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方法论。

题目

简述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方法论。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配第的方法论。


参考答案:

配第以“自然运行”的原则指导自己,开始探求政治经济学的一般规律。他力求把同时代培根和霍布斯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和方法引进到经济学的研究中,主张制定经济政策要对国家的情况有详细了解。他以事实、感觉、经验为依据,着重对经济现象的数量进行考察和分析,从而找出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性根据。他推崇经验的归纳方法和解剖方法。他主张要用数字、重量、尺度来说明问题,要分析材料,找出“自然的标准”。


第2题:

简述威廉配第的方法论和理论特点。


参考答案:

方法论。他以“自然运动”的原则指导自己,开始探求政治经济学的一般规律。他力求把同时代培根和霍布斯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和方法引进到经济学的研究中,主张制定经济政策要对国家的情况有详细的了解。他以事实、感觉、经验为依据,着重于对经济现象的数量进行考察和分析,从而找出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性根据。
理论特点:
①配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
②其大部分观点还没有摆脱重商主义的影响。


第3题:

简述经济学方法论的作用。


参考答案:

经济学的发展,一方面是客观对象的变化而导致的,另一方面,在于方法论的发展以及不同方法论的差别。
方法论在经济学发展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方法论的发展程度是学说体系发展的条件。个学说体系的形成都是其研究方法运用的结果。
方法论的一般与特殊是各个时代不同学派批判与继承的重要原因。正是由于方法论上的一般与特殊性,才有经济学在批判和继承中的演变与发展。


第4题:

简述道德教育体谅模式。


答案:
解析:
道德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 讨论、角色扮演、对话、讲故事等是最有效的方法。道德教育应当摒弃说教和权威 主义,让学生有选择的自由,但是教师应 当同时提供自己的立场,供学生参考。此外,该模式还强调班级、教师团体、俱乐部、兴趣小组等方式的作用,认为学校必须建立一种鼓励学生实际道德和民主的机制和氛围。在德育中最重要的是关心、体谅别人,只要儿童能形成从别人的观点和 立场出发来考査自己的道德行为,就能成为有道德的社会公民

第5题:

简述道德教育中集体教育模式。


答案:
解析:
集体教育模式的代表人物是马卡连柯,其主要的教育理论是:(1)、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 是集体教育,教育工作的基本对象是集体,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集体主义者,教育工作的主要方 式是集体教育。(2)、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体系,劳动者的这种“自由集团”, 是一个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有统一的行动、有组织纪律的社会有机体,在强调集体的同时,马 卡连柯也注意到集体教育与发展个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一个健全的集体,由于有正确的组 织领导、成员间的互相影响,便能促进个性发展。(3)、平行教育影响原则和远景教育原则, 平行教育影响原则是指教师应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并在集体中教育和影响个人,平行 教育影响原则指的是通过经常在集体和集体成员面前呈现美好的“明天的快乐”前景,推动集 体不断地前进,永远保持生机勃勃的旺盛的力量。他主张,要给集体不断提出奋斗目标,并激 励集体成员为实现目标而作出努力。为了使前景教育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他又把前景 细分为近景、中景和远景,由近及远,逐步实施。(4)、第四、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相结合 的原则。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模式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根据苏维埃社会 的特点提出来的,十月革命后,苏联许多著名的教育家如克鲁普斯卡娅、卢那察尔斯基等都十 分重视集体教育模式。

第6题:

简述制度学派的方法论特点。


参考答案:制度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的方法论持否定态度,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研究方法。主张用“制度趋势”方法来研究经济学。
1、不满意孤立的经济人假设,决定经济成果的关键是形成相互冲突的人群或阶级所产生的集体力量。
2、反对传统经济学的数量分析方法,对人的行为,必须研究具体的社会经济制度对人的行动的影响。
3、反对传统经济学的静态均衡分析方法,要在社会与经济的相互冲突中考察经济变化,并用动态的不均衡模式来探索经济过程发展的特点。
4、不满意“狭义经济学”的假设,注重经济外各种因素对经济行为的影响,要求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结合。

第7题:

苏格拉底认为道德教育中身教重于言传。


参考答案:对

第8题:

简述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


正确答案:
(1)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观念教育。
(2)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规范教育。
(3)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警示教育。
(4) 其他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相关的教育。

第9题:

简述我国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


答案:
解析:
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
(1)说服法。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2)榜样法。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
(3)锻炼法。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锻炼包括练习、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
(4)陶冶法。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5)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表扬奖励是对学生的良好思想、行为作出的肯定评价,以引导和促进其品德积极发展的方法。批评处分是对学生的不良思想、行为作出的否定评价,帮助他们改正缺点与错误的方法。

第10题:

简述朱熹的道德教育方法。


答案:
解析:
朱熹提出了五条道德教育的方法,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 (1)立志。朱熹认为,志是心之所向,对人的成长至为重要。"学者大要立志,才学 便要做圣人,是也。” (2) 主敬。其具体内容是:培养严肃的或 不放肆的道德态度,培养人谨慎小心的道德态度,培养精神专一或始终一贯的态度: 他说:“敬者守于此而不易之谓”"敬是始 终一事”。 朱熹是十分重视主敬的功夫的,他认 为这是培养严肃的、谨慎的、一贯的精神态度,贯穿整个修养过程的始终。所以他说“敬字工夫,乃圣门第一义,彻头彻尾, 不可顷刻间断”。有人问:"敬何以用工?” 即怎样做敬的功夫呢?他答道:"只是内无妄思,外无妄动。” (3) 存养。“存养”就是“存心养性"。朱 熹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善性,但同时又有气质之偏和物欲之蔽。故需要用 "存养”的功夫来发扬善性,发明本心。 (4) 省察。"省察”即是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和检查。朱熹指出:“凡人之心,不存则亡。”为了使人心不“沦于亡",做事不 “陷于恶”,就必须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和 检查。 (5) 力行。朱熹十分重视“力行”,他要求 将学到的伦理道德知识付诸自己的实际行动,转化为道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