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给出AiRCom格式的传播模型公式以及各个参数的意义

题目

请给出AiRCom格式的传播模型公式以及各个参数的意义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PAthloSS=k1+k2logD.+k3HmS+k4log(HmS)+k5log(HefF.+k6log(HefF.logD.+k7(diffRACtioNloSS)+ClutteRloSS
其中d指移动台到基站天线的距离,单位是千米;Heff指基站发射天线的有效高度,单位是米;HmS是移动台天线的高度,单位是米;diffRACtioNloSS是散射损耗;ClutteRloSS是地物的损耗校正因子。
K1:衰减常数
K2:距离衰减系数
K3、K4:移动台天线高度修正系数
K5.K6:基站天线高度修正系数
K7:绕射修正系数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请给出信噪比的定义公式,并解释其中各项参数。


本题答案:(RSCP/InterferencE.xSF
其中:
-RSCP:接收信号码符号功率,即指定信道(如DPCH、PRACH、PUSCH或HS-SICH)的码符号功率。
-Interference:同一时隙内,接收器不能消除的信号干扰。
-SF:信道使用的扩频因子。

第2题:

网络模型用什么表示各类实体以及实体间的联系。

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答案:网络结构

解析:网状模型的概述:用网络结构表示实体类型及其实体之间联系的模型。顾名思义,一个事物和另外的几个都有联系,这样构成一张网状图。

第3题:

简述上行接收机灵敏度的计算以及各个参数的意义。


正确答案:接收机灵敏度是链路预算的重要指标,主要和噪声功率、接收机的噪声系数,以及对应业务所需的SNR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Reference Sensitivity=Noise Power+ Noise Figure +SNR
 1.Noise powe又称白噪声,其功率和热噪声的功率谱密度和接收机的带宽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Noise power= Noise power spectrum density *Bandwidth
而热噪声的功率谱密度主要取决于温度,计算公式如下:
Noise power spectrum density=k*T
其中:? K:Boltzmann 常数—— 1.381×10-23(J/K) ? T:Kelvin 温度 ,即绝对温度(K)
对于常温(17 ℃,T=290K), Noise power spectrum density为-174dBm/Hz。
2.噪声系数(NF)
噪声系数是输入信噪比/输出信噪比。它是衡量设备自身性能的重要参数。 它反映的是信号经过系统后信噪比恶化的程度,是接收机的关键指标之一,它直接影响了接收机的灵敏度。目前我司eNodeB 设备接收机噪声系数为3dB。
3.SNR取值和各典型业务相关,可以通过通过链路级仿真获得不同环境下所需的SNR.

第4题:

在()选项中,可以修改查询的报表时间

  • A、文件下的公式取数参数
  • B、查看下的公式取数参数
  • C、工具菜单下的公式取数参数
  • D、格式菜单下的报表属性

正确答案:C

第5题:

Atoll仿真软件中,SPM模型不可以与aircom格式的传播模型相互转化。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A

第6题:

仿真时,我们用的传播模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标准宏小区模型,一种是SPM(标准传播模型),这两种传播模型的区别主要有()

A.没有区别。

B.公式中距离的单位不同,标准宏小区模型用的是米,SPM传播模型用的是千米。

C.标准宏小区模型最后一个参数是Kdiff,而SPM模型最后一个参数是ClutteR_loSS.

D.以上全对


本题答案:B, C

第7题:

何为生产纲领,给出年产量的公式并指出公式中各参数的含义?


答:

第8题:

共存系统的干扰可以用广义的邻道干扰比ACIR来衡量,它的公式是什么?以及公式中各个参数的意义。


参考答案:ACIR=1/((1/ACLR)+(1/ACS)) ACIR定义为在一条干扰链路上干扰源发送的总功率与受害者接受到的总干扰功率的比率 ACLR定义为主信道的发射功率与测得的相邻或相间RF信道功率之比 ACS定义为接受滤波器在指定信道频率上的衰减与在相邻信道频率上的衰减的比值。

第9题:

请正确给出贫困发生率的计算公式。


正确答案: 贫困发生率=(贫困村贫困人口数÷贫困村农村人口数)×100%

第10题:

请描述快速原型过程模型的各个阶段。


正确答案: 快速原型方法的目的是解决软件需求不明确给开发带来风险的问题,其关键在于尽可能“快速”地建造原型,通过用户对原型的评价最终确定系统的需求。
原型需求分析:分析和提炼所收集到的客户需求;
原型开发:基于初步的需求快速建造一个可以运行的软件原型,实现客户或未来的用户与系统的交互;
原型评价:由用户或客户对该原型进行评价,需要的话再进一步细化待开发软件的需求,并继续调整原型直至需求确定下来为止。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