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伤寒证的辨证要点与病机是什么?

题目

太阳伤寒证的辨证要点与病机是什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的鉴别要点是什么?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两证的鉴别要点在于汗出有无、脉浮缓与浮紧。太阳中风证以外感风邪为主,因风性开泄且伤于卫阳,使卫外失同,营不内守而外泄,故见汗出。又因汗出,营阴受损,故脉搏松弛宽缓而呈浮缓之象。太阳伤寒证以寒邪犯表为主,寒性收引,腠理闭塞故无汗。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故脉浮而紧。

第2题:

太阳病的辨证要点与病机是什么?


正确答案:太阳病的辨证要点是恶寒(恶风),或伴发热,头痛连项,脉浮。太阳病的病机是邪束太阳,经气不利,正邪交争,营卫失和。

第3题:

厥阴病证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厥阴病证的辨证要点:
本证以上热下寒,厥热胜复为主要病机。
以四肢厥冷与发热相互演变为辨证依据。
阳并于上则上热,故可见口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等症;阴并于下则下寒,故可见饥不欲食、食则呕吐或吐蛔、四肢厥冷等症状。

第4题:

简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


正确答案:太阳中风主症:
①发热—风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
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护,弱而不守
③恶风寒—邪扰卫阳,卫阳失其温煦
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
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病机:风邪束表,营卫不和,卫强营弱。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要桂枝汤)太阳伤寒主症:
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
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
③无汗—寒性收引,卫气合而不开,汗孔闭塞
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病机:寒邪外束,卫阳郁遏,营阳涩滞。
治法:开腠发汗,固肺平喘(方要麻黄汤)

第5题:

黄连汤证的病机及辨证要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上热下寒,升降失调是黄连汤证的病机,故本证又称上热下寒证。其辨证要点是,腹中冷痛,欲呕吐,并伴见上热下寒之证。

第6题:

小陷胸汤证的辨证要点与病机是什么?


正确答案:小陷胸汤证的辨证要点是,心下痞硬,按之则痛,胸闷喘满,咳吐黄痰,苔黄腻,脉浮滑。病机是痰热互结于心下,结浅热轻。

第7题:

当归四逆汤证、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的辨证要点是什么?两方证的病机、治法及方药是什么?


正确答案:当归四逆汤证的辨证要点是血虚的同时又有寒凝经脉,见手足厥寒,脉细欲绝。病机是营血不足,寒凝经脉。治法为养血通脉,温经散寒。方用当归四逆汤。方中当归补肝养血行血,桂枝温经通阳,芍药和营养血,细辛温散血中之寒邪,通草通行血脉,大枣、甘草益脾养营,诸药相合,有散寒邪,养血脉,通阳气的功效。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的辨证要点是在营血不足,寒凝经脉的基础上,兼有反复胃痛、发则呕逆吐涎等与肝胃有关的沉寒痼疾。病机是血虚寒凝,兼有肝胃沉寒。方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用当归四逆汤养血通脉、温经散寒,加吴茱萸、生姜暖肝泄浊通阳,以走厥阴经脏,散其久滞陈寒,并用清酒扶助药力,增强温通血脉之功,以驱在内之久寒。

第8题:

太阳中风表虚证的辨证要点与病机是什么?


正确答案:太阳中风表虚证的辨证要点是汗出,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其病机是外邪袭表,卫阳不固,营阴外泄。

第9题:

甘草干姜汤证与芍药甘草汤证的病机及辨证要点分别是什么?


正确答案:甘草干姜汤证的病机是中阳不足。其辨证要点是肢厥,烦躁,吐逆。芍药甘草汤证的病机是阴液不足,筋脉失养。其辨证要点是脚孪急,经脉挛急。

第10题:

《伤寒论》为什么把咽痛证归于少阴篇?少阴咽痛有哪些证型?各自的病机、辨证要点、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


正确答案:由于手少阴心经的支脉挟咽,足少阴肾经循喉咙、挟舌本。凡邪袭少阴,客于咽喉;或少阴水火不济,失于濡养,皆可致咽喉疼痛。故《伤寒论》以经脉巡行为依据,将咽痛证皆归于少阴篇而名之曰“少阴病”。根据病机,将少阴咽痛分为虚热、客热、痰热火毒郁结、客寒以及少阴虚阳浮越五种证型论治。
①虚热咽痛:见于原文310条。此由少阴水亏火旺,虚火循经上炎所致。临床以经常咽喉干涩疼痛,心烦胸满,下利;或伴见咽痒、呛咳、声嘶,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辨证要点。治疗用猪肤汤滋阴降火,润肺利咽。
②客热咽痛:见于原文311条。此由风温热毒客于少阴经脉,郁于咽喉所致。临床以咽喉红肿而稍有疼痛不适,且病程较短为特征。一般用甘草汤清热解毒治之,即可痊愈。若服甘草汤后咽痛不减,甚至声音嘶哑,或伴咳嗽有痰者,则提示毒热较重,肺气失宣,故于上方中再加桔梗,而名桔梗汤,以清热解毒,宣肺利咽。
③痰热火毒郁结咽痛:见于原文312条。此由痰热火毒郁结咽喉所致。临床以咽喉红肿疼痛,溃烂生疮,声音嘶哑,甚则不能语言、水谷亦难以下咽等为辨证要点。治用苦酒汤清热涤痰,敛疮消肿。
④客寒咽痛:见于原文313条。此由风寒客于少阴咽喉,寒束阳郁不宣所致。临床以咽痛、但不红不肿,声音嘶哑,痰涎缠喉,口淡不渴,或伴恶寒,头痛,气逆欲吐,舌淡苔白滑,脉浮紧等为主要表现。治用半夏散或半夏汤祛风散寒通阳,涤痰开结利咽。
⑤虚阳浮越咽痛:见于原文283、317条。由阳衰阴盛,虚阳上浮,郁于咽喉所致。临床以咽喉疼痛不红不肿,伴呕吐,下利清谷,汗出,四肢肢厥,舌淡苔白,脉微欲绝等为辨证要点。治疗用通脉四逆汤破阴散寒,回阳救逆,加桔梗利咽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