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在上海发表演讲时说:“了解中美文化观念上的差

题目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在上海发表演讲时说:“了解中美文化观念上的差异非常重要。美国历史只有两百年,而中国有五千年历史。中国人确信他们的历史至少有四千八百年不需要美国参与。”(摘自凌志军《交锋》)基辛格此番讲话的真正意图是()

  • A、高度赞扬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 B、指出中美文化观念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 C、强调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不可逆转
  • D、认为美国企图干涉中国内政是不明智的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D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1972年2月,美国总统杜鲁门访问中国,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标志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

判断对错

参考答案:错误


参考答案:错

第2题:

(一)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2009年5月11日在出席“中国的和平发展:机遇与挑战”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澳门回归祖国10周年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主题演讲,和澳门理工学院学生真情对话及举行记者会,就中美关系发展、两岸发展和“一国两制”等方面发表了看法。

作为开创中美关系的重要人物之一,基辛格透露,当年两岸都认同一个中国,美国也十分清楚此点,所以一开始就明确了一个中国的政策,这成为中美关系的基础,就算到现在,美国政府也不会改变这个政策。

基辛格说,外交政策基于国家的利益,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多于分歧,所以中美合作能解决很多问题,包括当前的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的巨大发展,基辛格认为,这是中国人民自己努力的结果,也因此得到了各国投资者的信任。

基辛格说,一个国家如果有了突出的变化,会带来国际上的冲击,有些人就会非常紧张。但他认为,一个和平发展的世界需要的是合作和友谊,中美应该互相学习,作为可以互相信任朋友,不是每个观点大家都同意,所以“同志们,让我们一起来应付这些共同的问题吧。”

对于“一国两制”,基辛格肯定,中国已经尽了非常大的努力来实行“一国两制”,当然其中并不容易,但是已经非常成功,就从澳门来看,从实施的初衷到现在见到的效果来说,就是很成功的。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也可以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一个模式。

46.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是在( )。

A.1979年

B.1982年

C.1983年

D.1984年


正确答案:B
46.B[解析]1981年的时候,叶剑英委员长发表了“叶九条”的谈话,允许台湾保持现制度不变,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l982年1月11日邓小平接见来华访问的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基时明确提出:“叶九条”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不只是台湾问题,还有香港问题。1982年9月,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第一次来华访问。邓小平在会谈中把“一国两制”作为确定解决香港问题的原则确定下来。

第3题:

(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

A、1972年2月

B、1972年3月

C、1972年4月


答案:A

第4题:

20世纪70年代,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其标志是(  )

A.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展开“乒乓外交”
B.1971年,基辛格博士秘密访问中国,与周恩来举行会谈
C.中美两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
D.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新中国成立以后中美关系由对抗走向正常化这一过程的了解情况。新中国成立以后,美国采取抵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指的是中美之间结束这种对抗局面,其标志是《中美联合公报》的签订。1972年中日建交;1979年中美建交,中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第5题:

周总理在欢迎基辛格二次访华的宴会上说,“(中美关系的恢复)要归功于毛主席和尼克松总统。当然,一定也要有一个人做先导,这个先导就是基辛格博士。”

这说明( )。

A.基辛格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B.基辛格对促进中美关系改善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C.毛主席和尼克松总统是中美关系改善的推动者

D.基辛格为中美关系的改善奠定了基础


正确答案:D
32.D.[解析] 本题属于词句理解题,要求考生对周总理的话进行理解分析。既然是欢迎基辛格的宴会,自然是针对基辛格才出此言,排除C项。基辛格是中美关系恢复的“先导”,也即是为中美关系的恢复做出了前期的贡献,奠定了基础,同义替换为D项。A项没有提到,B项“决定性”作用和“先导”不符。所以选择D选项。

第6题:

( )年( )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

A.1975年1月

B.1974年10月

C.1972年2月


参考答案:C

第7题:

尽管不知道未来的世界格局究竟会怎样,但冷战后美国独大的情形正在弱化.《大国的兴衰》的作者保罗·肯尼迪日前撰文指出,一场跨越国界的大动荡常常会动摇世界的根基,金融危机中最大的变迁或许是美国在2009年将衰落.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则推测,中美关系需要提高到一个新高度,构成一种服务于沟通命运的关系,就像二战后大西洋两岸的美欧关系一样.成为世界稳定的新希望.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

A.美国将在2009年衰落

B.金融危机导致美国的衰落

C.美国的影响力正在减小

D.中美关系亟须改善


正确答案:C
C[解析]文段的行文脉络为总一分式.首句开门见山地提出可以肯定的是“冷战后美国独大的情形正在弱化”.接下来都是对首句核心观点的举例说明.C项正是首句核心观点的同义转换,为正确选项.ABD三项都是围绕所举的例子展开讨论,应予以排除.

第8题: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开始访问我国。并于2月27日,在上海发表了《中美上海公报》,开辟了中美关系的新前景。

A、尼克松

B、肯尼迪

C、福特

D、卡特


参考答案:A

第9题:

习近平在《上海联合公报》发表40周年纪念活动上致辞:“……太平洋之大、世界之广, 足以包容崛起的中国与美国。”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表示:“美国正试图与这个崛起中的大国合作,推动其崛起成为一个对全球安全、稳定和繁荣的积极贡献者。”美国不寻求遏制中国,并将致力推进建设中美“积极合作而全面的关系”。这些表明()。

A.中美两国的外交目标和利益追求完全相同
B.奥巴马希望美国与中国共同合作、主宰世界
C.希拉里访华预示着美国放弃对中国的敌视政策
D.中美两国在国际上应承担大国责任

答案:D
解析:
由于中美两国的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不同,中美之间一直存在摩擦,时好时坏。从材料中无法得出两国的外交目标和利益追求的一致性,排除A项;美国一直追求世界霸权,不可能与中国合作主宰世界,况且中国一再声明不称霸,排除B项;希拉里访华仅仅是美国外交的一部分,美国不会因此放弃对华的歧 视,排除C项;“太平洋之大、世界之广,足以包容崛起的中国与美国”可表明中美两国在国际上应承担大国责任,D项正确。

第10题:

了解中美文化观念上的差异非常重要.美国历史只有200年,而中国有5 000年历史,中国人确信他们的历史至少有4 800年不需要美国参与。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此番讲话的真正意图是( )。

A.不认同美国干涉中国内政
B.强调世界格局应当多极化
C.认同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
D.高度赞扬中国悠久的文化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美关系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基辛格强调中国大部分历史不需要美国的参与,言外之意是说美国企图干涉中国内政是不明智的。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