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录音机播放音乐、快板让学生感受节奏美感,这表现了教学媒体的什么

题目

用录音机播放音乐、快板让学生感受节奏美感,这表现了教学媒体的什么特性?()

  • A、表现力
  • B、受控性
  • C、参与性
  • D、接触面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A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魏老师在上《走进抽象艺术》一课时,播放了一首贝多芬的乐曲,让学生感受音乐表达的抽象性。这种教学安排主要的作用是( )。


A.用音乐帮助学生理解抽象艺术

B.用音乐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

C.用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D.用音乐提高美术课的愉悦性

答案:A
解析:
教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通过感受音乐表达的抽象性理解绘画中的抽象。这样安排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营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美术课愉悦性,更是为了让学生通过音乐去理解绘画的抽象性。

第2题:

教学《再别康桥》时,教师播放以《再别康桥》为歌词的歌曲,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把握诗歌的情感。对该做法的分析,合适的是( )。


A.教师准确落实了学生学习诗歌的目标
B.教师清楚区分了音乐旋律与诗歌的节奏
C.教师所用资源未能形象地表现诗歌节奏
D.教师不宜借用音像材料教学《再别康桥》

答案:C
解析:
教师在讲授《再别康桥》时,通过播放歌曲来替代朗读的方式并不科学,用歌曲代替朗读,无法使学生直观地体会诗歌的节奏、把握诗歌情感。

A 项:歌曲无法使学生直观地体会诗歌节奏,不能准确落实教学目标。

B 项:教师想要通过歌曲把握诗歌节奏,说明没有区分好音乐旋律和诗歌的节奏。

C 项:该项阐释内容客观。音乐的节奏和诗歌不同,不能用歌曲的节奏来把握诗歌节奏。

D 项:教师可以采用音像教学来讲解《再别康桥》,但不应以音像教学代替学生的直接感知。

第3题:

下列属于表演权的作用范围的是()

A、电视台播放音乐作品

B、机场用幻灯机播放摄影作品

C、商场用录音机公开播放音乐作品

D、放映电影作品


参考答案:C

第4题:

“教师可弹奏(或播放)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进入教室,形成浓郁的艺术氛围。”这属于(  )常规。

A.课后
B.课堂
C.课前
D.课外


答案:C
解析:

第5题:

教授《非洲鼓乐》时,在欣赏作品之后,老师让学生拍出非洲鼓乐的典型节奏型,感受非洲音乐的风格。其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 )。


A.模仿

B.讲解

C.比较

D.讨论

答案:A
解析:
模仿是指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的行为的过程,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尤其在儿童方面,儿童的动作、语言、技能以及行为习惯、品质等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模仿。讲解指解说、解释。比较是指对比几种同类事物的异同、高下。讨论指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因此正确答案为A。

第6题: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创设情景:我们一起踏上旅行的列车,观察图片,看看都有些什么风景。(教师播放非洲人文、地貌图片)大家都看到了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2.教师总结:我们今天旅程的目的地就是非洲,非洲是个地大物博的大洲,有众多的国家。我们今天学习的歌曲,就是非洲大陆中南非的一首民歌,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非洲音乐旅程。
(二)感受体验
1.初听歌曲并设问:“歌曲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歌曲表现了抒情、优美的情感,令人心旷神怡。
2.观察歌曲拍号,并拍打节拍强弱规律。
复听歌曲并设问:“歌曲分为几段?讲述了什么内容?”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分段播放讲解歌曲。
(三)深入学习
1.复听歌曲并设问:“歌曲分为几段?讲述了什么内容?”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分段播放讲解歌曲。
2.分段聆听歌曲,感受歌曲前后两部分有何不同?区别在哪儿?
3.观察歌曲演唱顺序,并找出这样演唱的依据?(引出反复记号)
4.教师讲解反复记号,并考察学生掌握情况。
5.朗读歌词,感受歌词表达的情感。
6.发声练习,健康用嗓
7.学唱歌曲,表现歌曲。
8.复习4/4拍强弱特点,引出指挥手势,引导学生学习指挥手势并体验“指挥家”的感受。
(四)巩固提高
1.分小组自由选择方式为歌曲创编。
(1)选择节奏型,使用课堂乐器,为歌曲伴奏。
(2)为歌曲编创合适的、简单的舞蹈动作。
(3)请各组进行表演,而后进行生生评价、教师评价。(评价方向:节奏型选编、课堂乐器的编配是否合适、学生之间的配合程度、舞蹈动作是否符合歌曲的主题、能否表现音乐的情绪)。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当太阳降落》,认识了反复记号,感受到了非洲美丽的风景,也聆听了非洲音乐,感受了非洲的音乐魅力。老师希望大家在课后在关注本民族音乐的同时也可以多关注其他地区的音乐,多多感受“异域风情”,拓宽自己的音乐视野。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你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什么?
2.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作为班主任,请问你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答案:
解析:
1、(1)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歌曲《当太阳降落》,感受歌曲中抒情、悠扬的音乐感觉,并进一步体会歌曲所表达的对家乡的热爱和依恋,能够初步建立热爱家乡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感受、体验、合作、表现等方法,提升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审美能力。
(3)知识与技能:掌握反复记号的演唱顺序并能够运用情感表现歌曲,理解多元音乐,拓宽音乐视野。

2、在班主任的平时工作中,为了更好的开展班级工作,我们必然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沟通的好,班级管理才会顺畅轻松,否则就会给班级管理带来麻烦,让班务工作无法正常展开。所以我们应该用以下几个方式与学生进行良好沟通:
(1)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班主任既要把谈心看作是心理沟通的过程,更要把谈心看作是感情交流的过程,谈心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说教,而应是朋友间真诚的交流。
(2)耐心聆听学生的话语。听学生的诉说,你才能真正走近学生,发现他的问题。实际上,当学生愿意与你交谈的时候,你的教育方式就算是有了好的起步。
(3)学会接纳,少批评。班主任要懂得接纳学生,从心底尊重、相信学生,把学生看做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承认其想法和情绪体验的合理性,在学生心理的基础上对他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指正。
(4)多支持、鼓励,少同情安慰。学生遇到困难与挫折,会意志消沉,作为教师,应设身处地的为学生想,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机,以积极地态度对待学生,通过温暖鼓励的话语来激励学生坚强向上。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5)多注重引导,少命令训导。引导是一个以讨论为基础,以启发为目标的积极地思想态度。班主任要学会引导学生积极认识问题思考问题,剖析自我,承担责任,而不是包办代替,或者一味命令批评,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心态。
总之,班主任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要做到与学生良好的交流,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和进步。

第7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体验音乐作品来感受音乐,从而培训审美感、道德感等高级情感的教学法叫( )。

A.欣赏法
B.情境法
C.讨论法
D.演示法

答案:A
解析:
B选项中的情境法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的教学方法;C选项中的讨论法指为实现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或以小组为单位,就某一问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相互探讨的教学方法;D选项中的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实际音响、示范等内容,让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深化学习内容的方法。

第8题:

常用的听觉类教学媒体设备有()。

A.MP3播放器

B.DVD

C.CD唱机

D.录音机


答案:ACD

第9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分析课例,并对其教学过程进行点评。
【课题名称】《拉丁美洲——安第斯高原探戈音乐文化的交融》
【教学内容】
1.秘鲁民间器乐合奏曲《告别》
2.墨西哥民间歌曲《美丽的小天使》
3.乌拉圭探戈舞曲《小伙伴》
【教学目标】
通过听、唱、动让学生感受到拉丁美洲音乐独特的风格和其多元的音乐文化。
通过欣赏让学生初步认识拉丁美洲民间器乐、歌舞和探戈音乐的特点。
能够让学生通过听、唱、动等不同形式,加深对拉美音乐的理解并会用简单的肢体语言表现拉关歌舞。
【教学过程片段】
1.导入
(1)播放拉丁美洲歌手瑞奇·马丁演唱的《生命之杯》歌曲,渲染气氛。
(2)告诉学生这首歌的音乐特点及音乐风格,引出拉丁关洲的音乐。
2.新课教学
(1)告诉学生拉丁美洲的地理位置以及在拉丁美洲形成混合性音乐文化的原因。
(2)赏析秘鲁民间器乐合奏曲《告别》,老师介绍各种乐器的特点,学生观赏乐器图片,并体会这首乐曲的情绪。
(3)赏析墨西哥民间音乐《美丽的天使》,让学生体会歌曲的情绪,并让学生唱旋律、手拍节奏,感受歌曲节奏的特点,最后,老师介绍歌曲特点。
(4)播放探戈舞录像片段,老师告诉学生这种舞蹈的类型和特点并列举几种典型探戈风格节奏,学生用拍手或身体动作分组做探戈节奏练习。
(5)欣赏乌拉圭探戈舞曲《小伙伴》,让学生思考舞曲的节奏和情绪,然后老师出示乐谱,简要介绍乐曲,学生唱谱,教师伴奏。
3.小结
(1)师生共同回顾和交流拉丁美洲音乐的风格及感受。
(2)再次播放歌曲《生命之杯》,学生跟随歌曲演唱,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走出教室。


答案:
解析:
该教学过程虽然完整,但在一些方面没有遵循《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 (1)导入环节,老师播放拉丁美洲歌手瑞奇·马丁演唱的《生命之杯》歌曲,渲染气氛,这 点遵循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动力,这种导入方式可以吸引学生对这节音乐课的学习兴趣,符合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但在此之后,老师没有任何引导,没有让学生自己思考,就直接告诉了学生这首歌的音乐特点及音乐风格,这一做法忽视了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能。
(2)在新课教学环节,老师让学生了解拉丁美洲的地理位置以及在拉丁美洲形成混合性音乐文化的原因,这种做法符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 “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这一理念,但教学方式不恰当,没有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之后赏析两首歌曲时,老师都是采用先让学生听、再给学生讲授音乐特点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做法仍然忽视了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3)此课例在导入环节播放《生命之杯》后,老师可引导学生讨论这首歌曲的音乐风格及音乐特点,从而引出拉丁美洲的音乐。在新课教学环节,可让学生互相交流之前搜集到的关于拉丁美洲的地理位置及在拉丁美洲形成混合性音乐文化的原因。在鉴赏歌曲时,可先播放歌曲,通过歌曲,学生体会其中情感,并通过游戏等多种教学方式分析歌曲的节奏、旋律等特点。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发挥学生的音乐潜能,建立民主、平等、交流互动的师生关系。

第10题:

感受音乐节奏重音变化,最合适的教学方式是( )。

A.学生做题
B.学生讲解
C.学生分组讨论
D.学生实践体验

答案:D
解析:
D选项,体验式教学法是以音乐感受体验为主,通过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感受鉴赏音乐美,情感体验外化等培养学生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感受旋律节奏重音变化最直接的教学方式就是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从活动中感受。综上,D选项正确。

故正确答案是D项。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