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全封闭的玻璃瓶中,能够使蜡烛燃烧更长时间的一组实验装置是()

题目

在完全封闭的玻璃瓶中,能够使蜡烛燃烧更长时间的一组实验装置是()

  • A、植物、动物和土壤中适量的水
  • B、光照、动物和土壤中适量的水
  • C、植物、光照和土壤中适量的水
  • D、植物、动物和光照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C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古诗“蜡炬成灰泪始干”很好的形容了蜡烛的燃烧过程,蜡烛的燃烧属于()。

A.扩散燃烧
B.混合燃烧
C.蒸发燃烧
D.分解燃烧

答案:C
解析:
可燃液体在火源和热源的作用下,蒸发出的蒸气发生氧化分解而进行的燃烧,称为蒸发燃烧。

第2题:

降低烟气黑度的根本方法是()。

  • A、煤的品质
  • B、燃烧方法
  • C、炉型
  • D、使燃料在炉膛中得到完全燃烧

正确答案:D

第3题:

两根同样长的蜡烛,点完粗蜡烛要3小时,点完细蜡烛要1小时。同时点燃两根蜡烛,一段时间后,同时熄灭,发现粗蜡烛的长度是细蜡烛的3倍。问两根蜡烛燃烧了多长时间?


A.30分钟
B.35分钟
C.40分钟
D.45分钟

答案:D
解析:

第4题:

关于超薄壁材料焊接时()。

  • A、选择的电源必须功率大,且在小电流时能够长时间稳定燃烧
  • B、选择的电源必须功率小,且在大电流时能够长时间稳定燃烧
  • C、选择的电源必须功率小,且在小电流时能够长时间稳定燃烧
  • D、选择的电源必须功率大,且在大电流时能够长时间稳定燃烧

正确答案:C

第5题:

在实际的燃烧装置中,“三T”条件不可能达到理想化的程度,因此为使燃料完全燃烧就必须供给()的空气。

  • A、过量
  • B、剩余
  • C、实际
  • D、理论

正确答案:A

第6题:

实验表明,不同的汽油机在a=1、05—1、15的情况下混合气中的燃料能够完全燃烧,这种混合气称为()混合气。

  • A、经济
  • B、理想
  • C、过稀
  • D、过浓

正确答案:A

第7题:

煤的低位发热量是指1Kg煤完全燃烧后能够产生的热量,包括燃烧产物中水分的汽化潜热,是燃煤装置可以利用的热量。


正确答案:错误

第8题:

案例下面是某教师“蜡烛及其燃烧”的教学片断实录学生实验1:点燃蜡烛,取一根火柴梗,拿出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图1)约1s后取出。老师提问1:仔细观察燃着的蜡烛,注意蜡烛燃烧时发生的什么变化?火焰分为几层?哪层最明显?哪层最暗?学生实验2:分别取一个干燥烧杯和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先后罩在火焰上方。(图2)老师提问2:仔细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物质?学生实验3:熄灭蜡烛后,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图3)。



问题:(1)上述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哪些能力?(2)从此教学片断分析,说明这些实验内容在选材上有哪些特点?(3)①图1实验中火焰温度最高的部分是哪个部分?②图2实验中两个烧杯壁上的现象分别是什么?推此现象可推测出蜡烛燃烧后生成的物质是什么?③图3实验中蜡烛是否可以重新燃烧?(4)在该内容的后续教学中,学生讨论得出了“蜡烛中含有C,H,O元素”的结论。判断该结论是否正确并分析学生得出这个结论的推理过程。


答案:
解析:
(1)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实验设计能力,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2)①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社会生活,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依据,选取的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实验的仪器和操作,学生可以动手操作,或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参与实验。②选材要与教学目标匹配,将素材与教学目标形成对应关系。③要体现综合化和多元化,打破以学科为中心培养专业化人才的选题方式,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化和多元化模式。④实验选材要凸显改进性和创新性,要有助于使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产生想象和推理,有利于教师的引导,同时学生的创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⑤选材要体现实验的探究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发展学生的能力。(3)外焰温度最高;干燥的烧杯上有水珠产生,说明蜡烛燃烧的产物有

第9题:

蜡烛完全燃烧后会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正确答案:正确

第10题:

原料气中含有大量烃类,操作调整正确的是()。

  • A、适当加大配风,使烃类完全燃烧
  • B、提高炉膛压力
  • C、联系上游酸性水装置平稳操作
  • D、减小配风,使烃类完全燃烧

正确答案:A

更多相关问题