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串疮典型的皮损是()

题目

蛇串疮典型的皮损是()

  • A、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为针头大小簇集成群的水疱
  • B、成簇的水疱,呈带状分布
  • C、黄豆大小的脓疱,周围有红晕
  • D、成群或分散的深在性水疱
  • E、丘疹、水疱、糜烂、结痂并存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蛇串疮的皮损特点是( )

A、皮损为多形态,全身分布

B、皮疹为对称性分布

C、水疱散在性分布

D、水疱簇集呈带状分布

E、以上均不是


参考答案:D

第2题:

下列关于蛇串疮的叙述,正确的是

A.皮损对称分布

B.多无疼痛

C.皮损为红斑,风团

D.愈后很少复发

E.相当于西医的单纯疱疹


正确答案:D

第3题:

皮损对称分布,多形损害,剧烈瘙痒,易转为慢性。诊断为

A.脓疱疮

B.疥疮

C.蛇串疮

D.湿疹

E.以上均不是


参考答案:D

第4题:

蛇串疮的皮损特点是( )

A.皮损为多形态,全身分布
B.皮疹为对称性分布
C.水疱散在性分布
D.水疱簇集呈带状分布
E.以上均不是

答案:D
解析:

第5题:

蛇串疮的皮损特点为

A.带状丘疹

B.带状成簇水疤

C.散在水疱

D.脱屑

E.糜烂


正确答案:B

 

第6题:

蛇串疮的皮损特征是( )。

A.皮疹多形性,无一定部位

B.皮损为簇集性水疱呈带状分布

C.皮损红斑有鳞屑

D.粟粒大小的丘疹

E.以上均不是


正确答案:B

第7题:

蛇串疮皮损消退后,后期治法是

A.温阳通络

B.清解余热

C.活血通络止痛

D.扶正祛邪

E.补益气血


正确答案:C

第8题:

蛇串疮的辨病要点。


参考答案:其特点为皮肤上出现红斑、水疱或丘疱疹,累累如串珠,排列成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区出现,局部刺痛或伴臖核肿大。病程2~3周,能自愈,愈后一般不复发。但少数患者(尤老年患者)皮疹消退后,疼痛仍可持续1~2个月,甚至更久者。

第9题:

皮损对称分布,多形损害,剧烈瘙痒,易转为慢性。诊断为

A. 脓疱疮
B. 疥疮
C. 蛇串疮
D. 湿疮
E. 以上均不是

答案:D
解析:
湿疮的临床特点:皮损对称分布,多形损害,剧烈瘙痒,有渗出倾向,反复发作,易成慢性等。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急性湿疮以丘疱疹为主,炎症明显,易渗出;慢性湿疮以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发作。

第10题:

蛇串疮


答案:
解析:
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多呈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相当于西医的带状疱疹。
【病因病机】
由于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肝经火毒蕴积,夹风邪上窜头面而发;或夹湿邪下注,发于阴部及下肢;火毒炽盛者多发于躯干。年老体弱者,常因血虚肝旺,湿热毒蕴,导致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不通,以致疼痛剧烈,病程迁延。总之,本病初期以湿热火毒为主,后期是正虚血瘀兼夹湿邪为患。
【诊断要点】
1.好发于春秋季节,以成年患者居多,老年人病情尤重。
2.发病前患部皮肤常有感觉过敏,皮肤灼热刺痛,伴全身不适、疲乏无力、轻度发热等前驱症状,疼痛有的伴随皮疹同时出现,有的疼痛发生1~3天后或更长时间才出现皮疹。轻者无皮损,仅有刺痛感,或稍潮红,重者有出血点、血疱或坏死。发于头面部者,尤以发于眼部和耳部者病情较重,疼痛剧烈,伴有附近**核肿痛,甚至影响视力和听觉。
3.皮损好发于腰肋部、胸部或头面部,多发于身体一侧,常单侧性沿皮神经分布出现水疱或红色斑丘疱疹,累累如串珠,排列成带状,继而出现粟米至黄豆大小簇集成群的水疱,聚集一处或数处,一般不超过正中线。疱群之间间隔正常皮肤,疱液初澄清,数日后疱液混浊化脓,或部分破裂。
4.皮肤刺痛轻重不等,儿童疼痛轻微,年老体弱者疼痛剧烈,常扩大到皮损范围之外,部分中老年患者皮损消退后可遗留顽固性神经痛,常持续数月,甚至更长时间。多数患者愈后很少复发,极少数病人可多次发病。
【类证鉴别】
要与热疮鉴别,热疮多发生于皮肤黏膜交界处,皮疹为针头大小到绿豆大小的水疱,常为一群,1周左右痊愈,但易复发。
【辨证论治】
本病治疗以清热利湿、行气止痛为主要治法。初期以清热利湿为主;后期以活血通络止痛为主;体虚者,以扶正祛邪与通络止痛并用。
(一)内治
1.肝经郁热证
主症:皮损鲜红,灼热刺痛,疱壁紧张,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大便干燥或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病机概要:由于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肝经火毒蕴积,可夹风邪上窜头面而发;或夹湿邪下注,发于阴部及下肢;火毒炽盛者多发于躯干。
治法:清泄肝火,解毒止痛。
代表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物: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车前子、泽泻、木通、当归、生地、甘草、紫草、板蓝根、延胡索等。
2.脾虚湿蕴证
主症:皮损色淡,疼痛不显,疱壁松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淡或正常,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病机概要:脾虚不运,湿重热轻,则皮损色淡,疱壁绵软,疼痛不显;口不渴,食少腹,大便时溏;舌淡或正常,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均为脾虚湿盛之象。
治法:健脾利湿,解毒止痛。
代表方剂:除湿胃苓汤加减。
常用药物:苍术、厚朴、陈皮、猪苓、泽泻、滑石、防风、栀子、木通、肉桂、甘草等。
3.气滞血瘀证
主症:皮疹减轻或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放射到附近部位,痛不可忍,坐卧不安,重者可持续数月或更长时间,舌暗,苔白,脉弦细。
病机概要:多因血虚肝旺,湿热毒蕴,导致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不通,以致疼痛剧烈,病程迁延。
治法:理气活血,通络止痛。
代表方剂: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常用方药:柴胡、川芎、陈皮、芍药、枳壳、甘草、香附、桃仁、红花、延胡索、制乳香、制没药、蜈蚣等。
(二)外治
1.初起用二味拔毒散调浓茶水外涂;或外敷玉露膏;或外搽双柏散、三黄洗剂、清凉乳剂(麻油加饱和石灰水上清液充分搅拌成乳状),每天3次;或鲜马齿苋、野菊花叶、玉簪花叶捣烂外敷。
2.水疱破后,用黄连膏、四黄膏或青黛膏外涂;有坏死者,用九一丹或海浮散外用。
3.若水疱不破或水疱较大者,可用三棱针或消毒空针刺破,吸尽疱液或使疱液流出,以减轻胀痛不适感。
(三)针刺疗法
取内关、阳陵泉、足三里穴。局部周围卧针平刺,留针30分钟,每日1次。疼痛日久者加支沟,或加耳针刺肝区,埋针3天。或阿是穴强刺激。
【预防与调护】
1.发病期间应保持心情舒畅,以免肝郁气滞化火加重病情。
2.生病期间忌食肥甘厚味和鱼腥海味之物,饮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
3.忌用热水烫洗患处,内衣宜柔软宽松,以减少摩擦。
4.皮损局部保持干燥、清洁,忌用刺激性强的软膏涂敷,以防皮损范围扩大或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