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刑罚起源于农

题目

礼乐刑罚起源于农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提出国家、刑法、礼乐起源于“农”说的思想家是()

A.张之洞

B.魏源

C.康有为

D.龚自珍


参考答案:D

第2题:

龚自珍提出国家、刑法、礼乐起源于农是在哪本著作中()

A.《农宗篇》

B.《与人笺》

C.《明良论四》

D.《释风》


参考答案:A

第3题:

龚自珍认为国家、刑法、礼乐起源于农。()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

第4题:

礼乐崩坏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滥用刑罚。


正确答案:错误

第5题:

名、言、事、礼乐、刑罚、民,是孔子对正名的正向阐释。


正确答案:错误

第6题:

简述龚自珍的国家、刑法、礼乐起源于“农”说


参考答案:

在《农宗篇》中,龚自珍提出了国家、刑法、礼乐起源于“农”的理论,他认为中国古代“未有后王君公”,“未有礼乐刑法与礼乐刑法之差”。很久以前,在自然生长植物缺乏的社会里,人们才开始自己生产食物。有能力耕种土地的人,就成为土地的主人。占有土地较多的人,能举办体面的祭祀,有能力在群众中定下各种名目的规章制度,名之曰礼、乐、法。也就是说,先有农业生产,然后才有国家、刑法、礼乐等制度。龚自珍认识到了国家、刑法、礼乐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对于否定君权、法律、礼乐的神圣性和永恒性,有积极意义。


第7题: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的主张出自()。

A孟子

B孔子

C周公

D双荀子


B

第8题: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的主张出自( )。

A. 孟子

B. 孔子

C. 周公

D. 荀子


参考答案:B               

第9题:

以下哪几项是孔子认为需要正名的缘由?()

  • A、名不正,则言不顺
  • B、言不顺,则事不成
  • C、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 D、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正确答案:A,B,C,D

第10题:

翻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正确答案: 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