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论析《阿Q正传》的批判与讽刺特色及卓越的语言艺术。

题目

举例论析《阿Q正传》的批判与讽刺特色及卓越的语言艺术。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阿Q正传》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正确答案: 《阿Q正传》在以“暴露国民的弱点”为主的同时,还显示了另一方面的重大意义,即对辛亥革命的艺术批判,或者说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的一些严重教训,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揭示了辛亥革命不重视发动、组织农民的弱点。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毛泽东说:“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小说并未正面描写辛亥革命,却以革命为背景,再现了这样的历史真实:革命前,未庄的人们根本不知“革命”为何物,阿Q对革命更是“深恶而痛绝”。当他们从城里豪绅的逃难和传言里间接知道革命时,未庄仅只掀起了一场人心骚动,阿Q心目中的革命党,不过是“白盔白甲,穿着崇祯皇帝的素”的“反清复明”的队伍。更可悲的,是有着“革命”要求的阿Q,竟然到处找不到革命党。可见,领导革命的资产阶级,在革命前和革命中都没有广泛深入地宣传、发动和组织农民,根本没有把农民视作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这当然不可能取得革命的真正胜利。
其次,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这一揭露,是通过对封建势力混入革命队伍,从而改变革命性质的描写完成的。革命曾使县城和未庄的豪绅们惶惶然如丧家之犬,但假洋鬼子、赵太爷父子、曾到未庄逃难的举人老爷,居然转眼间就成了革命党;而革命后的县政权里,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举人老爷则当上了帮办民政。这种对封建势力代表人混入革命阵营并篡夺领导权的描写,是历史的真实,集中地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与妥协。小说对民主革命某些本质方面的真实描写,显示了鲁迅现实主义的清醒和深刻。

第2题:

略述《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1)刻画人物重点在“画眼睛”。这是鲁迅一贯的艺术主张。所谓“画眼睛”,就是突出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小说的第一章——第三章,就是通过具体描写阿Q的所作所为以及所思所想,从各个角度突出地刻画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以后各章,进而刻画了阿Q性格的主要侧面及其发展,然而对精神胜利法的描写,显然仍反复出现,贯穿全篇。阿Q临死时画圆圈前后的心理,更是画龙点睛地突出了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2)小说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特征,把章回小说同传记文学结合起来,摒弃了旧小说中一些陈规陋习,灌注了现代西方小说写传记注重人物心理刻画的特点,从而使小说既具有中国的民族特色,又避免了旧小说的一些弊端,如慢节奏等等,同时,又具有了现代小说的气息。
(3)故事情节的展开与人物性格的描绘紧密结合,真正体现了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这一小说的美学原则。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同故事情节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而展现的。随着情节的发展,阿Q的性格也愈加鲜明,愈富有个性,愈典型。
(4)鲁迅把阿Q的行为描写同他的内心世界的刻画结合起来。阿Q因头上长了“不体面”的癞疮疤而忌讳说“光”“亮”“灯”“烛”,个性地揭示了阿Q既爱面子又不服气的内心世界。真正做到了形神兼备,使人读了对阿Q的描写,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5)深广的社会历史背景与阿Q的悲剧命运相结合,从而将《阿Q正传》的社会意义,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使阿Q这个典型,具有了更广泛的意义。如阿Q在辛亥革命胜利时,不仅没有参加革命,反而成了牺牲品,从而形象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6)悲喜交融的艺术风格。《阿Q正传》是悲剧,但不是单纯的悲剧,是将泪与笑、热与冷、严肃与幽默交织在一起的悲喜剧。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作者无疑是出于喜剧的讽刺,与含笑的幽默,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但“精神胜利法”使阿Q成为苟活于一个吃人世界的做活的工具与供人玩笑的玩物,这无疑是使人灵魂颤抖的悲剧,因而那喜剧的笑比之于悲剧的泪更使人感到沉痛。当阿Q以荒唐方式向吴妈求爱而演出了一场“恋爱的悲剧”以及后来糊里糊涂地在自己的死亡判决书上画圆圈,因发抖没有画圆而惋惜时,这种喜剧式的描写的背后所隐含的悲剧是难以言说的!这种泪与笑互为表里的悲喜剧比之于单纯的悲剧更具有震撼人的艺术效果。

第3题:

《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1)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2)披着喜剧外衣的真正悲剧;
(3)轻讽意味;

第4题:

简析《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


正确答案: 其主题思想主要是由主人公阿Q的形象意义所体现出来的(参照4),概述而言:
①鞭挞阿Q的精神胜利法等落后、麻木的精神状态和国民劣根性;
②批判辛亥革命与封建势力妥协,被封建势力篡夺革命果实的不彻底性;
③提出了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和国民觉悟的重要性。

第5题:

结合作品,具体论析阿Q形象的典型意义。


正确答案: 《阿Q正传》通过阿Q的形象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并由此反映了如不真正打碎农民的精神枷锁,中国的民主革命很难有光明的前景。阿Q是一个贫困的流氓无产者的典型,他无家无业,没有社会地位,任人污辱和欺凌,但他却无忧无虑,达观自得。这恰恰表达了在阿Q身上有一种可怕的精神枷锁即精神胜利法。阿Q这种基本性格的主要特征为:自欺欺人,自我安慰,只求得在精神上战胜对方,最能自尊自大,也最能自轻自贱;死要面子,讳疾忌医,从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欺善怕恶,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糊涂终生。但精神胜利法却不是阿Q的最根本特征,他的根本特征是缺乏起码的自我意识和个性意识,他的所有思想观念都不是从他自身的生活体验和自然欲求中升华出来的,代表他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思想观念,是在消极地适应外界环境、适应封建社会现实关系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是被动地接受现存的、社会上流行和固有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
阿Q性格是某种民族病态的集中显现。它深刻的阶级根源出自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其历史来源则与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中国屡遭外族侵略的屈辱历史紧密相联,而农民小生产者的保守落后,不觉悟等弱点,又使阿Q这样的农民更容易染上精神胜利法。阿Q生活的社会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阿Q性格所包含的内容并未绝迹。鲁迅多次表明,塑造阿Q的形象,实为画出国民的灵魂,以拯救民族的命运。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的,是普遍存在于中国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所以阿Q是“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阿Q这一艺术典型有广泛的代表性,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一面镜子,同时又有独特鲜明的个性,鲁迅对阿Q性格的揭露意在对整个旧社会的批判,对整个旧的意识形态的批判。

第6题:

论《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方面。


正确答案: (1)刻画人物重点在“画眼睛”。这是鲁迅一贯的艺术主张。所谓“画眼睛”,就是突出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小说的第一章——第三章,就是通过具体描写阿Q的所作所为以及所思所想表现,从各个角度突出地刻画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以后各章,进而刻画了阿Q性格的主要侧面及其发展,然而对精神胜利法的描写,显然仍反复出现,贯穿全篇。阿Q临死时画圆圈前后的心理,更是画龙点睛地突出了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2)小说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特征,把章回小说同传记文学结合起来,摒弃了旧小说中一些陈规陋习,灌注了现代西方小说写传记注重人物心理刻画的特点,从而使小说既具有中国的民族特色,又避免了旧小说的一些弊端,如慢节奏等等,同时,又具有了现代小说的气息。
(3)故事情节的展开与人物性格的描绘紧密结合,真正体现了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这一小说的美学原则。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同故事情节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而展现的。随着情节的发展,阿Q的性格也愈加鲜明,愈富有个性,愈典型。
(4)鲁迅把阿Q的行为描写同他的内心世界的刻画结合起来。阿Q因头上长了“不体面”的癞疮疤而忌讳说“光”“亮”“灯”“烛”,个性地揭示了阿Q既爱面子又不服气的内心世界。真正做到了形神兼备,使人读了对阿Q的描写,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5)深广的社会历史背景与阿Q的悲剧命运相结合,从而将《阿Q正传》的社会意义,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使阿Q这个典型,具有了更广泛的意义。如阿Q在辛亥革命胜利时,不仅没有参加革命,反而成了牺牲品,从而形象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6)悲喜交融的艺术风格。《阿Q正传》是悲剧,但不是单纯的悲剧,是将泪与笑、热与冷、严肃与幽默交织在一起的悲喜剧。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作者无疑是出之于喜剧的讽刺,与含笑的幽默,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但“精神胜利法”使阿Q成为苟活于一个吃人世界的做活的工具与供人玩笑的玩物,这无疑是使人灵魂颤抖的悲剧,因而那喜剧的笑比之于悲剧的泪更使人感到沉痛。当阿Q以荒唐方式向吴妈求爱而演出了一场“恋爱的悲剧”以及后来糊里糊涂地在自己的死亡判决书上画圆圈,因发抖没有画圆而惋惜时,这种喜剧式的描写的背后所隐含的悲剧是难以言说的!这种泪与笑互为表里的悲喜剧比之于单纯的悲剧更具有震撼人的艺术效果。

第7题:

"戚而能谐、婉而多讽"是鲁迅对《阿Q正传》的美学风格与讽刺艺术作出的评价。


正确答案:错误

第8题:

简析《阿Q正传》的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宝库中经典作品。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艺术描写的高度典型化。作品将阿Q放在未庄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从而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产生和滋长找到了合适的土壤。阿Q主义在当时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它表现在作为流浪雇农的阿Q身上时却又有其特殊性。这说明,鲁迅笔下的阿Q试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极其个性化的落后农民的典型,而不是抽象概念的化身。
(2)精彩的细节描写。关于阿Q的肖像画即是突出的例证之一。又如赵府点灯的描写,出现在不同的段落里,使赵太爷的吝啬贪小的性格,一层深一层的从三个“例外”里反映出来。这种精细入微的描写,活画了地主阶级卑污的灵魂。
(3)强烈的批判与讽刺特色。小说不仅有头尾两部分的议论,而且其他许多地方也都穿插着议论成分。这些议论诙谐而精辟,给作品涂上了一层浓厚的批判、讽刺色彩,显示了鲁迅作为一个战斗的思想家的特色。
(4)《阿Q正传》中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精练,饱含幽默感,且好用反语,喜欢夸张,显示了卓越的语言艺术。

第9题:

简析《阿Q正传》的艺术表现手法。


正确答案: 最主要的是白描手法,主要特点是真实描写,有真意,少粉饰,勿卖弄,用简洁笔墨勾勒形象。

第10题:

请围绕《阿Q正传》举例谈谈你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本质的理解。


正确答案: 阿Q在与赵太爷、假洋鬼子、王胡、小D的冲突中,一直都是失败者,但他却自我辩护和粉饰:盲目地自夸自尊,“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莫名其妙地自轻自贱,“我是虫豸——还不放么?”;对耻辱和失败的健忘和自慰,“儿子打老子了!”;对更弱者的欺凌和报复,“他扭住伊(指小尼姑)的面颊”。(举一实例即可)精神胜利法的本质:就是自欺自骗以求自慰,这种奴性心理,是长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人们造成的,是中华民族觉醒和振兴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也是鲁迅先生通过(阿Q正传)对我们民族进行的自我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