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琵琶记》结构的艺术特色。

题目

简述《琵琶记》结构的艺术特色。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琵琶记》的结构采用双线对比交错发展的方式,从第七出起,一面写蔡伯喈蟾宫折桂,入赘相府,享尽荣华富贵;一面写赵五娘含辛茹苦侍养双亲,步步陷入绝境。两条线索交错发展:一出演赵五娘遭逢饥荒,一出演蔡伯喈洞房花烛,一出演赵五娘“糟糠自厌,”一出演蔡伯喈荷池弹琴;一边中秋宴饮,良宵赏月;一边剪发买葬,包土筑坟。两种生活形成鲜明对比,互相映衬,突出了赵五娘的悲剧形象,强化了悲剧气氛,收到了强烈的戏剧效果。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官场现形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官场现形记》的作者李宝嘉,字伯元,别号南亭亭长,笔名有游戏主人、讴歌变俗人等,江苏武进(今常州)人,生于山东。作品除《官场现形记》外,还有《文明小史》、《中国现在记》、《活地狱》、《海天鸿雪记》、《庚子国变弹词》等。
《官场现形记》是李宝嘉的代表作,也是当时揭露官场最有代表性的一部长篇小说。《官场现形记》揭露了官场的腐败和黑暗,这也是近代新体小说比较普遍的思想内容。但这部小说却比其他同类小说显示出独到的深刻性。这首先表现在它不是一般地描写官吏的贪污枉法,官场的黑暗腐败,而是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清政府的损官制度和卖官鬻爵的腐败风气,在一不定程度上提示了封建统治的腐败没落。其次,表现在小说还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场中官与钱的肮脏关系。再次,还表现在对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进行揭露、表示愤慨,表现了作者反对侵略者的爱国热情。
《官场现形记》是近代新体小说中艺术性较高的代表作之一。在结构上,基本上仿效《儒林外史》的块状结构形式,以官场的腐败黑暗为主线,把20多个没有必然联系的相对独立的故事和近百人的活动联缀起来。在故事的安排上,注意交错杂陈,不断变换时间和地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故事性质大抵相同、思想内容并无大异的不足,颇能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小说最具特色的,是讽刺艺术的运用。作品大多运用漫画式的讽刺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人物的音容体态,在形与神的似与不似之中,产生感人的艺术力量。在语言运用上,小说是用近代白话文来写的,语言朴实、浅白、也注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表现了近代白话文向语文合一方向发展的趋向和强大生命力。

第2题:

《琵琶记》取得了哪些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1)《琵琶记》在人物塑造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在人物心理刻划方面尤为突出。不仅塑造出蔡伯喈这一中国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也塑造了赵五娘贞烈守礼行孝的形象。
(2)它的情节,沿着两条线索发展。一条写蔡伯喈离家后的件件遭遇;一条写赵五娘在家中的种种苦难。在关目安排上特别注意让两条线索交叉进行,让不同的生活场景对比衔接。
(3)在语言运用方面,能配合人物不同的处境以及两条线索的开展,运用两种不同风格的语言。赵五娘一线,语言本色;蔡伯喈一线,词藻华丽。另外,其语言也富于动作性。不少唱词、对白能与角色动作结合,成为蕴味深厚的潜台词。
(4)《琵琶记》借鉴和吸收了杂剧创作的文学成就,因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第3题:

简述元代四大南戏之一《拜月亭记》的艺术特色。
(1)剧本运用误会巧合的手法,使得关目奇巧而颇具匠心,剧情发展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2)曲文本色自然,贴合人物身份和性格,有较强的感染力。

第4题:

简述《官场现形记》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1)结构上基本仿效《儒林外史》块状结构形式,以官场的腐败黑暗为主线,把20多个没有必然联系的相对独立的故事和近百人的活动联缀起来;
(2)在故事安排上,注意交错杂陈,不断变换时间和地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故事性质大抵相同,思想内容并无大异的不足,颇能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小说最具特色,是讽刺艺术的运用,作品大多运用漫画式的讽刺夸张式的遣责,产生感人的艺术力量;
(4)在语言运用上,用白话文来写,语言朴实、浅白,也注意人物语言个性化。

第5题:

论高明《琵琶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琵琶记》写蔡伯喈和赵五娘的故事,交织看婚姻和家庭伦理的内容。作者的主观意图在通过蔡伯喈的“全忠全孝”和赵五娘的“孝妇贤妻”来宣扬贤孝,提倡风化。但作品所表现出的思想内容却远比作者的主观意图丰富。通过蔡伯喈为追求“全忠全孝”而陷于不忠不孝,表明蔡家的悲剧不是他道德品质恶劣造成的,而在于不可抗拒的社会势力,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某种不满;从蔡伯喈的思想矛盾、精神痛苦、对求功名的忏悔,以及他既牢骚满腹又因循苟且的性格特征,不仅反映了封建书生的软弱动摇,也反映了士人被各种社会势力扭曲了的双重人格,和他们在伦理道德和现实政治挤压下元所适从的两难境地,引发人们对封建道德本身合理性的怀疑。赵五娘的形象也远非“孝妇贤妻”所能限定。作者力图把她塑造成一种道德人格,但她身上表现出的吃苦耐劳、淳朴善良、孝敬老人,舍己为人等,都体现了中国劳动妇女共有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这些都使作品具有了更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 《琵琶记》在艺术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首先,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主要人物蔡伯喈和赵五娘的生动形象,这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较好地体现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其次,在戏剧结构上,采用了双线交错的结构手法。作品在交待完剧中人物后,从蔡伯喈离家赴试开始,剧情就沿两条线发展:一条是蔡伯喈登第、为官、入赘,在牛丞相家享受荣华富贵;另一条线是赵五娘在家苦守、劝慰公婆、糟糠自厌、剪发买葬。两条线的场景在剧中交错出现,环环相套,最后汇到一起,足见其关目安排独具匠心。再次,此剧的曲词十分出色:体贴人情,委曲必尽;描写物态,如在目前,能根据剧中不同人物的身份和处境。写出不同风格的曲词,如牛小姐的唱词比较文雅华丽,而赵五娘的唱词则凄婉质朴,纯是本色之语。这种个性化的曲词对传情达意,塑造人物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琵琶记》是元代南戏中最杰出的作品,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有“神品”、“绝唱”之誉。

第6题:

《琵琶记•糟糠自厌》在思想和艺术上有何成就?


正确答案:《糟糠自厌》是《琵琶记》中最精彩,最感人,最脍炙人口的一出戏,无论在思想还是艺术上,这出戏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蔡伯喈上京赴考,赵五娘独自担负其全家的生活重担。由于连年灾荒,生活极其艰难。为了侍奉公婆,赵五娘强支病体,典尽服饰,吃尽了千辛万苦,把仅有的细米孝敬公婆,自己却忍饥挨饿,以糠度日。
在思想上,《糟糠自厌》首先突出地表现了赵五娘在极端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任劳任怨、坚忍不拔和舍己为人、勇于自我牺牲的高贵精神,歌颂了在封建制度下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古代劳动妇女那种善良、勤劳坚忍,尽责的传统美德。其次,《糟糠自厌》通过对赵五娘一家艰苦生活的描写,生动地反映了封建时代人民的深重灾难,并对之寄予了深切的同情。第三,《糟糠自厌》对赵五娘悲惨生活的描写在客观上对造成这场悲剧的朝廷、权臣和科举制度提出了控诉。
在艺术上,《糟糠自厌》的成就首先在于细致入微,丝丝入扣的心理描写。如对赵五娘吃糠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就非常成功,作者首先写出了赵五娘不得不吃糠的具体困难,接着写吃糠的难于下咽,由此赵五娘以糠自比,进一步由糠想到米,由自己遭遇的悲苦想到相见无期的丈夫。这是一个实际上被遗弃的妇女的沉痛自白。其次,《糟糠自厌》的曲词朴素、形象,感情色彩强烈,具有浓郁的悲剧性。如开头的两支[山坡羊]描述了赵五娘不得不吃糠的苦衷,感情悲苦,风格凄惨,有力地强化了作品的悲剧气氛。正是因为这出戏在艺术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才深得曲家和读者的推崇和赞赏。

第7题:

高明《琵琶记》的主题思想以及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主题思想:借辞试不从、辞婚不从、辞官不从的情节和满门旌表的结局,宣传忠、孝、贞、烈等传统道德,也揭示了文人所面对的“忠孝不能两全”的困境。
艺术成就:
(1)结构上以两条线索展开情节,一条线索写蔡伯喈在京城的安逸富贵与忧思,一条线索写赵五娘在家乡的艰难挣扎。两条线索相互对照,交叉进行,互相呼应。
(2)对人物内心的刻画,细致、深入。如“五娘吃糠”中借糠和米的关系来比喻自己和夫婿蔡伯喈的不同处境,朴素的语言,形象的比喻,细腻揭示赵五娘内心的痛苦。
(3)语言贴切,切合人物身份与戏剧场景。如写赵五娘在乡间的生活时语言比较直白,写蔡伯喈在相府的生活时,文字则比较漂亮、委婉。

第8题:

试述《琵琶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高明是一位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剧作家,存有根深蒂固的封建伦理观念。
剧中主要人物蔡伯喈本无意仕进,想守住年迈的父母,“甘守清贫,力行孝道”。可父母和周围的亲朋却坚决要他上京应试,他的父亲蔡公甚至以“不为禄仕,所以为不孝”相逼。由于长期远游在外,不能侍养父母,蔡公死前骂他不孝。在众人眼中,他对父母生不能养,死不能葬,是大逆不道。他本人身居官位入赘相府,让含辛茹苦的贤妻在家守活寡,于心何忍。违心地做自己不愿做之事,尚要背负骂名,又何等痛苦。《琵琶记》塑造蔡伯喈形象的意义,并不全在他是否忠孝,还在于他的矛盾性格、精神痛苦及他对求取功名的忏悔。这不仅反映 出当时士人的软弱动摇,还反映出士人为科举制度扭曲了的双重人格。许多透视人物心灵矛盾的曲词,细致地描写了蔡伯喈违心时的苦闷、徘徊和无奈.剧中另一位主要人物赵五娘,在蔡伯喈入京赶考之前,已意识自己将来处境艰难,但她还是答应在家好好侍养公婆让丈夫放心离去。当蔡伯喈入赘相府后,她实际上已成弃妇,可她仍把赡养老人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义务。她宁愿自己受委屈,有泪往肚里流,也决不让老人感到不安。家境贫寒,又遇荒年,她筹得米粮让公婆吃,自己暗吞糠秕。婆婆猜疑,明嗔暗察,她也不忍说出实情,默默忍受一切不幸和苦难总之,《琵琶记》意在宣扬封建的忠孝道德,但在客观上也让观众看到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及其家庭的摧残,表现了中国劳动妇女的吃苦耐劳、淳朴善良,体现了敬养老人、患难与共的高尚情操。《琵琶记》在人物塑造、剧情结构和曲词语言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成为元代南戏最杰出的作品。明代曲论家称它为传奇中的“神品”,南戏中的“绝唱”。具体而言,可分为三:
第一,成功地塑造了蔡伯喈、赵五娘的舞台形象。前文已论,兹不赘述。
第二,双线交错的戏剧结构。《琵琶记》采用双线交错的结构手法,交待完剧中人物之后,从蔡伯喈离家赴试开始,剧情就沿两条线索发展。一条线是蔡伯喈登第、为官、入赘,在牛丞相府享荣华富贵;另一条线是赵五娘在家苦守、劝慰婆婆、糟糠自餍,剪发买葬。一环套一环,然后再汇聚一起,关目的安排别具匠心。 
第三,曲词风格多样,委曲必尽。 《琵琶记》的曲词能体贴人情,委曲必尽;描写物态,如在目前 。作者能根据剧中不同人物的身份和处境,写出不同风格的曲词。如牛小姐的唱词就写得比较文雅华丽,赵五娘的曲词则凄婉质朴,纯是本色语。在“糟糠自餍”一出中,赵五娘独唱的四支“ 孝顺歌”,历来被认为是作者的神来之笔。

第9题:

简述《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1)人物心理刻划突出。作品注意多角度地展示人物内心。
(2)情节布局上采用双线结构。一条写蔡伯喈离家后的遭遇;一条写赵五娘在家的苦难。
(3)语言上不同人物用不同风格的语言。赵五娘,语言本色;蔡伯喈,词藻华丽。

第10题:

试分析白居易《琵琶行》一诗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白居易《琵琶行》一诗的艺术特色如下:
第一,对音乐的描写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诗中不仅写出了音乐节奏和旋律,又写出了弹者和听者感情的交流。
第二,诗的结构缜密,剪裁详略得当,过渡自然,脉络鲜明,情节曲折有致。第三,诗的语言平易晓畅,雅俗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