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乐歌”对我国音乐发展的作用和意义是:()。

题目

“学堂乐歌”对我国音乐发展的作用和意义是:()。

  • A、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
  • B、对中国近代音乐从创作、音乐理论、器乐及音乐教育等各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五四运动以来的新音乐发展提供了经验。
  • C、产生和发展了我国专业音乐创作和专业高等音乐教育。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B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学堂乐歌”的出现在中国音乐史上有何重大意义?


正确答案:学堂乐歌的出现,不仅在思想启蒙方面给予当时的青少年学至以深刻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它为中国音乐带来了一种新的音乐形式,即学堂乐歌的集体歌唱形式,它为我国后来蓬勃发展的群众歌咏运动打下了基础。虽然西方传教士很早就将西方音乐及音乐理论带到中国,但始终未被大多数中国人所接受。然而,学堂乐歌的发展却使得西方音乐及各种艺术形式(当时主要是唱歌、演奏风琴、钢琴、提琴等)得到了初步的介绍和传授。尤其是有关西方音乐的记谱法(五线谱和简谱)和基本乐理的介绍,使得西方音乐在中国社会的传播更加广泛,同时也促使当时的中国音乐界去思考如何走向世界,建立起一种新的中国音乐文化。此外,学堂乐歌还为中国造就了一批传播现代音乐文化和创建、发展学校音乐教育的音乐家。因此,学堂乐歌对于我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发展是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的。

第2题:

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1)是我国清末民初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产生的一种音乐文化现象,在中国封建社会和近代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音乐文化转型的桥梁。在完成历史使命之后,便销声匿迹,为专业音乐创作各种的音乐形式与作品所取代。
(2)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音乐文化,是我国近代传播西方音乐的主要渠道。尤其是五线谱、简谱和音乐的基本乐理的推广。
(3)是以学堂为中心发展与推广起来,为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为我国近代培养了一批传播现代音乐文化和发展学校音乐教育的音乐家。
(4)歌唱形式反映十九世纪末以来中国人民在饱受帝国主义侵略的背景下盼望变新图强的思想情感,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对中国近代音乐的发展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

第3题:

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始于()

A.洋务运动

B.维新运动

C.学堂乐歌

D.上海国立音专的成立


参考答案:C

第4题:

学堂音乐歌代表人物有哪些?


正确答案:在学堂乐歌的发展过程中,最有贡献和影响的是沈心工,李叔同等音乐家。此外,像曾志忞,李华萱等人也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启蒙音乐家。

第5题:

简述学堂乐歌发展经历的阶段?


正确答案:①辛亥革命以前将近10年
②辛亥革命以后将近10年
③五四运动以后至抗日战争爆发以前

第6题:

在学堂乐歌的发展中,贡献最大的音乐教育家是沈心工和()。

  • A、李叔同
  • B、聂耳
  • C、李锦辉
  • D、黄自

正确答案:A

第7题:

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始于()

  • A、洋务运动
  • B、维新运动
  • C、学堂乐歌
  • D、上海国立音专的成立

正确答案:C

第8题:

学堂乐歌大多选取日本和欧美的歌曲旋律填词而成。下列由我国音乐家自创的学堂乐歌是( )。


A.沈心工《竹马》
B.李叔同《送别》
C.李叔同《春游》
D.沈心工《体操——兵操》

答案:C
解析:
本题中涉及到中国近代音乐史中学堂乐歌时期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沈心工、李叔同,并对相关的学堂乐歌时期音乐的特点也有所考查。

A项:《竹马》由沈心工填词。这是一首短小简练、易唱易记的学堂乐歌,1911年沈心工采用民间流行的《马队喇叭调》的音乐素材写成的。全曲歌词浅显易懂、意味深长,曲调结构简单,旋律朗朗上口,具有鲜明的儿童特点,是《沈心工新编儿童歌曲》中最受欢迎的一首歌曲。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李叔同留日期间,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于1915年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与题干不符,排除。

C 项:《春游》是我国最早的一首三声部声乐作品,也是中国作曲家运用西洋作曲技法进行多声部音乐创作的最早探索。与题干相符,当选。

D 项:沈心工编写出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乐歌之一《体操——兵操》,又名《男儿第一志气高》。与题干不符,排除。

第9题:

“学堂乐歌”是我国音乐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产生于。()

  • A、新中国建立初期。
  • B、民国时期。
  • C、清末民初

正确答案:C

第10题:

试述学堂乐歌及其音乐创作手法的特点。


正确答案: 学堂乐歌指的是20世纪初期,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中国近代的新音乐以学堂乐歌为代表,步人了一个新的阶段。作为中国音乐历史上的新品种,学堂乐歌的出现不仅有着深刻的社会内因,还有着鲜明的外力作用。它“对于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对于中国走向近代化社会的行程,起到了促进作用”。学堂乐歌的创作继承了我国古代词调音乐“倚声填词”的传统,采用现代曲调填写歌词。
其曲调来源主要有:
(1)日本、欧美等歌调:如《体操一兵操》素材来源于日本儿童歌曲《手戏》,《何日醒》根据日本歌曲《樱井诀别》填词,《送别》根据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填词等。
(2)基督教赞美诗曲调:如李叔同的《无衣》《爱》等。
(3)中国传统乐曲和民歌曲调:如《祖同歌》曲调源于《老六板》,《放学》采用《茉莉花》曲调等。此外,学堂乐歌中也有少量自创曲调的作品,如《黄河》《春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