶寒轻,无汗,口微渴,头痛,鼻塞,舌边尖红,苔薄微黄,脉浮数。其治疗首选( )。


正确答案:A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